陈兴中

有片源
1992年
毒吻
毒吻

导演/

导演:陈兴中/
主演:阎青妤/高明/徐蕾/
播放正片
剧情: 某化工厂一对青年夫妇喜得贵子,不料小孩生下来他母亲吻了他一下就死了,小孩就由父亲养着。一次父亲喂他喝完奶,自己也喝了一口,结果父亲也死了。市长一家收养了他,结果市长家中养的虎皮鹦鹉和猫喝了孩子喝剩下的牛奶后全死了。随后小孩就被隔离起来研究。研究发现这个小孩不但口水中有剧毒,而且患有巨人症,只要一逢雷电交加就迅速长大,而导致这一怪胎的罪魁祸首就是环境污染。经过几次打雷闪电后,他从婴儿一下子变成幼儿,又变成儿童,最后变成青年,长大的过程很恐怖。更可怕的是随着他的长大其毒性越来越强,连体表也有剧毒了,触人畜皆死,草木皆枯,对此国内外专家们都束手无策,而无辜的孩子也因此失去了一切平常人应有的幸福,他的性情也随着他的长大变得越来越古怪。后来有一天他逃了出来,逃到山里一个女孩家,她家人看他挺可怜,就让他住下了。他把自己的事情告诉了女孩后,女孩问他有没有把自己身上的毒用水洗掉,他说自己在水缸里洗,但怎么也洗不掉。女孩把他带到河边,告诉他在河里洗就能洗掉。他下去河里后,天气突然又打雷闪电了,河里的水滚了起来,河里的鱼全部都死了。他上岸后,和那个女孩接吻,结果女孩也死了。这时全副武装的军警在到处找他了,他抱起女孩的尸体上了山,最终他在绝望的怒吼声中被闪电击中,无影无踪……
1988年
1985年
1984年
导赏:改编自路遥同名小说的电影《人生》,由西安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以高加林的命运沉浮为轴心,勾勒出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个体困境。影片荣获第8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电影开头用黄土高原的全景镜头,直接点明故事背景。高加林两次身份变化构成主线:第一次从民办教师变成农民,第二次因叔叔当官进城当记者,最后又因被举报回到农村。这些转折暴露出80年代农村青年的困境——没有城市户口,个人理想随时可能被现实击碎。影片用具体的生活细节表现城乡差异。高加林在村里穿补丁衣服干活,进城后换上笔挺的中山装;在村里吃玉米馍就咸菜,在县城买白面馒头。最明显的是两段感情:农村姑娘巧珍给他送自家蒸的馍,城里姑娘黄亚萍带他去西餐馆。这些对比说明,高加林的爱情选择其实是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取舍。也因此,高加林的形象塑造呈现出复杂的悲剧性。他既有传统文人的清高,比如他总抱着书本,连锄地休息时都在看《红与黑》,这显示他不甘心留在农村。他又带着小知识分子的虚荣,比如高加林当农民时,总在擦他的皮鞋——这双擦不干净的皮鞋,代表他对农民身份的不接受。当他穿着借来的呢子大衣在县城行走时,挺直的脊背与僵硬的步态暴露了身份认同的撕裂。这种性格的双重性在“弃巧珍选亚萍”的抉择中彻底爆发:雨夜桥头的分手戏里,巧珍的红头巾在车灯下忽明忽暗,最终化作黑暗中的一点猩红——传统道德观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在此刻完成了最后的沉重表述。因而,虽然他确实有才华又努力,但虚荣心让他伤害了巧珍。电影没有简单批判他,而是展现时代造成的困境,农村青年想改变命运,只能靠关系或婚姻。电影对原著的转译很有特色。书中用大量文字写高加林的内心矛盾,电影则用具体场景的蒙太奇表现:当他收到进城工作的通知时,镜头突然切到山洪暴发,暗示这个机遇可能带来危机;当他最后回乡时,镜头长时间停留在他走过的山路、野花和晨雾,这些自然景物比他离开时更清晰,说明他开始真正面对现实。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重看《人生》,高加林的困境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那个在城乡夹缝中挣扎的身影,既是个体在时代转型期的精神标本,也是整个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微缩镜像。当片尾德顺老汉含着烟袋说出“这土地,热着哩”,或许正是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土地的深深眷恋。(编辑:王梓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