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顺子

有片源
1995年
导赏:《混在北京》不仅是一部反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青年知识分子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更是一部深刻触及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关系的佳作。导演何群,作为第五代电影人的杰出代表,从此前构筑的经典导演环境“农村”中折回,敏锐地捕捉到“都市里的村庄”——这一现代都市中的特殊存在,以及那些“混在北京”者的生存状态。他读罢黑马小说,对其中“辛辣犀利、直击要害”地展现的种种社会现象虽有愤慨,却未在电影中简单施以批判。相反,他以更加宽容与深刻的视角,展现了这群小知识分子在纷扰红尘中,既坚守本真却感“落伍”之痛。更触及了在金钱与情感的双重考验下,人性的脆弱与挣扎,有人不幸沦为金钱的俘虏,让珍贵的情感贬值成廉价的交易。何群的镜头,直面人生、关注现实、发人深省。对于许多曾经或正在北京漂泊的人们来说,混在北京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生活状态。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的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筒子楼的生活环境他们都不会陌生,片中人物所面临的问题、困惑、无奈,都令一批人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该片既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着怀旧气息的影片,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筒子楼虽然正逐渐淡出北京的历史,但是青年人的烦恼并不因此而彻底结束。“人在北京,混在北京”,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表述,它蕴含了无数北漂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对于这座城市的复杂情感与不懈奋斗。跨越二十余载的光阴,当我们再次审视这部影片,它不仅是对20世纪90年代北京城市风貌与市民生活面貌的珍贵记录,更是对时代变迁中北漂青年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编辑:明慧)
1994年
剧情:某地西门派出所管区发生了惊人的灭门血案。案犯阿木因与杨家老大的妻子有染,行凶杀害了杨母、杨家老大父女等三人。杨家小儿子杨华因伤人罪在狱中服刑,在狱中表现很好,提前释放,将于第二天出狱。阿木怕杨华出狱后报复杀害他的母亲和女儿,横下心来,要置杨华于死地。公安局得到消息,决定一方面组织警力侦察阿木的落脚地,一方面派西门派出所所长负责保护和教育杨华。所长精明干练,一副忠厚面孔,曾对杨华在狱中的改造费尽心思。所长把杨华接出来,本想领到自己家后慢慢开导,但就在回家的路上,当杨华去冷饮店买冷饮时,从电视中看到杨家血案的报道,他与家人相聚的急切心情受到致命的打击。他悲伤、愤怒又不愿相信这一事实,一口气奔回家去;只见家中一片狼籍,家人都不在了,他把之气发泄在所长身上,向所长挥拳猛击。十分理解他的所长静静地承受了杨华的一次次重击,随后把杨华带到自己家中。所长的妻子小芸虽不愿意丈夫把杨华带回家,但她仍以一个公安人员的妻子的理解和热情接待了杨华。一想起家人的惨死,杨华就冲动,要报复杀人。这时,他的舅舅带了一帮杨家的亲戚从乡下来,鼓动杨华“有仇不报非君子”。所长耐心说服杨华,晓以利害,在生活上细心照顾他,又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安葬了他的家人。与此同时,阿木两次以重金收买杀手对付杨华,在公安人员的严密保护下,杀手先后被擒。杨华又提出要寻找原来的哥们儿帮他一块报仇,所长带他去找。但以往的哥们儿有的避而不见,有的劝他不要感情用事,误伤无辜,重蹈覆辙,劝他配合公安人员破案,缉拿凶手。杨华终于明白了,他的头脑开始冷静下来,对所长表示由衷的感激。但就在这时,阿木因杀手失利,决定亲自出马,他凶狠地把怀孕已到后期的小芸绑架到一幢新楼工地,逼迫所长交出杨华。所长沉着冷静,指挥警员严密防范,和凶犯周旋,又制服了冲动的杨华。就在阿木威胁要带小芸跳楼的一刹那,所长机智地救了小芸,阿木掉下楼摔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