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芯

Xin Ding

有片源
2014年
导赏:《触不可及》是导演赵宝刚的电影处女作,诠释了一段发生在民国时期跨越70年的旷世绝恋。影片无论从美学角度和叙事方式,还是精神内核与时代内核都没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发掘每一处的闪光点,其中最明显的对画面空间的探索,从影片一开场,夜上海的屠杀,灯光和雨水的光泽,衣冠楚楚的型男靓女,穿着西装或旗袍的躯体在子弹中挣扎,充盈着大上海式的暴力美学。还有女主角的舞蹈教室,作为一处贯穿全场反复出现的重要场景,这里是大上海接收养息西方文化的摇篮,是送别革命姐妹“影子”的庄严灵堂,是禁闭宁待少女时代的囚笼,是点燃一场时代爱火的伊甸园,是袭击日本侵略者的屠戮场,是一对恋人温馨满屋的新房,也曾是他们遥望思念的守望台,更是他们青春的终点,另一段人生的起点,影片给这间二层洋房赋予了太多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爱恨情仇,酸苦悲欢,生死离别,以至让观众每次看到它都能产生强烈的感慨,这是国产电影中非常鲜有的空间美学。电影中的一大亮点当属于探戈舞与交响乐,影片巧妙的将战争背景与爱情元素巧妙结合,通过探戈舞作为情感的载体与交流。探戈舞的明快节奏与战火纷飞的场面巧妙卡点,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感。探戈舞曲每一次响起都是主角情感与故事发展的更进一步。孙红雷细腻的情感表达,也为傅经年这个角色注入生机与活力。看到影子自我牺牲时的无奈,完成潜伏任务的坚定与从容,得知与宁待可以长相守的肆意大笑,活蹦乱跳,以及最后为了心中的家国情怀放弃感情的无奈与遗憾,每一种情绪都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影片中对宁待名字的解释也颇有深意,宁静的宁,等待的待。宁静的等待正是对于战争时期的爱情一种美好的愿景与诠释,他们想长相厮守,但是总有现实的无奈,而在影片的最后,当最后一次探戈舞曲的响起,墓碑上出现一步之间与片名触不可及呼应。他们的距离那么近却又那么远,这也让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们对现在的美好爱情更加珍惜。
2011年
导赏:《建党伟业》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继《建国大业》后,这部影片以恢宏的视角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全景式地展现了1911年至1921年这段风云激荡的岁月,重温了共产党人为了救国救民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影片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刘烨、冯远征、周润发、刘德华、陈坤、张震等众多巨星竞相加盟这一献礼影片的制作,各自以其精妙的演技展现了不同历史人物的特质与精神内涵,营造出了影片的史诗感。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情节设计,《建党伟业》展现了革命者们的成长历程,每一位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他们的选择和坚持都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风雨兼程的艰难处境和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在视听语言上,《建党伟业》力求严肃庄重,不仅具有历史感和庄严感,还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观赏性。镜头语言丰富多变,既有大气磅礴的宏观场面,又有细腻入微的特写镜头,以精巧恰当的蒙太奇成功地完成了流畅动人的叙事。影片中的场景和布景也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搭建,力求在艺术想象和历史真实之间取得平衡。美术团队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营造出丰富而真实的历史氛围,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宏大而精致的影像世界。总之,影片以全景式的叙事手法,成功将观众带入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从辛亥革命的炮火硝烟,到五四运动的热血青春,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每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节点都被巧妙呈现,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
2009年
导赏:《建国大业》不仅写出了历史,还写出了历史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他给予历史中的人应有的尊重、理解,甚至对蒋介石、李宗仁等反面人物,都体现出对末路英雄的一种悲悯,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概,呈现出健康明朗,阳光亲和的国家形象。本片不仅继承了主旋律电影的基本的传统和叙述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借鉴了好莱坞类型片的一些经验,在满足观众的欣赏和消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是按照电影艺术与市场的双重规律来创作,使《建国大业》成为双重意义上的真正的主流电影。高涨饱满的爱国热情、祖国情结,与高品质的电影创作、制作相结合,加上“众星闪耀”的明星效应,激发出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事件。与此同时,这部电影的运作经验及其引发的社会文化现象,所衍生的话题和意义都广泛而深远。电影《建国大业》的“明星效应”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172位知名演员加盟,引发了影迷们的强烈关注,最后赢得了非常抢眼的市场表现。在“明星效应”发酵的同时,很多实力派演员也为影片奉献了精湛演技,参与完成了影片充满人性化色彩的一系列历史人物塑造。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建国大业》开启了国产电影新主流大片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扩大了主旋律电影受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编辑:大陆)                                                      
1992年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