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有片源
2017年
宽恕
宽恕

演员/

导演:蒲剑/
播放正片
2015年
导赏:《滚蛋吧!肿瘤君》是韩延导演“生命三部曲”的首发作品,电影给大众传递了人性的乐观与生命的厚度,从现实出发,改编自真实事件及漫画原著,影片用温情的主线,传递熊顿精神,感染无数读者与大众,为大家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力量,人的生命有长短,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有限生命中,实现生命的意义,挫折也是生命中无法逃避的课题,积极乐观的心态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熊顿的人物塑造,当观众开始试着期待29岁的她会有怎样的丰功伟绩时,画风一转,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在大街上摆出怪异姿势挡住别人路,在马路上横冲直撞的呆萌形象,为古灵精怪的人物设定做了铺垫。她积极乐观即便面临事业和失恋的双重打击依旧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朋友知道患病崩溃隐瞒的时候,熊顿反而乐呵的宽慰朋友的悲伤,遇到喜欢的梁医生也是散发魅力,大胆追爱,将自己的痛苦经历都转化为她笔下的可爱漫画。影片并未通过塑造一个伤心欲绝的患癌病人及绝望的家属的形象来表达癌症带给主人公的痛苦,而是通过这样一种诙谐的方式既让观众走进熊顿的世界,又巧妙地化解了悲伤,进而传递给观众一种面对疾病乐观向上,面对生活积极勇敢的态度。与此同时,影片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呈现的活灵活现,当熊顿发现自己的恋人与其他女性约会而欺骗自己时,她冲出餐厅,整个世界都因为她内心的悲伤,化为冰雪世界。将本来存在于她内心的主观情感视觉化地呈现在了银幕上,使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充分与主人公产生共情。当熊顿知道自己身患癌症后,头脑中呈现的画面是《行尸走肉》中,众英雄对抗僵尸的场景,幻想着自己是剧中的英雄,保护着自己和大家。与梁医生的单向感情也是通过偶像剧的桥段,慢速呈现,为冰冷的抗癌过程增添了一丝温暖。影片对心里蒙太奇的手法也是多次体现,第一次运用于熊顿关于自己的一个喷嚏对于世界的影响,这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想象,饶有趣味。当熊顿发现男朋友劈腿时,心理蒙太奇被第二次运用,此时她眼中的一切开始结冰,房屋、路人、景物,这是她当下内心的最真实写照。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为影片增添了许多喜剧色彩。影片除了对塑造熊顿乐观精神之外,朋友的陪伴与支持,也成为熊顿一路坚强的坚实依靠。老郑、艾米、小夏和病友夏梦是熊顿生活困顿之时和抗癌之旅最坚定的支柱,这些朋友用行动对友情做出了最本真的诠释。帮她找渣男解气,一起压马路,一起疯狂,一起剃头。虽然并未挽回她的生命,但给了她一段快乐的抗癌时光,宽慰了她强大外表下那颗脆弱的真心,也给了观众一些暖心的慰藉。(编辑:王晶)
2014年
导赏:《五彩神箭》源于中国西藏地区人民最真实的生活。通过两个村庄的年轻人在一年一度的射箭比赛中的冲突、友谊以及爱情纠葛等为线索,讲述这种具有精神象征意义的传统在当下的境遇,影片采用了多层叙事结构,以射箭比赛为主线,穿插着爱情故事与村落间的竞争与合作,构建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故事网络,表现新时代的藏族人继续发扬和传承这种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将此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故事。影片开篇便是一场盛大的五彩神箭比赛,以这场比赛初步展示藏族“五彩神箭”的历史文化传统。五彩神箭,作为藏民族精神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意蕴和历史记忆。影片中,“祭箭”仪式的庄重与“羌姆法会”的神秘,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神圣感的宗教文化空间,让观众得以窥见藏传佛教对藏民日常生活及文化习俗的深远影响,这些场景是对藏族传统的致敬与对藏民族信仰体系和文化身份的诠释。《五彩神箭》展示了丰富的民俗场景,从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到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从节日庆典的欢声笑语到日常劳作的辛勤汗水,影片细腻的勾勒出了藏地风情画。尤为重要的是,影片将五彩神箭这一传统体育项目置于这一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因此,这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而是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拉隆村与达莫村青年的巅峰对决中,我们看到了五彩神箭所代表的精神力量如何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五彩神箭》通过五彩神箭这一文化符码,深入探讨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化相适应、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寻求认同的问题。(编辑:婧怡)
2013年
2010年
2009年
2000年
导赏:《蓝色爱情》以忧郁抒情的蓝色为影片基调,把莎翁式的心灵独白与电影的蒙太奇叙述相结合,不仅以巧妙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极致的视觉表现增强了电影的文艺气息和感染力,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鲜明的人物成长线索,表现了年轻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感情与责任等问题的思考。原著小说《行为艺术》质疑了“真实”与“作秀”之间的界限,揭示了现代人相互制造厄运的悲剧性。导演霍建起和编剧思芜对原著进行了银幕化改编。故事情节的推进变得更加简洁,点到为止,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电影中人物情感的交流和性格的发展。此外,采用了话剧舞台与现实世界的套层叙事结构,用旁白式的、戏中戏的台词表达,将主旨深度开掘,起到间离的艺术效果,形成一种与事态的不断变化,与内心的孤独、反思相契合的艺术氛围。片中蕴含着由“行为艺术”延伸出来的哲理——生活中人无意识、不知道就参与了别人行为的一种普遍表达。就像片中刘云(袁泉饰)说的那样,聪明的人创造自己的艺术,凡人则生活在别人的艺术创作中。比如在影片中有一次他们上街看到有人打架,刘云大喊“警察来了”,结果那帮人就跑了,刘云非常高兴地说那是行为艺术的胜利。她与邰林(潘粤明 饰)之间复杂的行动、心理关系,更是对“行为艺术”内涵的外显。邰林一直是刘云创作的对象,也是刘云虚拟中倾诉的对象;同时又因为现实生活中邰林帮助找人、找到的却是刘云亲生父亲、刘云又成为部林破案利用的对象等出乎意料的情境安排,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哪个在寻找、哪个被寻找、哪个在实验行为艺术、哪个在被动参与等复杂关系的质询,也就有了片中刘云“我是不是又生活在别人的艺术过程中,又有谁会走进我的艺术过程里?”等自我追溯的心境表白。霍建起作为一位“诗人导演”,对视觉风格和镜头语言的运用有着独到的见解。《蓝色爱情》在视觉风格上采用了凌厉的淡蓝色调,营造出一种忧郁而浪漫的氛围。在镜头语言上,偏爱固定镜头和长镜头,通过细腻的构图和精准的剪辑,将演员的表演和美丽的海滨景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海风、大桥、城市中的街巷、码头和各种交通工具,一切都在这种诗意的氛围中发挥着魔力,使得整部影片情绪更加饱满,故事更加动人。(编辑:明慧)
1996年
导赏:这是一部真正意义全景式表现长征全过程的影片,长征中的所有重要事件、重要战役都一一表现。例如湘江之战,在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很少被表现,该片开篇就是湘江之战的惨烈场面,把红军面临的严峻形势呈现出来。该片也直面了中共党内的分歧和斗争,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通过血的教训认识到毛泽东的作用并将红军的领导权交还他,而后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的过程,难能可贵。影片在影像处理上也非常出色。激烈的战斗、行军场景,人物情感的细致描写,史诗性的格局,扣人心弦的故事,深深打动观众。影片中,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与温婉细腻的人物情感相穿插,伟大领袖领导艺术的卓尔不凡与无数普通红军战士的坚韧不拔相辉映,刚中带柔、苦中掺喜。该片没有一味向观众兜售战争的苦难与悲壮,而是用大篇幅诠释每一个角色作为普通人在特殊时期以怎样最真实、最寻常的方式活着。影片对平凡人日常表现的刻画,让观众一改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铁血生硬甚至教条刻板的冷印象,即使是孩童去观看,也不会有抵触感和排斥感。这正是影片最难能可贵之处。铁血男儿、温情女性,革命领袖、普通战士,都是《长征》的主角。电影没有刻意突出领袖的重要地位,更没有分外强调英雄主义,而把大量的镜头放在长征中的普通红军战士身上,让观众深深体会到,长征的胜利离不开伟人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无数红军战士的忘我牺牲和不懈坚持。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我要求的是史与诗的结合。影片中的“史”是为了全景式地表现长征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类壮举,因为我想以后象这样大规模拍长征的机会不会多了,既然我有这个机会,就有责任表现出长征的真实情况,特别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而“诗”,则是将历史升华,带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或者说,史与诗是一种实与虚,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别样的韵味。
1995年
导赏:《赢家》是霍建起导演拍摄于1995年的影片。本片是霍建起的导演处女作,以“假肢”作为谜底切入残疾人与普通人的爱情,并塑造了邵兵与宁静这一对银幕情侣。与大多数残疾题材的电影不同,《赢家》并没有以同情悲悯的姿态刻画一个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励志人生,而是塑造了一个近乎健全的人物形象。常平失去半截腿的痛苦与生活的艰难仅仅在他与他人只言片语的交谈中显现,更多时候,他是一个战胜了死亡与残疾、获得了辉煌成就的体育明星。尽管如此,他依然有着常人都会经历的脆弱时刻。他一次次试图通过与普通人无异的行动来掩饰自己残疾的事实,通过假装普通人来避免被可怜、被践踏自尊。但影片揭示出,一味地追求健全人的生活、放大残疾人的不完整只会使常平力竭,小杨最后伏在他的腿边,是对他自身生命价值的肯定与深爱。常平作为运动员对公平精神的执着、他人格上的阳刚之美,深深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影片精致的氛围显现出霍建起导演美术出身所具的极高修养,整部影片沉浸在蓝色的氤氲之中,极具梦幻感。在蓝色的笼罩下,年轻的男女们彼此试探、小心翼翼地述说着心事、确定对方的心意。当小杨与男友说明了两人精神世界的差异、分道扬镳后,她与常平的关系逐渐明朗了起来,影片的色调由代表不明确的蓝转为充斥希望的绿,象征着两人关系的亲密。在光影处理上,影片使用了大量明暗对比与栏杆投影,将人物置于影子的困锁之下。常平的腿伤影响训练成绩,教练苦心劝他权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与感情,心情困苦的他被栏杆的投影分割了身体,明与暗在他身上交杂。获得比赛胜利后,他坐在昏暗的室内,却被一束完整的光芒照亮周身,他第一次以残疾的身体出现在小杨眼前,却在此刻成为了真正完整的人。(编辑:海边淡鼠)
1991年
导赏: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是影视作品中经久不衰的题材,从民间故事和戏曲中汲取灵感的李翰祥创作的《乾隆下江南》《乾隆下扬州》《乾隆皇君臣斗智》等影片为这类题材电影打下了基调,也成为了很难突破的限制。1991年,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戏说乾隆》的播出更是掀起了这类故事创作的高潮。由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与《戏说乾隆》同年问世的电影《风流乾隆》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在《风流乾隆》中,年轻的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在这过程中陆续认识了三位姑娘,并与三人都产生出感情纠葛,给每个人都留下定情信物。在与白虎盟盟主大战的过程中,三位姑娘为保护乾隆皇帝相继死去,也在最后时刻知道了他真正的身份。影片在乾隆皇帝微服私访的大故事框架中也有一定的创新。具体表现为女主角主动对爱情的追求和结尾的悲剧化处理。片中的乾隆皇帝武艺高强,与三位女主角结缘也是通过武术打斗,都在接触过程中主动表达过自己的感情,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人物关系网设定中,戏儿的父亲是朝廷重臣,也是白虎盟的盟主,作为最终的反派,他的多重身份设定与对手微服私访的乾隆形成了平衡,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带来失衡。在结尾部分,主创将整个故事处理为一个悲剧,在大战过后,所有的莺莺燕燕都烟消云散,只最后留下皇帝一个人面对姑娘们死去这个残酷现实,使其在同题材作品中带来更为独特的观感。(编辑: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