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衡宝

Hengbao Guo

有片源
1995年
导赏:“一根扁担激起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一条辫子引起异国情侣的奇情”。《大辫子的诱惑》由宁静主演,讲述了在1930年代的中国澳门,葡萄牙贵族青年与生活在平民坊的中国担水姑娘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本片根据澳门土生葡人作家飞历奇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由澳门蔡氏兄弟电影公司与珠江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极富岭南气质,展现了澳门的旖旎风情,以及文化交融之下的异域风味,获得了第1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合拍片奖。本片通过讲述一对来自不同世界的男女如何战胜种族、文化、社会阶级的障碍而走到一起,代表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种理想化的男女关系,向观众展示了澳门这座城市的许多侧面,以作者独有的视角描写了葡萄牙人和中国人生活的世界和人物,反映了他们之间的融合与冲突。几百年来,澳门的中国人和葡萄牙人基本上生活于各自所在的不同群体中,两个族群受制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局限,各自都以种族为界,虽然没有严重的排斥和冲突,但也是老死不相往来。当澳门土生葡人阿托欣多和中国姑娘阿玲跳出各自的空间,冲突随之而来,但最终爱情战胜一切,故事是以大团圆为结局,两个相爱的人排除了两种社会的偏见,从而抵达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和谐与圆满。《大辫子的诱惑》是一个具有自传色彩的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作为一个葡萄牙贵族,原著作者飞历奇借阿托欣多之眼,以“东方主义”式的视角想象、凝视着阿玲这个身形健美、秀发油光水滑、明眸皓齿、勤劳善良的美丽中国女孩,阿玲的出身低下、目不识丁、爱打赤脚的“陋习”都是片中引发戏剧冲突的特定设计。作为第一部展现中国澳门风土人情的电影,本片具有重要的史料意义。(编辑:曾奕琦)
1985年
导赏:《少年犯》由导演张良和制片王静珠合作摄制,这部电影不仅以其真实性著称,更以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和现实意义影响了一代人,成为新时期普法题材电影的先驱。影片通过真实的监狱环境和在押少年犯的本色出演,展现了一群少年在特殊环境下的成长与挣扎,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悔改与希望。导演张良曾说,《少年犯》的剧本主题概括地说,只是两句话:“挽救孩子,造就人才。”影片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并关注那些被遗忘的少年群体,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创作者秉持人性关怀,展现了对失足青年的同情与爱。影片大胆启用在押少年犯饰演主角,这种本色出演使得角色的情感更加真实、自然,观众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影片最大的美学特质之一是其对现实的忠实呈现。从拍摄地点到演员,再到影片中的案例,都力求真实,这种真实性为影片的感染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影片通过多个少年犯的故事,展现了不同的犯罪原因和走向自新的历程,这种多线叙事结构使得影片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在叙事过程中,通过情感的起伏和转折,增强了影片的戏剧张力。例如,少年犯在狱中的歌舞表演,不仅是他们自我救赎的开始,也是观众情感的高潮。王劼含泪演唱《心声》,泪水模糊了他的面庞,情感的真挚透过歌声传递给每一位观众。伴奏席上的乐手们以庄重的姿态,用心演奏各种乐器,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最为触动人心的是那些舞者,他们的动作虽然不够整齐,表情也不够优美,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更加真实地表达了他们内心的迷茫、彷徨、挣扎、无助和悔恨。同时,他们也通过舞蹈清晰地传达出了改过自新的勇气和对未来生活的渴望。《少年犯》的上映,宛如在1985年的影坛投下一枚重磅催泪弹,引无数观众“泪飞顿作倾盆雨”。影片中少年犯们的真实故事,以及他们在狱中的生活和挣扎,他们的痛苦、悔恨、希望和渴望,通过银幕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编辑:赵敏)
1982年
1979年
剧情: 女青年黄思华有一副清脆婉转的歌喉,部队文工团的音乐家们都非常赏识她。但因为她是华侨的女儿,有“海外关系”,故被阻于艺术殿堂之外。文工团团长司马威派政审人员韩山去华侨农场了解黄思华的家庭情况。思华的父亲黄德深在南洋,自幼失去双亲。日本的侵华战争使他返回祖国的愿望落空,于是他把仅有的钱全部捐献出来,希望能为救国尽一份力。码头上,黄德深救出被洋水手欺侮的女学生林碧云,自己也被打伤,碧云将他接至家中养伤。共同的信念使这对患难与共的年轻人结成眷属。当他们的长子思国4岁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德深毅然将儿子留给岳父,自己带着妻子回国参加建设,受到周总理的接见。20几年过后,他们在海南建设的农场富庶壮阔,生在祖国的女儿思华也已19岁了。林彪、“四人帮”的黑手伸进了农场,德深被汤庆余等人打成“死不改悔的走资派”,被诬蔑为有特务嫌疑而被强迫劳动改造,思华也因此不能参加部队文工团。留学英国的思国回国探亲,汤庆余强迫德深一家搬进一套宽敞的套房以掩人耳目,这一阴谋被思华揭穿,思华因此被调到打石场接受超强的体力折磨。思国想带妹妹出国,思华却坚定地回答:“我不能离开妈妈——我的祖国!”汤庆余见韩山来调查,唯恐泄露真相,设宴拉拢韩山,被韩山当众揭穿。“四人帮”被粉碎,思华获得了艺术生命。在北京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思华唱出了华侨儿女的心声——《飞向无限向往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