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江

有片源
2015年
2012年
剧情: 在取得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以后,王明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博古,李德取得红军军事指挥权,毛泽东的军事思想遭到批判,由于邓小平同志坚持贯彻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而遭到牵连,被下放到地方劳动改造,周恩来,王稼祥等人出于保护邓小平目的,决定让邓小平同志到红星报担任主编工作,当时的红星报设备了落后,资金紧张,但是邓小平同志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与此同时,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赵赣生,派年轻的红军战士细伢子秘密监视邓小平的工作。邓小平来到红星报社,在陶厂长和他女儿陶子妹的配合下,克服了设备落后,经费紧张等等问题,把红星报的出版工作打理的井井有条。陶子妹是一个有活力,有思想的红军女战士,她帮助邓小平同志完成了很多困难的工作,并且在邓小平同志身边接受了他的政治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邓小平同志在红星报担任主编时期,正值国民党对中央苏区采取第五次围剿。由于李德、博古推行错误的军事思想,红军在正面战场接连失败,损失惨重,士气低落,为了鼓舞红军指战员的情绪,宣传正确的军事路线,邓小平同志恳请毛泽东写文章来发表。毛泽东出于保护邓小平同志。在红星报匿名发表了文章《吉安的占领》,遭到赵赣生的追查,在关键时刻,陶厂长挺身而出,为了保护邓小平同志冒名承担了全部责任。遭到了关押和审讯。但陶厂长始终没有把邓小平同志暴露,后经周恩来,王稼祥同志的保护,得以出狱,在随后运送铅印机的过程中,为了保护机器,不惜牺牲自己,引走了国民党的追兵。 在邓小平身边监视他的红军战士细伢子,是一个热血青年,对党的事业十分忠诚,但是没有自己的政治思想,只会服从上级命令。一开始对邓小平十分不信任,但是在邓小平同志高尚的人格魅力面前,渐渐的开始审视自己的革命思想,接受了他的正确思想,从一个只会服从命令的军人,变成了一个有自己政治思想的合格的红军战士。同时,他和陶子妹之间也萌发了爱情的萌芽。在一次为前线护送报纸的任务中,为了保护陶子妹,不幸牺牲。 在红军斗争最困难的时刻,正是邓小平同志和他主编的《红星报》鼓舞着全军的士气,宣传着正确的军事思想,为广大红军指战员指明了道路最终,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正确的军事思想得到承认,邓小平同志也恢复了中央政治局秘书长的职务,红军也从此走上了正确的道路。邓小平同志在出任中央政治局秘书长之前,把红星报的担子交给了年轻的陶子妹,尽管经历的种种磨难,但是红星报一定会继续办下去,为红军战士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革命胜利后,已经是老年人的陶子妹又一次见到了邓小平同志,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2010年
2001年
1999年
导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进军”系列电影第四部作品《大战宁沪杭》展现了继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宁沪杭大战这一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向全国进军的重头戏:在前后一个月间,百万雄师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破长江天堑,攻克南京,占领杭州,一举解放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本片编导采取了“史诗性格局、文献性品格和纪实性风格”的叙事策略,在全片穿插了黑白纪录片史料以及多位战争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而整体的纪实性中又同时蕴含了诗意的浪漫,将剧情片与纪录片两种形态的各有侧重地糅合,呈现出了历史观的艺术表达。片中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后,毛泽东诗兴大发挥毫写下“钟山风丽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一段,电影画面和音乐渲染出大气而浪漫的氛围,真正达成了“史”与“诗”的统一。在细节创意上,影片通过尖锐的噪声音效设计,使观众代入一位在战场上失聪战士的主观听觉感受,再配合画面中遍布焦土与鲜血的场景,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大战宁沪杭》将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交叉组合,展现了渡江战役中子弟兵和倾力相助的百姓,分崩离析的国民党部队以及溃败而退的英帝国主义军舰等群像,深入地提示了此事件发展变化的内在必然规律,着力发掘出历史中鲜为人知而又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编辑:曾奕琦)
1998年
1995年
导赏:《孙文少年行》表现了孙中山先生十二岁至十七岁的生活历程和心理发展轨迹,刻画了孙中山先生自幼就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勤劳勇敢,刻苦学习、乐于助人,敢于反对封建迷信的优秀品质,再现了清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不聊生的生活情景。影片通过孙中山在少年时期显露出的忧国忧民意识和自愿为大众百姓谋出路的伟大抱负展现出一代伟人的成长历程。在片中,孙中山的故乡广东香山遭受飓风大水,愚昧的乡人只知向上天祈求平安。年幼的孙中山目睹了这些悲惨世道,对那些泥木神像产生了怀疑。孙文的哥哥孙眉回国,孙家的生活得以好转,孙文入私塾念书。十二岁那年,他随母亲来到了向往以久的檀香山,在这里,他接受了英籍校长韦礼士的教育,产生了平民谋求平等自由幸福的愿望。由于看不惯哥哥在庄园里过的那种自欺欺人的生活,他扯下了神像,被哥哥赶回了国。踏上国土,孙文目睹的是清王朝对平民百姓的欺压盘剥,他立志要拯救乡亲。他和幼时的伙伴成立了夜巡团,治安防匪。不久,同伴猫仔的失踪引得他母亲发了疯,年少的孙文和他的同伴陆中桂一起砸毁了欺蒙百姓的供像殿堂。大逆不道的行为引起了乡绅们的愤怒,他们将孙文逐出了村门。通过这些磨难苦痛,孙中山开始走上一条毕生为唤醒沉睡的祖国和愚昧的民众而奋斗的道路。《孙文少年行》中小演员们的表现十分出彩,极具特点有象征意味的画面也使这部作品成为领袖传记片中的经典。1995年《孙文少年行》获得了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广电部颁发的“华表奖”、中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的“金鸡奖”和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学会颁发的“童牛奖”,成为当年国产片的获奖状元。(编辑:方舟)
1993年
剧情: 六朝古都人流涌动,刑警队熊队长着便装在人群中发现了盗窃国家文物的要犯黑头,他不动声色地给他戴上了手铐。一年后,黑头从劳改农场逃窜回城,企图报复熊队长。熊队长在妻子病故后没有再婚,儿子聪聪经常一人在家。黑头和同伙马仔乘夜色到熊队长家行凶,结果被聪聪自制的易拉罐“炸弹”吓得抱头鼠窜。此后,聪聪收到了一封夹有两颗子弹的恐吓信。为了儿子的安全,熊队长决定将聪聪送到姥姥家。聪聪和爸爸走进检票口,黑头和马仔已在火车上等候他了,然而,当火车开动时,他们却发现聪聪又朝出站口走去。被熊队长抓过的哑巴小偷狗弟是个孤儿,熊队长对他的关照使他十分感激,交往中,狗弟的身世打动了聪聪,两人成了好朋友。黑头和马仔欲用大货车撞死聪聪,危急之时,狗弟奋不顾身救了他。聪聪决意要抓住这两个逃犯,他和狗弟一起踏上了搜寻逃犯的征途。在曲折惊险的追寻中,聪聪、狗弟大难不死,同时也闹出了不少笑话,致使抓到手的黑头再次逃脱。后来,聪聪落到了黑头手中,被关在一艘旧船里,狗弟到江边寻找,也被他们抓住。一天,熊队长收到聪聪的人质照片,发现儿子的字母汗衫上被泥巴涂掉了几个字母,熊队长拼出了“船”字的发音,顿时恍然大悟,他飞快地向江边跑去。轮船上,聪聪正和黑头紧张地周旋,熊队长突然出现。千钧一发之际,狗弟来到甲板上,他悄悄捡起地上的枪,枪口对准了黑头。黑头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哑巴就是他当年遗弃的亲生儿子。随着一声枪响,黑头被击伤,熊队长迅速将其铐住,然后抱起血泊中的聪聪,在狗弟的搀扶下向江边走去。黑头绝望地朝狗弟的背影叫喊着儿子,狗弟蔑视地回头看了他一眼转身离去。残阳如血,清纯的童声合唱中,两个崭新的书包和那张领章上加了颗星的熊队长的照片给了人们无限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