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
庄国荣
Kwok Wing Cheong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18年
红海行动
美术
/
导演:
林超贤
/
主演:
张译
/
杜江
/
黄景瑜
/
海清
/
蒋璐霞
/
尹昉
/
郭郁滨
/
王雨甜
/
王强
/
张涵予
/
预告播放
导赏:
《红海行动》是由林超贤执导的一部现代战争电影,它以2015年的也门撤侨事件为背景,通过紧张刺激的叙事和震撼的视听效果,展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在执行撤侨任务中的英勇形象。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次对军事行动的生动再现,更是对家国情怀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深刻诠释。影片的叙事结构紧凑,情节层层递进,从反海盗行动到街头废墟的枪战,再到荒漠中的惨烈战斗,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紧张和危险。林超贤巧妙地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等剪辑手法,使得影片的节奏快速而有力,观众的情感也随之起伏。在这些战斗场面中,蛟龙突击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和个人英勇行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集体英雄主义的美学表现。影片中的视听语言极具冲击力,林超贤通过高清的摄影技术和精心设计的动作场面,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中的爆炸、枪战和肉搏战等场面,都通过快速的剪辑和紧张的音乐,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和紧迫感。这种视听的震撼力,不仅满足了观众对于感官刺激的需求,也深化了影片的情感张力。在人物塑造上,《红海行动》避免了单一的英雄形象,而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展现英雄主义。影片中的蛟龙突击队成员各司其职,他们的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体现了中国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展现,不仅传递了正能量,也让观众对中国军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红海行动》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它更是一次对和平的深刻呼唤。影片通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传递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尊重。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影片通过影像消费、情感消费和信念消费,满足了观众对于感官刺激、情感体验和价值探寻的需求,同时也传递出了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红海行动》是一部成功的现代战争电影,它以其精湛的制作、深刻的主题和震撼的视听效果,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赞誉。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形象,更是对家国情怀和集体英雄主义的一次深刻诠释,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在战争题材上的新突破和新高度。(编辑:赵敏)
2016年
三少爷的剑
艺术指导
/
导演:
尔冬升
/
主演:
林更新
/
何润东
/
江一燕
/
蒋梦婕
/
鲍起静
/
顾曹斌
/
马京京
/
吴元俊
/
林朝绪
/
徐少强
/
播放正片
导赏:
1、久违大银幕的古龙经典作品继1977年邵氏出品的楚原导演版《三少爷的剑》之后,当年饰“三少爷”的尔冬升重塑经典,呈现一个不同情怀的武侠世界,让古龙迷和邵氏迷们感受到一个新面貌、旧风骨的传世武侠之作。2、天马行空的徐克和擅长捕捉人性的尔冬升此次“双剑合璧”,是对该片从创意视效到情感内涵最强有力的保障。3、武侠世界的极美还原徐克导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加上尔冬升导演对该作品积淀数十年的热忱,共同造就了一个绝美奇诡的武侠世界,再加上著名武术指导林迪安、元彬加盟,让该片的武打动作效果有了绝对的保障。
2013年
扫毒
美术
/
导演:
陈木胜
/
主演:
刘青云
/
古天乐
/
张家辉
/
袁泉
/
卢海鹏
/
吴廷烨
/
马浴柯
/
卢惠光
/
江若琳
/
林国斌
/
类型:
动作
/
犯罪
/
悬疑
/
惊悚
/
剧情
/
导赏:
陈木胜导演的《扫毒》不仅是一部充满枪战、追车、爆破的视觉动作片,更是一部深刻探讨香港警匪片中兄弟情义的现代寓言。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经典的港片元素——警察、黑帮、街头喋血、情义无价,还看到了对传统港片“兄弟”传统的致敬与超越。影片以三兄弟的深厚情谊为核心,通过他们为扫毒而结成的“义”,探讨了个体与集体、情感与法律之间的复杂关系。《扫毒》的故事并非简单的黑白对立,而是在灰色地带中寻找情与义的平衡点。这种对情义的探讨,无疑是对香港电影中“兄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扫毒》的剧情设置充满了波折与反转,从苏建秋的卧底身份所带来的家庭与工作的冲突,到三兄弟在泰国的生死抉择,再到五年后的复仇与救赎,每一个情节的推进都充满了张力与惊喜。特别是张子伟的“死而复生”,不仅为影片增添了戏剧性,也深化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纠葛。陈木胜在《扫毒》中展现了东方特有的暴力美学。与传统西方电影中对暴力的直接展现不同,《扫毒》通过精心设计的动作场面和节奏控制,将暴力转化为一种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在电影中,暴力不仅是冲突的媒介,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电影中的枪战场面,尽管带有游戏化的色彩,却也是对香港枪战片特色的一种展现。在这些夸张的动作场面中,可见香港电影人对动作美学的探索与创新。然而,这种游戏化的枪战也引发了对电影叙事的反思——当枪战成为表演,情义是否也被游戏化,失去了其应有的深度与重量?《扫毒》并非完美无缺。在追求商业与艺术平衡的过程中,如何在保持香港电影特色的同时,又能与内地市场的审美情趣相适应,是香港电影人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但陈木胜通过这部影片,依旧展现了香港电影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情感与理性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和探索。其艺术性和风格化的创作,不仅使《扫毒》获得多项奖项,同时成为了香港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编辑:赵敏)
2006年
卧虎
艺术指导
/
导演:
王光利
/
麦子善
/
主演:
曾志伟
/
吴镇宇
/
陈小春
/
苗侨伟
/
张智霖
/
聂远
/
余文乐
/
秦海璐
/
那威
/
岳华
/
播放正片
导赏:
2006年上映的《卧虎》由王晶监制、王光利和麦子善共同执导,影片剧本取自现实,生动展示了警方与黑帮的较量,更汇聚了一众演技派演员,情节发展扣人心弦,身份反转出乎意料。《卧虎》剧情发展紧凑,节奏毫不拖沓;手持摄影自由灵活,营造了混乱不安的视觉效果,正应和了黑帮群体动荡缭乱、生死难料的命运。华超与大口因金钱的纠纷而谈判,新界飞找来一队“老弱残兵”当做手下来充数,增添了喜剧成分;华超在儿子因伤后暴怒在母亲面前痛杀汤米的一组镜头堪称精彩,暴戾伤人时与屋外戏班唱到“快快放下你银枪”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意义,血腥的镜头与人物瞬间的反应、面庞局部的特写交叉剪辑,增强了蒙太奇的形式效果和暗喻意味。《卧虎》的人物群像塑造堪称经典,几位主演性格各异、特点鲜明,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设置和利益纠葛,使每个人都透露出真实而沉重的人性底色。韦定邦是整个“卧虎”行动的核心人物,有着多年卧底经验的他沉稳内敛,使人信服,谁料他也有致命的弱点——做卧底抢劫金铺避追捕时,意外开枪导致警察同事身亡,他也因此堕入愧疚的深渊,甚至被鸡精以此胁迫。最终他最终向上级坦白了当年杀警的真相,停职的审判是他为良心的谴责所背负的原罪。华超心狠手辣、脾气火爆,然而在儿子被钟孝礼所伤后,终于揭示了他为了警察任务蛰伏多年的牺牲和付出,身份的反转在人意料之外。黎继祥是最为复杂的人物,他行事果决毫不留情,却常问身边人自己算不算好人,透露出他仍存的善念,内心仍抱有对真爱的幻想和期待,他的死亡因此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尤莉的角色设置为影片涂上一抹温暖的亮色,她与黎继祥的相处点滴为影片带来了柔情和甜蜜气息,就在两个人的爱情即将产生结果时,前来寻仇的刀手终结了这份尚未来到的幸福,尤莉背对着他们、毫不知晓身后残忍的杀戮的这一构图设计亦增添了悲情,黎继祥的卑微恳求和掉落在地的玫瑰花则扩大了情绪感染力,见到他被杀后的冷静姿态终于揭示了她作为卧底的身份,剧情反转设计精妙,亦真亦假的爱情则笼罩上遗憾的意味。《卧虎》残酷地揭示了黑社会组织中你死我活的存亡抉择,为了利益纷争和自身性命而选择相互出卖,直指人性的复杂和黑暗,对于“是不是个好人”的终极之问再次回归了正与邪之间的分辨和较量。影片对卧底警察命悬一线的工作之险和有苦难言的牺牲与无奈都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他们不仅背负着沉重的使命,更难舍对亲情的眷恋,以此再次传递了对法治的坚定信念和对正义的深切向往。(编辑:刘若能)
1999年
喜剧之王
美术
/
导演:
周星驰
/
李力持
/
主演:
周星驰
/
张柏芝
/
莫文蔚
/
吴孟达
/
林子善
/
郑文辉
/
田启文
/
李兆基
/
李思捷
/
成龙
/
类型:
喜剧
/
爱情
/
剧情
/
导赏:
《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导演生涯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1999年上映时不仅夺得中国香港贺岁档票房冠军,更以其“笑中带泪”的独特风格,成为华语影史中探讨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经典寓言。这部电影以临时演员尹天仇的挣扎为核心,将镜头对准了影视行业最底层的龙套群体,通过荒诞的喜剧外壳包裹着个体尊严与生存困境的深刻命题。周星驰在片中既延续了无厘头喜剧的夸张表演,又注入了半自传式的真实体验,使得观众在捧腹之余,亦能感受到刺穿银幕的生命痛感。尹天仇这个角色堪称周星驰艺术人格的镜像投射。蜗居在挂满《演员的自我修养》的破旧房间,他对着海浪反复喊出“努力!奋斗!”,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既是对跑龙套生涯的诗意反抗,也是对所有边缘奋斗者的精神礼赞。当他被剧组驱逐时仍紧握剧本不肯松手,被骂“死跑龙套的”却执着纠正“其实我是个演员”,这些细节精准击中了每个曾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喘息者的心灵。影片的叙事结构如同精密齿轮,每个场景都在推进理想主义的溃败与重生。开场尹天仇教导混混表演“痛感”的荒诞情节,既展现其戏剧理论的纸上谈兵,又隐喻艺术对现实的无力干预。与柳飘飘在海边的“我养你啊”经典对白,通过四次镜位切换呈现情感层次,从戏谑调侃渐变为灵魂震颤,此刻飘舞的纱裙与涨落的海浪构成视觉诗篇,将底层爱情升华成超越物质的精神救赎。在艺术风格上,周星驰实现了悲喜剧的完美平衡。当盒饭成为衡量演员价值的冰冷标尺,周星驰用三次索要便当的重复场景,将行业等级制度具象化为充满屈辱感的视觉符号。最令人动容的是杜鹃儿撕碎合约时飘落的纸屑,这个慢镜头既是对明星制虚伪面纱的撕扯,也宣告着理想主义者在资本游戏中的必然溃败。这些充满后现代意味的拼贴手法,使电影在通俗叙事中升华为存在主义哲学的表达。作为周星驰转型导演的奠基之作,《喜剧之王》在商业与艺术的天平上找到了绝妙支点。它既保留了无厘头喜剧的市井烟火气,又注入了作者电影的精神重量。(编辑:赵敏)
1994年
梁祝
美术
/
导演:
徐克
/
主演:
杨采妮
/
吴奇隆
/
吴家丽
/
徐锦江
/
刘洵
/
刘瑞琪
/
何润东
/
沈海蓉
/
孙兴
/
类型:
爱情
/
奇幻
/
导赏:
《梁祝》是徐克导演创作于1994年的古装爱情片。影片改编自中国传统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由吴奇隆、杨采妮联袂主演,以喜闹剧、象征等手法重塑了这一广为流传的爱情悲剧。徐克是一个向来不按常理出牌的导演,《梁祝》解构了原版人物形象,塑造了全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原故事中,梁山伯是一个典型的书生,单纯呆板,而祝英台则是传统名门闺秀的代表。而在本片中,梁山伯幽默开朗、血气方刚,既帮助祝英台作弊,又为英台背黑锅,在多个场合都能灵活变通。祝英台则摇身一变成了超越封建礼教的新女性,她不愿意接受传统教育,贪玩、善良、爱幻想,敢于追求内心理想的爱情。影片赋予了这两个主要人物以现代人的思维与习惯,使原本与当下时空相去甚远的爱情传说,顺势走进了现代都市的语境之中。同时,《梁祝》通过增设以“化妆”为例的生活细节深化了故事的主题内涵。当时的官宦之家盛行化妆,祝英台的父亲每日都要在脸上涂抹膏药,好在气色比拼中胜出。影片末尾英台在梁山伯的坟前哭泣,天降大雨将她脸上厚重的妆面洗去,使她终于从封建礼教的压迫中获得解脱。在本片中,“化妆”象征着封建礼教对人本性、本真欲望的掩盖,它遮蔽一切真实的情感,也粉饰着官家大户的虚假伪善。由此,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殉情不再是单纯的为爱牺牲,而成了一次对封建礼教的彻底反抗。《梁祝》抓住了这段悲剧爱情的关键诱因,将影片上升到对特定时代进行反思的深度,“整部电影的基调都潜伏着乱世的动荡与焦虑,透露出一种迷惘惶惑的乱世情绪”,梁祝二人的爱情悲剧实则是封建时代的微小缩影与写照。(编辑: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