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宗尧

Zong-yao Tan

有片源
1992年
剧情:  京城出了个丐邦,欲称“混混”。领头的是牛二爷,谁见他都得让他三分。这回丐帮把孙豆汁的摊儿给捣了,只因牛二爷过生日时没付孝敬费。孙豆汁的儿子孙六是个血性汉子,要跟牛二爷拼命。孙六看上李窝脖儿的闺女李淑贤,两人心头藏着这份情,只是没说出来。开烤肉店的刘掌柜看上李淑贤,六十元钱就换了李淑贤给他做小的卖身契。孙六把屋子卖了也不值六十元钱。谷门酒楼的掌柜让孙六去投奔牛二爷,加入了丐帮。牛二爷没费多大劲,就把刘掌柜烤肉店的食客全吓跑了。刘少掌柜乖乖交出卖身契,才把生意给挽了回来。 孙六当了“混混”,父亲将他扫地出门,李窝脖也不愿把闺女嫁给他。淑贤出家当了尼姑。谷掌柜与刘掌柜明争暗斗,牛二爷在关键时刻又卖了孙六。孙六横下一条决心,从牛二爷手中夺走龙鞭。牛二爷被祖师爷扫地出门,孙六独掌龙鞭,一下子成了“混混”的头。他第一件事就是把刘家的烤肉店给砸了。孙豆汁与孙六断绝了父子关系,孙六自觉已经不配与淑贤结婚。孙六干脆找祖师爷手下的女“混混”四姑娘配对。谷掌柜乘机压价买下了烤肉店,还陷害了孙六。孙六被控告杀害了牛二爷,判死罪。四姑娘决计为孙六报仇,在谷掌柜五十大寿的喜宴上,一声巨响,谷掌柜连同烤肉店全部化为灰烬。
导赏:李少红导演影片《四十不惑》的班底中星光闪耀,李雪健与宋丹丹两位演技派演员,分别担纲男女主角,他们以平实无华的演绎,诠释了角色内心的波澜与挣扎。蒋雯丽则以照片的形式惊鸿一现,出演“前妻”一角。演员们自然的演技、刘恒细腻生动的文字与李少红对于生活的独特体味相共鸣,构成了这部平凡琐碎,微有波澜的家庭情节电影,透视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都市家庭内景。影片饶有意味地构筑了“地上”和“地下”的双重对比空间。在一组镜头中,“地上”的曹德培和妻孩围坐,吃着热气腾腾的涮羊肉。画面中,汉汉手持放大镜,顽皮地放大着粉丝、羊肉,甚至是妈妈的嘴巴,他的举止透露出孩童的天真与家庭的幸福。然而,镜头一转,深入“地下”,聚焦于地下室中孤独地沉浸于幻灯片的小木。他面容呆滞,眼眶中闪烁着泪光,母亲的老照片在幻灯机的投射下一张张掠过,忽明忽暗。紧接着,一个空镜头掠过地下室的小窗,窗外是漆黑的夜空与淅沥的冷雨,昏暗中,小木的啜泣声隐约可闻,单薄的背影在微弱的灯光下颤抖。而在这对比性的空间设置中,座机电话成为了勾连“地上”与“地下”空间的一条线。在地下室穷极无聊的小木拨通了电话本上的电话,同样在家中感到无聊的汉汉接通了电话,汉汉邀请小木来家里玩。于是,小木开启了走进“地上”的旅程,镜头以高悬的俯瞰视角捕捉小木穿梭于街道的身影,他渺若微尘,仿佛要被车水马龙的都市洪流所吞噬。他驻足天坛边缘,目睹着热闹非凡的跳舞民众,惊叹于都市的活波与喧嚣。最后他到达了那间光明而宽敞的白色寓所,在这里有数不清的玩具、活泼灵动的小鱼小乌龟和幸福满溢的全家福照片。然而,幸福的时光匆促,转瞬小木又回到了阴郁压抑的地下室——那个漂泊者的栖身之所,再度被黑暗裹挟。而地下室的秘密也因京华打来的电话而暴露,小木被强制拖拽进阳光刺目的地上空间,面临着大人的抉择和命运的审判。影片结尾,小木最终也没有对曹德培喊出那句“爸爸”,他拿上六十块钱悄悄坐上了回东北的绿皮火车。不久,京华打来电话说“我们应该买个双人床,上下铺那种”,对小木的加入表示了默许。生活的困境似乎在这一刻得到了暂时的缓解,然而,新的困惑也随即升起。是尊重小木的选择,让他在东北更自在地成长,还是带他回到这个充满未知的家庭?未来,一家四口的重组是否将带来新的挑战和矛盾?四十岁,这个年龄的标签似乎意味着不惑,但对面临着平实琐碎又一地鸡毛生活的人们,四十或许正惑。(编辑:王梓苡)
小鬼精灵
小鬼精灵

演员/

导演:翁路明/
类型:儿童/
1983年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

演员(饰 油酱店伙计)/

导演:吴贻弓/
类型:剧情/儿童/
导赏:《城南旧事》呈现了小女孩英子跨越两地的一段童年时光。她路过疯女人秀贞与妞儿的人生,遇到了算不上坏人的小偷,在一次次与朋友、亲人、故地的告别中,她模模糊糊地意识到成长的来临。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的童年也结束了。该片是中国第四代导演吴贻弓的代表作之一,承袭了导演一贯的中式美学风格,情景交融,极富诗意,显示出导演对新时期电影现实主义精神深化的探索,反映了他将人作为电影表现对象主体的思考与尝试。影片体现出深沉的怀旧主题。英子的回忆是进入这部电影的密钥,这意味着本片并不是对英子童年生活的如实再现,而是老年林海音对20世纪20年代生活的想象。影片的粗粝感使这份想象沐浴着阳光同时也蒙着灰尘,传递出对童年的怀念与浓浓的乡愁。这份乡愁既有对文化变迁与时间浮沉的揭示,又有对童贞情感的真诚抒写。英子从城南搬到厂甸,居住地的转换带来生命体验的变迁,影片借由女孩的视角看向北京城的过去,个人记忆与文化记忆在此实现对望。作为文学改编电影,本片忠于原作,还原了小说中旧京城的冬天,遵循着小说文本灵动自然、淡淡哀伤的风格基调。让人昏昏欲睡的暖阳、悠远萧瑟的吆喝声、潺潺流动的井水,共同搭建起本片含蓄而深长的情感氛围。但影片并不止于对原作的复述,而是利用影像本体的叙事功能对文本进行富有吴贻弓导演个人特色的诗意化再解读,用留白寄托无限情思。影片多次使影像与音乐复沓,交叠出深深的怀旧之思。相似场景不断重复,旧宅边的老井数次再现,这一承载着老北京城市记忆的物寄托了作者对已逝时代的追念与对历史的回望。配乐《送别》反复吟唱,每一次都伴随着英子与亲人友人的别离。成人世界的残酷与生命瞬间的转瞬即逝,在“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中更显悲凉况味。本片使用了大量空镜头,通过“留白”帮助建构整体的影像氛围。人的思绪与自然的无言相连接,影片开头从荒山的枯草绵延至屋前的铃铛,缓缓将观者代入英子的回忆之中。实景是看到的“像”,离愁与无常是朦胧的“意”,生活的日常与生命的经验融为一体,离别带来的悲伤与成长的阵痛翻过山、越过水,最终化为秋天到来时枝头的红枫与父亲坟前的一束鲜花。影片对空镜头的使用,消除着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差距,展现了成人对回到如母体般的共同体之中、回到温暖童年时代的渴望。(编辑:海边淡鼠)
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