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韬

有片源
2025年
7天
7天

艺术指导/

导演:邱玉洁/
主演:蒋奇明/张艺凡/
预告播放
2024年
导赏:《小小的我》是国内首部以脑瘫患者为主角的剧情片,温情与刺痛交织并行。影片故事以青年刘春和的高考后经历为线索,试图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残障群体的生存困境,同时也在影片中展现了一个病患家庭索要面对的层层切面,如医院的治疗、家庭的投入、人际关系的处理等。“身体”无疑作为这部影片的重要“符号”,因此易烊千玺的表演无疑是影片的重心,他也成功的塑造除了刘春和脑瘫患者的人物形象,以“刘春和”撕开了社会偏见。易烊千玺以高度精准的肢体语言——扭曲的脊柱、痉挛的四肢、含混的发音,构建了脑瘫患者的具象化身体景观。如刘春和在培训机构因身体缺陷被拒之门外时,其颤抖的双手与僵直的脖颈成为社会排斥的视觉化隐喻。影片将“身体”升华为社会偏见的物质载体,易烊千玺的表演获得了脑瘫患者群体的认可。影片以刘春和的求职、求学与情感经历,映射残障群体遭遇的结构性歧视,如在咖啡馆的“慈善式雇佣”、母亲隐瞒二胎的伦理困境、公共空间中的异样目光。而影片中也有不少温情段落,如祖孙情这一动人的底色,外婆陪伴刘春和从面试到路录取,陪伴他过生日,细腻的爱让刘春和感受到尊严的温度。影片以刘春和的坚持不懈传递出尊严的获得,不在于身体的完整,而在于灵魂是否被平等注视的价值观。《小小的我》其题材的破冰意义与表演的美学突破值得肯定,易烊千玺以身体为媒介、脱胎换骨式的表演,沉浸式的投入人物的喜怒哀乐,完成了从偶像演员到方法派表演者的转型;影片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亦为商业片市场注入人文关怀的维度。(编辑:婧怡)
导赏:《祝你幸福!》是一部反映现代人婚育观念、家庭责任与个人选择冲突的佳作。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幸福故事,《祝你幸福!》更侧重于对人性和命运无情现实时的思考。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当代都市,一个看似繁华却暗藏孤独的社会环境。影片将离婚冷静期、代孕伦理、失独家庭等社会热点问题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个真实的现代生活场域。影片选择了这些触及社会敏感神经的议题,讨论人在面对生活重压和人生选择时的复杂心境与挣扎。影片的核心情节围绕三个失独家庭展开,他们因共同的悲剧——失去挚爱的孩子而命运相连。为了寻求一丝慰藉,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甚至陷入相爱相杀的境地,只为争取到逝者留下的象征重生希望的胚胎。虽然胚胎只是一个尚未成形的生命象征,但已然成为了他们心中唯一的希望,似乎只要抓住它,就能找到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在这一极具戏剧张力的故事设定里,展现生命的意义、亲情的价值以及人性在极端情境下的多面性。影片中,三位母亲的形象塑造尤为鲜明,她们各自代表了面对失去孩子后的不同心理状态:宋佳饰演的白慧,深陷自责与自我惩罚的泥潭,她的每一个举动都透露出对过去的无尽悔恨;吴玉芳饰演的婆婆,则选择了逃避现实,活在对过去的回忆中,用往昔的温暖麻痹自己;而吴越饰演的岳母,则将满腔的愤怒与悲痛转化为对他人的恨意,这份恨意成为她继续前行的动力,却也让她在情感的深渊中越陷越深。这三位母亲的形象,映照出现代人在面对巨大人生变故时的脆弱与坚韧,以及人性中那些复杂的情感波动,引发观众对于生命伦理、道德边界以及幸福本质的思考。(编辑:婧怡)
2023年
导赏:“既然念念不忘,不如勇敢一场”。上映于2023年七夕档的电影《念念相忘》改编自张皓宸畅销书《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中的同名短篇小说,是由刘雨霖执导,刘浩存、宋威龙领衔主演的青春爱情题材电影,影片原声音乐由五月天、张靓颖、房东的猫等倾情献唱。原小说中男主角杨燚的离世曾是无数读者和话剧观众心中的“意难平”,而在筹划将故事搬上银幕的八年打磨过程里,身为电影监制的张皓宸决定改变剧本原本生死两隔的结局和遗憾悲伤的基调,“换一种底色,我们不聊遗憾,聊勇敢,聊可能,许念念和杨四火以他们真挚的爱,共同打捞下沉世界的我们,也不失为这么多念念不忘里,收到一抹来自同温层的回响。”《念念相忘》将纯爱贯彻到底,没有青春题材电影中常见的夸张戏剧性冲突,而是以含蓄而渐进的情感氛围、欢喜冤家的有趣设定和历经坎坷仍双向奔赴的发展走向打动人心。两位主角间围绕学习、体育等各方面展开的积极竞争,以及杨燚立志献身航空事业的远大目标,都展现了高中生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影片的高潮是男女主人公因毕业后异地而疏远,后又在同学聚会上再续前缘、相拥而泣的场景,经历了错过的遗憾才格外珍惜,这一幕引发了观众的深深共鸣,催人泪下。本片情节紧凑且富有情感层次,用倒叙闪回的手法将现实与回忆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两位偶像演员的搭档很有CP感,将片中人物在青涩与成熟两个不同阶段的状态演绎得十分精彩到位,展现出了角色间宿命般的羁绊和感情修成正果的来之不易。(编辑:曾奕琦)
2022年
导赏:《妈妈!》是导演杨荔钠继《春梦》、《春潮》之后自编自导的“女性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影片,用细腻的女性视角,展现爱与亲情在生命尽头绽放出的无限力量。该片作为一部现实题材影片,延续了导演杨荔钠此前作品中的女性视角,将一对退休大学教授母女的晚年生活作为故事切入点,不仅刻画了鲜活而立体的两位老年女性形象,弥补了国内银幕上这类女性角色的空缺,更对老年人群的生活现状及阿尔茨海默病家庭的境遇进行了深刻关照。这是国内首部正视阿尔茨海默病的影片。在中国目前拥有最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社会背景下,影片颇具现实意义。而相比同类阿尔茨海默题材影片,独一无二的老年母女设定则在国内甚至世界银幕上均难得一见、不可复制。同时,《妈妈!》也不同于许多阿尔茨海默病题材电影,影片聚焦一对老年母女的晚年命运:当65岁的女儿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主动承担照护责任的是85岁瘦骨嶙峋的妈妈,不仅戏剧张力十足,更是拓宽国内银幕中老年女性形象的边界。导演杨荔钠将节奏感把握得很好,丰富的细节令这部片子没有被诗意淹没。片中有关水的意象是值得讨论的,它冲刷生命重累,成为一种暗流的呼应。女儿躺在湖中的船上,撒完稿纸的俯拍画面极美,奚美娟贴合了破壳而出的平静。影片的最后追求了华彩的效果。母亲推着轮椅上的女儿,从海边疗养院来到被激浪拍打的海滩,生命的舞动和明朗的天地色彩,宛如爱的潮水汹涌,生命彻底得到解脱。影片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切入,刻画了不同代际女性之间的相互扶持与救赎。导演杨荔钠则表示:“妈妈的爱如同大海般壮阔深沉。回归大海,也是回归到生命的广阔无垠。”在影片最后,杨荔钠用开放式结局向所有观众抛去一道最为核心的思考题:我们终将老去,我们该如何老去?我们该如何与世界道别?《妈妈!》是一部令人惊喜和惊讶的作品,在故事中,我们将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编辑:赵敏)
2019年
导赏:陈建斌自编自导的《第十一回》并非一部简单的喜剧之作,承袭了前作《一个勺子》的深刻与多元,巧妙融合了悬疑的紧张、黑色的幽默、爱情的细腻以及寓言的深邃,构成了一部极具先锋探索精神和实验色彩的现实主义力作。主角马福礼与金财铃的人生轨迹,既独特又普遍,他们的日常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深藏着惊心动魄的非凡故事。陈建斌导演巧妙地避开了直接揭露“拖拉机杀人案”真相的传统路径,转而采用一种更为高级的艺术手法:通过马福礼个人回忆的交织、梦境的奇幻展现、旧案宗的重新解读、胡昆汀导演基于“合理想象”的改编、舞台上演员们的戏剧化演绎,以及贾梅怡运用代入法进行的心理剖析与实地调查,层层剥离表面的迷雾,不断推翻既有的假设,最终构建出一个虽未经证实却极具说服力的故事框架。电影将叙事空间开放给观众,鼓励每一位观影者主动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中,去体会那份现实与虚幻交织的复杂美感,感叹于生活的诡谲多变与超乎想象的荒诞。在这样的互动中,不仅展现了比任何剧本都更为超现实的人生百态,也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多面与复杂,以及许多事情真相的不可知性。电影中大鹏饰演的舞台剧导演歪打正着表述出的:舞台只是在还原生活中可能发生过的一种状态,但是生活同时,可能也在每个人心中有着另一重真相!但是最终,真相如何,对于被内卷大潮淹没的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愿意相信哪一种?你愿意陪着谁一起走下去!又如电影的亮点台词“信念,信念”依次从马福礼、胡昆汀、贾梅怡口中说出,情绪也随之一步步铺垫起来,最后利用金财铃之口总结出充分的肯定,周迅精湛地演绎出台词:“好,信念”,她眼神中的希望与面上淡淡的微笑仿若黎明曙光直击人心。正如我们的人生轨迹错综复杂,各种人物与事件如同潮水般汹涌而至,即便我们试图置身事外,它们却仿佛有着自己的意志,顽固地缠绕着我们,不由分说地将我们卷入一个又一个漩涡之中,无尽地周旋与挣扎,当最终有朝一日能够从这片混沌与困境中奋力挣脱,以一种超脱的视角回望这一切时,那份对生命、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或许正是陈建斌导演通过《第十一回》这部电影所渴望传达的核心。(编辑:明慧)
2018年
导赏:文艺爱情片《后来的我们》由歌手刘若英跨界执导,携手实力青年演员井柏然、周冬雨,共同呈现了一段真挚而动人的北漂情侣故事。影片不仅有陈奕迅、五月天等歌手助阵插曲,更在片尾彩蛋中延续了刘若英脍炙人口的流行金曲《后来》中那份对于逝去爱情的深刻缅怀,令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获得了13亿元票房的好成绩。影片在叙事上巧妙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回忆部分的影像用彩色呈现,而现实部分的影像则是黑白的,这样明晰的色彩处理不仅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局限,易于理解大跨度背景下的故事线索,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绪表达,用色彩斑斓的回忆与苍白冷漠的现实寓意两位主人公过往与现今迥然不同的心境。在“爱情还是面包”悖论的主线情节外,林见清父子亲情关系的副线故事丰富了影片的情感层次,令人十分动容。著名导演田壮壮饰演了父亲一角,内敛而深沉的表演将父爱的伟大如山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影片泪点所在。《后来的我们》以平实的视角展现了普通人在爱情与生活中的挣扎与成长,通过林见清和方小晓的故事,探讨了爱情、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抉择。影片并未陷入传统爱情故事的俗套,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社会现实的元素,依靠影像的力量展现在一线城市务工的青年人住群租房、吃泡面、挤地铁、捡旧沙发等极具现实感的生存状态,引发观众出于自身境遇的共鸣和认同。影片的主旨在于抒发“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的深刻感慨,既是对逝去爱情的纪念,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让人在共情中领略到生活的真谛。(编辑:曾奕琦)
2016年
导赏:《七月与安生》是香港青年导演曾国祥首部独立执导的内地影片,展现了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赋予了本片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巧妙地保留了原作的女性视角,通过精彩的情节铺陈、丰满立体的人物塑造和多重反转结局的设计,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深度,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思考女性成长中的精神蜕变。周冬雨和马思纯在片中的表现堪称惊艳,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她们分别饰演的安生和七月性格迥异却快意鲜活。周冬雨将安生的叛逆不羁、自由勇敢与敏感脆弱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她与家明初见时的略带痞气的台词和独自踏上流浪旅途时眼神中的坚毅。而马思纯饰演的七月则更具挑战,她不仅要展现角色的温良柔和,还要表现出长期隐忍中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乃至最终的情绪喷薄而出,独具感染力。《七月与安生》在影像表现上也下足了功夫,镜头运用细腻而富有隐喻色彩。影片中小景别如特写镜头的运用,不仅放大瞬间的情绪感染力,而且使观众得以窥见主角的内心世界。如在家明家中浴室之内七月与安生的对峙,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与心理角逐在特写镜头前一览无遗。而七月与安生平躺在床上的俯拍镜头暗示着两人当下的平等态势,火车即将开走时的拉镜头不仅表现空间上的距离感,也暗示了七月与安生当下内心所产生的隔阂与疏离。影片中多次出现多个耐人寻味的审美意象,如浴室和胸衣意象凸显电影欲望化叙事的特点;灯塔意象则是女性精神世界的向往与抉择。同时,象征手法增强了主题的表达力。安生和七月的名字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正如电影海报展示的那样,她们最终“互换人生”的情节框架也象征着女性成长中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探索。影片不仅是一首关于青春和成长的序曲,让人们在感动于安生与七月真挚的感情之外,也对生命的脆弱、自我的认同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编辑:刘若能)
2014年
导赏:在纷繁复杂的电影世界里,《一个勺子》用西北小镇的平凡故事,以其独特的视角、质朴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构建了一个既荒诞又真实的社会镜像。影片根据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改编,是著名演员陈建斌自编自导处女作。影片的故事情节充满了荒诞色彩,傻子的出现、被“家人”领走、再到多次被冒领,这一系列事件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那些自称傻子家人的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将勺子当作赚钱的工具,表现了金钱社会的冷漠与无情。在面对现实的冷漠、众人的嘲讽与排挤后,拉条子(陈建斌饰)的行为变化和心理状态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无奈。他的善良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一味想要顾全自己的“好人”形象反而被当场了“坏人”。他感到自己无法理解也无力改变社会现状,这种愤怒和委屈迫使他寻找一种发泄方式,于是暴打傻子和捶打媳妇成了他宣泄情绪的途径,而这只能更加反衬他的无能。电影用冷静客观的旁观视角,把观众的注意力从一个比较简单的故事过渡到对角色本身。而结尾拉条子视点的主观镜头,更是将观众代入到一个人与世界不再统一的困境之中。《一个勺子》也让观众惊喜地看到了大量质朴又古典的构图手段,大部分镜头都喜欢用窗棂、桥洞、炕和烟囱等规则图形作为依托,采取静态的对称模式。据导演阐释,“取静态图是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农村的生活状态就是那样的,完整的、缓慢的,基本是静止不动的。”这种对称的构图方式所表达的其实是中国乡村凝重而迟滞的原生态。然而当陈建斌饰演的拉条子进城的时候,静默的画面就会伴随着流行金曲的旋律晃动起来,就如城镇化本身就是一个漂移动荡的词汇,在这种动荡的背后,很多传统的社会价值标准也在摇晃中发生变化。拉条子真的是傻子吗?他只不过是遵从传统道德标准,老实善良,宁肯自己吃亏也不想亏欠别人。“善”和“傻”这两个原本不该是矛盾体的人物特质,最终的落点还是在良知和欲望两者之间的人性辩题。(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