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强

Michael Dinga

1992年
1991年
导赏:《双城故事》是陈可辛导演的处女作,也是其人生感悟的真诚表达。影片以成熟的镜头语言捕捉着爱情萌动、生长的瞬间,用香港与旧金山的空间流转折射了一个时代关于迁徙与漂泊的特殊记忆。影片讲述了两个互为挚友的男人同时爱上了同一个女人的故事,并引入了绝症这一惯常戏码,却并未陷入常规三角恋爱电影的俗套之中。彼此之间互相认定的信任是主角三人关系的核心,而爱情只是互动往来中乍现的火花,陈可辛用海浪、林中木屋、音乐、色块营造了一个如梦似幻、清新淡雅的温暖氛围,同时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感伤与忧郁的沧桑情调,在建构情感乌托邦的同时提示着现实的在场。时间缓缓流淌,影片选择将人物关系放置在以十年为单位的时间长河之中,削弱了三角关系本身所具有的戏剧性,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自然抒写。在《双城故事》中,陈可辛将空间与爱情紧密相连,这反映了当时的一大时代浪潮,人们愈发具有国际视野,在探索新世界的同时也同步积累着迷茫。相似的策略也被沿用至其后来的作品《甜蜜蜜》和《如果·爱》之中。志伟、亚伦、Olive均在双城之间游走,香港是他们的故土,旧金山则是理想乐园与伤心地,他们不属于任何一处,在见证都市繁华的同时也独自品尝着冷漠与孤独。他们渴求理解与交流,唯有亲密关系可以填补他们内心的空缺,在互相依偎中他们看见彼此、温暖彼此。“‘双城’建构无数个浪漫的邂逅,却又无情地拆解着相守的甜蜜。城市的霓虹装点着城市的繁华,却无法消解生命的迁徙所铸就的漂泊与孤独。”影片精准捕捉了那些转瞬即逝的幸福与忧伤体验,具象了国际化语境下华人群体的集体记忆。(编辑:铠兰)
1986年
导赏:《最爱》是1986年由张艾嘉执导,张艾嘉、缪骞人、林子祥主演的剧情片,本片是张艾嘉的一举成名之作。张艾嘉是台湾8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女性导演之一,身兼制片人、演员、导演、编剧数职,她不仅是有名的才女,更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见证者、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推手。她的影像深入挖掘了女性独有的细腻而感性心理,以温和而清新自然的笔触构建了自己的女性影像世界。张艾嘉的镜头就像情人的眼,温和、细腻又饱含深情地游移,含情脉脉地游走在白芸、吴明宝和俊彦之间,平缓的镜头运动犹如一位老友向我们将旧事重提。影片开场以两位太太的悠闲姿态徐徐展开,虽然斯人已逝的哀痛已被时间渐渐磨平,但衣食无忧的清闲也并不能使丧夫的哀愁减淡几分,看着女儿青春洋溢的模样,本片以倒叙和插叙手法将现已人到中年的明宝和白芸曾经的年少风华向观众悄然诉说。正如丹麦哲学家凯戈尔所说的那样:所有的人生都经历三个阶段,年轻的时候是审美阶段,中年的时候是伦理阶段,老年的时候都会步入宗教阶段。《最爱》将现实与回忆交相辉映,不仅增加了叙事的层次,回忆中少年时处于审美阶段的明宝和芸芸赤诚热烈地追求爱与美,渴望灵魂的交融和陪伴;而现实里处于中年即将步入宗教阶段的明宝和芸芸不仅服饰上是黑与白的肃穆,更对那段秘而不宣的爱意坦然接受,云淡风轻地拥抱遗憾和残缺,爱而不得的痛苦更在时空交错中被减淡消解。三人的情感纠葛是本片的核心,将“爱上好朋友的恋人”的母题处理地如淙淙小溪般细腻隽永而不庸常俗套,这或许是《最爱》的可贵之处。无论是用番茄削成玫瑰花、交换刚钓到鱼的鱼竿,还是送回家时多兜一圈让她听完这首歌,世人眼中的老好人俊彦不是不懂浪漫,只是将自己的柔情与细腻都赠送给了芸芸,但在《最爱》中爱是克制、忍耐、牺牲、退让、埋藏,爱是病房中触碰又缩回的手,爱是望着背影若有所思的眼。道德的枷锁与人性的趋利避害完美契合台词“爱人与被爱都是一件苦事”,温暖的光影处理和细腻的镜头游移将情感处理地内敛而克制、和谐而隽永,整体呈现哀而不伤的旧日旖旎氛围,年华老去,爱人早逝,只有女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微妙情感绵长深远。(编辑:刘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