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宁

有片源
2016年
2013年
导赏:《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展现了第一代中央领导人集体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这种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精神非常值得永久学习。而且,电影整体制作都很精良,故事也很感人,在传统风格上加入了很多贴近百姓生活的内容,所以该片不仅能够唤起老一代革命者的回忆,又能让时下的年轻人感到亲切,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真实动人、近乎于纪录片风格的电影,通过“一个摄影师”的拍照,深情地讲述了一位伟人的平常之事,温暖和激动着我们的心灵。在短短的时空里,影片以真实的历史,浓重的笔墨,真挚的情感和生活细节,集中展示了我国第一代领导人坚持信仰、坚持真理、深入群众、务实清廉、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与百姓同甘共苦、血脉相连的宝贵精神。影片以小视角折射大情怀。周恩来在伯延的四个昼夜里,没有发生轰轰烈烈的大事,随着他走村串户的脚步,观众们进入了一位伟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该片兼顾了思想性和观赏性,既描写了真实的时代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时代生活,发出了对历史的思考之音。同时又能通过许多生动的细节,造成情感的冲击波。例如,连第奶奶特地为周恩来做拽面时的情感投入,周总理提出要收养二廷的一个孩子时,二廷脸上的复杂表情。这些“戏眼”都是很好的艺术创作之举,在不事张扬中,给人很多想象。该片是朴素的,具有一种朴素之美,这种影像的格调,很符合故事的意境。“看似寻常最奇崛”,朴素之美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一种很美的造化。
1986年
丫环传奇
丫环传奇

演员/

导演:徐纪宏/
类型:戏曲/
剧情:  风雪之夜,丐头金松出外乞食未归,女儿金玉奴出门探望,见一青年男子僵卧院门口,气息奄奄,玉奴不忍见其冻死,将他扶进家口。男子名莫稽,本城秀才,因父母双亡,、贫病交加,无以为生,只得沿街行乞;行至金家门外,不胜饥寒,昏倒在地,为玉奴所救。金松回家,问明原由,与女儿商议,将他收留下来。莫稽心存感激,病愈后常帮金家父女做些杂事,关系融融。莫稽知书达理,玉奴芳心暗系。金松看破女儿心事,做主与他们完婚。婚后,为使莫稽安心读书、求取功名,金松乞食供养全家,玉奴亦不畏辛劳,对丈夫体贴入微。三年后,金家父女伴莫稽进京赶考。莫稽竟连科及第,受封江西德华县知县,三人欢喜不尽。因无钱打发报录人,莫稽暗恨金家出身卑贱,有失自己官家身份,不悦之情,露于言表。金松大度,并不介怀;玉奴凄苦,欲劝莫稽,不想莫稽贪慕富贵,前情尽忘,早存休妻之心,就此一纸休书将玉奴抛弃。玉奴悲愤极至,投水自尽,被巡抚许大人救起,收为义女。金松找莫稽拼命,莫稽索性将他驱逐出门。巡抚许大人会见新任下属,席间见莫稽品貌端正,才华出众,问及莫稽有无家室,莫稽谎称妻子失足落水过世。许大人有意招莫稽为婿,但告之女儿脾性难测,劝其三思。莫稽受宠若惊,即席应诺。许氏夫妇安排二人相见。莫稽自认平步青云,径向后院拜见小姐,甫进院门,被众丫环拦住,言道小姐有令,命莫稽摘去乌纱、脱掉官袍爬进屋门。莫稽依言爬进外间,不相又遭一顿棒打,叫苦不迭;偷眼瞧看,小姐端坐里间帘内,不由想起往日玉奴贤淑体贴,心中大悔,鼓起勇气推却婚事。许大人命小姐帘外相见,莫稽惊见许府千金竟是过妻玉奴。莫稽深悔当初,长跪求饶;玉奴念许氏夫妇恩德,又见莫稽一番真情,恨意渐消。金松赶来,夫妇父女团圆如初。  
1964年
1963年
1961年
导赏:《革命家庭》是水华导演于1961年执导的经典革命题材影片,该片以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将一个共产党员家庭在革命斗争中的故事娓娓道来,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演技和出色的制作水准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故事改编自陶承口述、何家栋与赵洁执笔的自传体小说《我的一家》,聚焦于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家庭——江梅清和周莲一家。他们在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和艰难困境时,依然坚守信仰,进行对敌地下斗争,甘愿牺牲小家的幸福换取千千万万家庭的平安。影片从家庭的微观视角出发,通过描摹这个五口之家的悲欢离合,呈现母亲周莲在革命过程中人格的转变与成长,深刻揭示了革命事业的艰辛与伟大,同时也讴歌了革命者之间深厚的亲情与挚爱。简洁凝练的镜头,考究的构图,朴实又不失生活质感的布景,既尊重了原作的现实,也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且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世界。水华导演在《革命家庭》中延续了他对普通人在革命洪流中的命运和选择的关注。于蓝饰演的周莲一开始是一个没有任何革命斗争精神的普通妇女,她满足于相夫教子的恬淡生活。孙道临饰演的江梅清温文尔雅、坚定不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革命者的崇高信仰和无私精神,周莲受到了丈夫的感召,爱国之心逐渐觉醒,不仅继承了丈夫的遗志,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了党组织和家人的安全,显现出女性在革命道路上的坚韧与勇敢。影片将个人的成长置于时代的变迁之中,展现革命精神与家庭情感的交织与碰撞,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感人至深的革命画卷。(编辑:海边淡鼠)
1959年
19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