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华

有片源
2007年
佳人有约
佳人有约

演员/

导演:黄山/
主演:王放/夏永华/
播放正片
2006年
2002年
祝君平安
祝君平安

演员/

导演:韩敏/
主演:夏永华/
播放正片
1992年
1990年
导赏:《大城市1990》是根据作家孙力、余小惠的小说《都市风流》改编而成的改革题材影片。影片从多个角度出发,围绕某北方大城市在城市环境改造中发生的一个个故事,展现了人们在改革中的思想碰撞和精神升华。导演孙沙用记实的手法展示了市长阎鸿唤带领各级领导干部与群众一起改造城市的画面,塑造出了公正无私、一心为民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形象,起到很好的正面宣传作用。在《大城市1990》中,导演更为关注具象的人在改革中表现出的自身价值,着眼于把人和事刻画的更为丰富。其中,高伯年作为一个老党员的新典型形象,其人格力量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当一个从枪林弹雨的磨砺考验中过来的老干部,面对在谣言和偏见的干扰、冲击的重压下疲惫不堪的年轻市长说出了“不要紧,不要紧,我来作你的后盾”时,无疑产生了一股强大的感染力。片中的一些剧情设定也极富感染力,迎合了当时社会上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机关干部宿舍楼让给搬迁户的情节,新任市长阎鸿唤要求领导干部起到表率作用率先腾退住房,一些干部子弟则用各种理由拖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成为了最大的阻力。而阎鸿唤则表现出了负责任的领导干部的魄力,通过上门谈话、安排领导对家属调解、媒体现场采访曝光、警方协助强制执行等形式解决了风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1991年举行的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仪式中,《大城市1990》也凭借紧扣时代脉搏的命题荣获特别影片奖和最佳美术奖,饰演高伯年的演员赵凡则荣获最佳男配角提名。(编辑:刘方舟)
1988年
1983年
导赏:《火烧圆明园》是由李翰祥导演的历史剧情片,它不仅是一部电影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次文化的反思。影片通过讲述清朝末期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焚烧,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屈辱而惨痛的记忆。影片的叙事手法尤为巧妙,通过慈禧的视角展现了清朝宫廷的内部斗争和权力的更迭,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影片中的慈禧形象复杂而立体,既有对权力的渴望,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咸丰皇帝的形象则更多地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剧。在叙事结构上采取了双线并行的方式,一条线索是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另一条则是慈禧的发迹故事。这样的结构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增加了细节的趣味性。影片中的一些戏剧性情节,如曾格林沁怒摔英国侵略军官巴夏尔、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前民间义士的奋勇抵抗等,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展现了影片的戏剧张力。在视觉美学上该片做得非常成功,美仑美奂的影像构图、精雕细琢的道具和布景、史诗式的视觉风格,都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特别是对圆明园的再现,无论是建筑的宏伟还是园林的精致,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真实感。影片中的圆明园“大水法”一景,其考据严谨、置景精致,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李翰祥导演则再次展现了其纯熟的技艺。影片通过长短远近不同的镜头,展现了故宫的实景和搭建的圆明园,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宫殿的建筑和人物华丽的服饰,烘托了影片庄严的历史画面。影片中的默片段落,如懿贵妃用一曲缠绵小调吸引咸丰皇帝的戏,几乎完全用动作、音乐、构图、剪接、摄影机运动交代,极少使用戏剧性的话语对白,体现了导演的功力。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回顾,更是对文化记忆的一次唤醒。《火烧圆明园》作为一部历史影片,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的再现,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深刻意义和启示,提醒人们珍惜历史和文化,反思历史和人性,坚持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延续历史记忆并思考未来的发展。(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