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顾方

有片源
2015年
导赏:苏有朋的这部导演处女作电影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左耳》不是青春纪实,它本身就是一宗再现青春的行为艺术,矫揉造作,自以为是,还有点大惊小怪,像多数人的少年时代一样。导演显然能够把握住这一点。作为导演的苏有朋没有架空地域背景,也没将自己的成长背景强行嫁接在电影身上,镜头中的铜陵隐约能看得出一点儿台北腔调,表哥的设定也颇有些言情小说的味道,不过总体来说,他都在老老实实地讲别人的故事,没有自我卖弄,也没有假公济私玩儿个人情绪,将自身从作品中剥离出来已经比其他半道出家的导演更有志气。正所谓“爱对了就是爱情,爱错了就是青春”,本片是一部关乎青春成长的影片,但它又与其他青春片有很大不同,影片不再是贩卖那些校园初恋的“狗血”往事,而是颇有岩井俊二风格的青春残酷物语。电影中的青春是不可拆穿的谎言,弥漫着浓郁的青涩味道,它的青春表达是个不可拆穿的谎言,影片从情节的处理到演员的表演,都呈现出一种青涩状,展示的是对自我思想的审视和取舍,是成熟的蜕变,是价值观的形成,有阵痛亦有希望。总之,《左耳》演出了一代人的回忆,包含了他们对青葱年华最美好的追忆和向往。作为“青春疼痛系列”的代表作,它可以说展现了另一种青春画面影片里的叛逆与任性,比之前的青春片要真实许多。
2014年
2012年
2007年
导赏:《门》是第五代女性导演李少红首次转型拍摄惊悚片的电影作品,由陈坤、杨幂、黄觉等主演,李少红之夫曾念平担任本片摄影指导并获得了第26届金鸡奖最佳摄影的荣誉。李少红导演对于女性题材文艺电影的创作最为熟稔,同时也一直在风格和题材上求新、求变,《门》便是导演的一次大胆突破。在本片的创作中,导演以“一个心理变异者的情杀自白”为卖点,融合悬疑、惊悚、动作、爱情等商业元素,讲述了陈坤所饰蒋中天因不如意的生活际遇而精神扭曲,竟将女友残忍杀害的故事。陈坤在本片中奉上了颠覆性的演技,他的面部特写与意识流式的旁白相配合,将蒋中天正常外表下内心的自卑多疑、扭曲痛苦演绎得入木三分。导演以此片向惊悚电影大师希区柯克致敬,并称受其深刻影响,认为《门》是一部更加突出心理恐怖而非感官恐怖的作品。“外在的恐怖很容易制造,而通常越常见的东西越能让人害怕,比如门、猫眼、时间……最深层的恐怖在于心理上的错乱,是体验中的感觉,而并非形式氛围所能带来。”《门》并不像一般逻辑缜密的悬疑片那样剥丝抽茧、直奔主题,而是用主人公的主观独白进行叙事,强调他精神上的痛苦和崩溃,在虚实之间,观众会自行整理幻觉的碎片,最终完成剧情的拼图。本片没有滥用恐怖片中的“jumpscare”(突发惊吓)手法,而是用围巾、黑山羊、坟墓等意象暗示,使观众产生恐惧心理。此外,拍摄地重庆“山城”、“雾城”的地域特征也为《门》营造了氛围。本片展现了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对个体心灵的压迫,在挑战心理极限的同时,抒发出深刻的人文关怀。(编辑:曾奕琦)
2004年
1995年
1994年
导赏:《精武英雄》堪称导演陈嘉上、武术指导袁和平与李连杰共同打造的巅峰之作。相比以往的功夫片,该片将焦点转向了“实战”,不仅凸显了武术的物质核心——技击性,更将动作的凌厉美感与民族精神深度融合,着重展现了武术的精神内核——尚武崇德。这种将物质与精神双重特质巧妙融合的手法,赋予了影片鲜明的现代气息,使其更加贴近观众的审美需求,成为了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之作。李连杰在这部呕心沥血的影片中,融合了多年来研习的中国功夫和西洋拳法,如拳击的灵活步伐、跆拳道的凌厉腿法、泰拳的膝肘攻击以及中国武术的擒拿技巧等,使得影片中的武术打斗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武术文化的深度交流,让功夫迷们看得如痴如醉。陈真与黑龙会总教头船越文夫(仓田保昭 饰)的打斗中,李连杰顺势抬腿踢中对手头部,动作行云流水,展现了出色的柔韧性和力量。与藤田刚(周比利 饰)的比武,则是技巧与力量的较量,陈真在空中转体360度反击,又灵活钩住对手脖颈将其摔倒,这些动作设计巧妙绝伦。尤为精彩的是,陈真在危急时刻将皮带作为武器,以柔克刚,展现出其精髓。这些动作不仅考验着武者的身体素质,更是动作设计者智慧的结晶,每一幕都扣人心弦,彰显出陈真作为武者的卓越才能与不屈精神。同时,他也尊重对手,尊重武术,体现了武术精神中的“武德”。这不仅让陈真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也让影片的主题更加深刻、深远。他那一脚踢向“东亚病夫”招牌的镜头,使他成为了一个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英雄形象,激起了观众心中澎湃的爱国热情。虽然,李连杰的这部作品主要被视为对李小龙经典《精武门》的一次致敬,但实则内在更是一次对其的超越与革新:电影立意已经不再拘泥于对于外来列强的民族仇恨,而显现出了一种中国应该具备的大国风范!(编辑:明慧)
1993年
导赏:这部诞生于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作品,用市井智慧重写了才子佳人的古老话本。它不追求历史真实,而是以无厘头的戏仿构建起一个狂欢化的平行时空,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喜剧创造力。当四大才子手拿折扇踏着猫步穿越明代街市,当祝枝山的\"雄鹰展翅气吞天下图\"化作抽象表现主义泼墨,当华夫人用电视购物式话术推销\"含笑半步癫\",古典与当代的文化图景边界在笑浪中倾倒。唐伯虎虽顶着才子的名号,却需要假扮家破人亡的可怜人才能接近秋香,身怀绝技却只能在华府当杂役。这种\"风流才子\"与\"编号家丁\"的身份错位,暗含对历史叙事的解构,也恰是影片喜剧张力的重要源泉。在影迷文化体系中,《唐伯虎点秋香》已超越电影范畴: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该片表情包、视频网站弹幕中的“9527”、直播间频现的台词“谁敢比我惨”,经典桥段的二次创作,证明其已延续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基因并不断演变、增殖,彰显了作品的持久生命力。而遍观周星驰的经典电影,我们都会捕捉到这样一个现象: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会被他拿到电影中进行无情的嘲弄和鄙视。这种对世俗的挑战与颠覆不是以传统的、主流的艺术形式,而恰恰是以世俗的、荒诞的表达方式呈现在周氏电影中。尽管虚无主义的气息时有浮现,但更为凸显的却是一种坚定不移的立场——坚守个人化的独特视角,坚持本体自我那近乎戏谑却又深刻的表达哲学。正如片中不断出现的唐寅诗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不仅是周氏电影的核心精髓,更是其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所在。正因如此,周星驰的电影在当今互联网文化中备受推崇,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