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文

有片源
1988年
剧情: 1864年,清同治三年,慈禧太后借助外国侵略势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铲除“内患”后,两宫太后本想将洪秀全家产填充国库,不料一把无名火将洪王府烧成一片灰烬,玉石皆焚。两宫太后不悦,又不便直斥曾国藩办事不力,只得隐忍。总管太监安德海深知其中奥妙,暗中从曾国藩手中敲诈了3000两银子。安德海自恃深受慈禧宠爱,在宫中飞扬跋扈,甚至连同治帝也不放在眼里。同治在长春宫偶遇 宫女桂莲,一见倾心,自此频至东宫。安德海早有心染指桂莲,见状怀恨在心,暗示慈禧早日为皇上完婚。婚礼前夕,桂莲失手打碎了婚瓷盘,同治代为掩饰,岂料安德海故意告知慈禧。慈禧震怒,桂莲险些丧命,同治自此深恨安德海。 安德海谎称将桂莲嫁与自己兄弟,实为一己之私。桂莲发觉被骗,宁死不从,安德海一怒之下将她卖到天桥妓馆。同治婚后,与皇后阿鲁特氏颇为亲密,故意冷落慈禧为他挑选的富察氏慧妃(此人刁钻霸道,心胸狭窄,同治夫妻就是间接被此人所害),引起慈禧的不满,命令同治修身养性两个月,不准亲近后妃。同治帝亲政后,本想有所作为,奈何处处受制于慈禧,早已心怀不满,此次故意违逆母命,私访天桥妓馆,又被安德海密报慈禧。 同治遭到训斥,伺机整治安德海。安德海以为西太后采买寿礼为名,私下江南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不止於此,安德海还自比是西王母取食的“三足乌”,大挂“三足乌”的旗号。船到山东境内后,地方官上报巡抚丁宝桢。生性廉洁刚烈的丁宝桢以清宫祖训“太监不得私 自离京”为由,派兵将安德海在泰安抓获,并火速上报与慈禧太后有矛盾的慈安太后和同治帝,同治帝和慈安大怒,称太监私自出宫违反 祖制,安德海仗着西太后撑腰,简直目无王法,召集群臣密议,传旨山东巡抚丁宝桢,请他立即处死安德海,丁宝桢获许后决定将安德海就地正法,暴尸三日。 可就在此时,慈禧太后发来解救安德海的懿旨。丁宝桢果断地决定“前门接旨,后门斩首”,将安德海拉到西门外丁字街(今饮虎池街北段)斩首。既然生米做成熟饭,慈禧太后最后也奈何不得。慈禧挽救不及,与同治嫌隙渐深。而被卖到妓院的桂莲在一次又一次生活的折磨下,已是变得心灰意冷,同治在天桥妓馆沾染梅毒,病入膏肓。 慈禧得知此病传染,在众妃子挑唆下,将罪责推到怀有七个月身孕的皇后身上,想尽办法虐待已怀孕的皇后,不准她生下婴儿。对她大张挞伐,致其流产,同治震怒之余惊吓交迸,含恨死去。被东太后慈安撞见,东太后慈安目睹惨状大为震怒,慈安没料到慈禧竟然如此蛇蝎心肠,良知尽丧,西太后慈禧知道自己死到临头,决心放手一搏,东太后慈安见慈禧已是专横到极点,不忍皇后阿鲁特氏再受虐待,决心除去这个心腹大患,赶到西宫太后住处,对阴毒绝情的慈禧和骄横霸道的富察氏贬损,最后欲以先帝遗诏制裁慈禧,慈禧惊恐,遂忍痛割下股肉为慈安做药引,此举令慈安大受感动,再次被慈禧巧言和苦肉计蒙骗,终将密诏焚毁。 欲独揽清朝大权的慈禧望着化为灰烬的诏文,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慈禧自此为所欲为,迫害皇后,不久,皇后阿鲁特氏在慈禧毒辣的迫害下,悬梁自尽了,新帝光绪登基,慈禧和慈安再度垂帘,重新“母仪”天下,到了光绪七年(1881)初,慈安忽然患重病,久治不愈,卧床不起。于是,遍召天下名医入京诊治。朝政也只好由慈禧一人打点。据史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未见身体有何大的异常之处,只是“两颊微赤”(《述庵秘录》)。然而,次日早,“东太后(慈安)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翁同龢日记》)。晚间即暴病身亡。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难以接受。清野史笔记记载东太后慈安是吃了西太后的慈禧所赠羊奶糕点遽尔贺崩,从此两宫垂帘格局变为西宫独尊,光绪帝还未成人,慈禧大权独揽,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清王朝走向了灭亡的最终归宿。
1987年
1986年
1984年
剧情:  校庆即将开始,某中学初二(1)班班长方小刚正满腔热情地筹备节目,由于白希廉等人起哄,在推选一名女生去跳新疆舞时,竟然无人敢应选。而只重教学、育人乏策的班主任又不支持方小刚的工作,使得他十分气恼。正在为难之际,生活委员宋美娟毛遂自荐,主动承担了跳舞的任务,为方小刚解了围,使他十分感激。宋美娟的舞蹈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初二(1)班同学也为此而欢欣鼓舞。 然而,白希廉却对宋美娟开始想入非非,并对宋美娟与方小刚经常接近而不满。于是,他便寻衅离间宋、方二人,在班里制造事端。方小刚有在课堂上经常脱鞋晾脚丫子的坏习惯,引起同桌宋美娟的不满。白希廉趁机指使刘杰搞恶作剧,偷了方小刚的鞋,引起了一场"球鞋风波"。同学们愤怒地指责这种不文明行为。留校察看的杨得顺出于义愤,竟勒令刘杰叼着臭鞋绕教室跑3圈,遭到了书呆子彭小舟的阻止。彭小舟不信刘杰会干这种缺德事,认为里面必定有鬼。   白希廉怕暴露自己,暗中勾结小流氓殴打了彭小舟和张老师,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公愤,同时也教育了平时不关心集体的彭小舟。一天,班级举行篮球赛。上届冠军的初二(1)班又遇强手初三(1)班。关键时刻,初二(1)班主力队员突然患病,方小刚焦急万分,杨得顺自告奋勇要求上场。然而杨得顺不懂规则,在抢球时竟拉下对方球员的球裤,使全场哗然。   同学们纷纷指责方小明用人不当,白希廉更是煽风点火,说就要开除杨得顺了。宋美娟主动向老师说明情况,老师深受感动,决心继续教育杨得顺。杨得顺十分感激宋美娟对他的帮助和鼓励,决心改正缺点,迎头赶上。在一次看球赛时,他捡到一个钱包,追赶失主。看到失主已乘车远去,他猛追汽车,终于将钱包交还失主。   就在追车过程中,他那良好的长跑素质被业余体校教练发现,教练把他吸收进了业余体校田径队,使这个后进生开始了新的生活。与此同时,一贯学习成绩优异,严守纪律的宋美娟连续迟到,精神不振,成绩下降,班上同学议论纷纷,白希廉又乘机造谣。   一天,方小刚发现宋美娟一直在照料一位被遗弃并受了伤的老人。方小刚要求为宋美娟做些事,宋美娟却要他保密。在彭小舟倡议下,班里开展了好生帮助差生学习的活动。宋美娟由于老人,来不及帮助白希廉。而白亦无心学习,反而送电影票给宋美娟,想进一步亲近她。   宋美娟和方小刚为抢救病危老人四处奔走。被白希廉发现,他非常生气,拿起相机拍了一张做"证据"的照片。班主任看见白希偷拍的照片,产生误解,严厉斥责了宋美娟,宋却因劳累过度而晕倒。
1983年
导赏:1982年,李翰祥回到中国内地,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摄制《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此举首开香港电影业与中国内地正式合作摄制影片的纪录。李翰祥作为华语影坛著名导演,曾先后拍摄过80多部电影,横跨四十余年。凭借敏锐的艺术嗅觉与纵横捭阖的商业智慧,他先后引领中国港台电影史上黄梅调戏曲电影、古装片、风月片、历史片等众多美学潮流。李翰祥的清宫历史系列电影具有相当明确的创作理念,惯常采用情节剧叙事模式,强调伦理故事中戏剧冲突的起承转合,并融入小品式桥段的叙事技巧,将现代社会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放置在宫闱的特殊空间之中,更能引发观众的共情,符合电影观众的通俗审美趣味。在《垂帘听政》中,李翰祥从慈禧个人视角出发,整体情感逻辑严密真实,浓缩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具有典型的情节剧特征。片中精彩设置了慈禧“争宠桥段”,时为懿贵妃的慈禧拜会咸丰帝,看似劝诫皇帝保重身体,实则暗查端倪,有夺权之心。李翰祥还使用了悚然刑罚名曰“骨醉”,这一桥段篇幅并不冗长,却堪称宫闱之内的隐秘奇观,“争宠”桥段丰富了慈禧的性格层次和情感特征,为全片大量篇幅讲述慈禧从一个深宫妇人到权倾朝野的霸权者的发展过程增加了华彩段落。可见李翰祥电影具有鲜明的传奇性与通俗性,往往以家庭伦理关系来对应政治权力关系,人物关系的搭建侧重于集合日常化的矛盾冲突。因而,李翰祥尤为擅长利用极具辨识度和俗趣的重点事件,放弃宏大叙事,专注人物行动,着眼历史秘密吸引眼球,以此成功打造出李氏清宫历史电影的独特韵味。片中,咸丰死前密会顾命大臣肃顺问政,肃顺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诛杀钩弋夫人,此处咸丰帝“临死托孤”的事件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不得而知,但李翰祥不仅加以戏剧性展现,还援引了汉武帝“母强子弱,杀母留子”的历史典故,增加了观众的认同感。此外,李翰祥另辟蹊径,运用主观色彩浓重的引导性旁白在片头、片尾、剧情中间简明扼要进行交代,陈述事实、交代结局和阐释人物落点。让观众在无形中形成对历史的自我认知:国难当头,国家的权力中心依旧内斗,实在可悲可叹。化有形为无形,教化引导观众形成感性的价值判断,彰显了李翰祥清宫历史电影的高明之处与艺术魅力。李翰祥半生都在港岛飘零,总有寄宿寓居之感,魂牵梦绕的还是对故乡北京挥之不去的眷恋思念,这也是一代南下影人的中国文化情结。他们电影中大量的灵感、意象与桥段,都来源于经历或印象中的中国想象,以此内在的方式,回应着心灵深处的文化乡愁。诚如影评人焦雄屏所言:“李翰祥虽然在港数十年,但他擅长的是饶富中原性格的中国电影。”(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