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增卫

有片源
2009年
2000年
导赏:《生死抉择》是一部反腐倡廉力作,全片声画制作精良、叙事线索层次清晰、电影语言运用纯熟,具有很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影片人物刻画十分成功、性格走向脉络清楚,特别对主要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得丝丝入扣,成功地塑造出李高成、杨诚等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优秀领导干部形象,他们在金钱、亲情,友情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令人振奋和鼓舞。同时,影片中揭露的腐败现象发人深省,深刻地揭示了反腐败是一场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斗争。电影《生死抉择》在叙事上采用双线并举、平行推进的方法,增强了节奏,对悬念效果有了强化作用。在影片开端,主角李高成就置身于巨大的社会冲突和矛盾考验之中,为了平息纺织厂工人闹事,他深夜赴厂,倾听群众意见,一直延续到次日清晨,体现了他不畏辛劳、细致深入的工作作风。导演于本正则认为,李高成为戏剧矛盾的更替和转移提供了重要因素,在多线发展中更加引人入胜。于本正表示:“我要求剧作上强化开端部分和前半部的这种矛盾,增加李高成的矛盾对手和扑朔迷离、四面受敌的氛围,增强观众对他的命运和处境的担心。”而在反面人物的处理上,导演突出了腐败分子犯罪的心理依据和性格逻辑,找出行为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将这些腐败分子当做鲜活的“人”来刻画,将造成贪欲膨胀的外部条件和失去道德自律的原因展现在观众们的面前。影片在上映后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不仅以1.2亿的票房总成绩位列当年国产电影的首位,还荣获第20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男配角奖,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编剧奖、优秀男演员奖等众多殊荣。(编辑:刘方舟)
1994年
导赏:《悲情枪手》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方势力纷争不断,影片故事围绕着一位“孤胆枪神”冷亦啸展开,他身怀绝技,却被卷入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情感纠葛之中。影片的剧情紧凑,充满了悬念和转折,从他与天龙会老大产生嫌隙到逐渐识破日军的阴谋,每一个情节都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向观众展现他的勇敢、智慧和坚韧,也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痛苦。特别是影片中打斗场面,紧张刺激,导演通过精彩的动作设计和逼真的特技,具象地展现了神枪手的高超技艺和勇敢无畏,充分展现了角色的魅力。影片的画面精美,充满质感,导演于本正运用精湛的镜头语言,将那个动荡的时代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从激烈的战斗场面到细腻入微的情感瞬间,都充满了情绪感染力。《悲情枪手》是一部关于英雄主义的电影,冷亦啸在影片中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因而才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他有着高超的枪法、冷静的头脑和过人的智谋,在面对危险时毫不畏惧,然而,他并非一个扁平的、漫画式英雄形象,而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和情感,他的孤独和寂寞也同样让人感同身受,他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中,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充满着猜忌、怀疑、算计和防备,很难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成为一个孤胆英雄的代价,可能就是要在这份孤独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影片也经由这个主要人物的塑造展现了英雄主义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有铁血、勇敢和牺牲,也有柔情和脆弱。(编辑:许雨婵)
1992年
导赏:《走出地平线》是一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92年摄制的历史题材剧情片,以20世纪70年代末的偏僻山区屈公山窑沟村为背景,深刻描绘了当时中国农村如何通过“包产到户”这一改革措施,实现了从贫困走向新生的历史性跨越。电影采用了“寻访式”的叙事视点,由方兆章的到来引出屈满满,又由屈满满找到秦建九,同时又交替地在区公所与窑沟之间来往表现。不以戏剧性的事件贯穿,但局部的戏剧性却很强烈。并且,不拘泥于传统的戏剧化电影的套路,不去人为地设置一对对立面,而采用了一种类似小说或报告文学式的结构,上篇以书记屈满满的行动为线索,较散文化;而下篇由“分私粮”和“密谋承包”两大事件为骨干,掀起了两个矛盾的高潮,节奏都有千钧一发之感。影片中改革前后的窑沟村呈现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包产到户”这一改革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影片摒弃了概念化的人物塑造。饰演屈满满的演员高强,凭借其独特的气质与外形,加之对剧本的深入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成功塑造了一个既真实又复杂、极具意义的区委支书形象。奋进和愚从,献身人民的动力和陈旧观念的阻力,这些完全对立的因素在屈满满身上奇妙而又真实地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他命运的悲剧。而肖荣生饰演的秦建九作为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党支书。他面对窑沟村的贫困落后和人心涣散,没有选择逃避或妥协,勇敢地提出了“包产到户”的改革方案。他的坚定信念和非凡勇气不仅感染了身边的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也为整个窑沟村的向好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于本正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将《走出地平线》打造成了一部具有磅礴大气、庄严凝重震撼力的现实主义电影佳作。影片在叙事上采用了写实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刻画,将窑沟村农民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生动再现了农村改革的历史,更深刻揭示了农村改革的艰难历程和人民的力量,谱写了一曲关于人性、信念和勇气的赞歌。(编辑:明慧)
1991年
导赏:《开天辟地》作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创作的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献礼片,展现了20世纪初中华民族在苦难中觉醒、在觉醒中抗争的壮丽史诗。从帝国主义列强的虎视眈眈开始,以第三国际对中国政局的密切关注,华中、华南民众反抗的风起云涌作为前景,铺展开国内和旅法留学生中的共产主义者、国民党人、无政府主义者、自由派知识分子、北洋军阀及其政客等各种政治势力的集结分化衰荣崛起,刻画出20多位现代史上的政治领袖和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爱情波折、性格轶闻。影片编导追求一种具有电影审美意味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念,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以高度浓缩的视觉艺术形式表现出最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场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的主线索上,从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浩大声势,到毛泽东在桔子洲头的激扬文字;从上海工人如火如荼的反帝风潮,到共产主义小组内的激烈论战;从第三国际远东书记处在苏联伊尔库茨克的密切关注,到南湖航船上那一抹灿烂的朝霞……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历史人物共呼吸、同命运。《开天辟地》并不简单地搬演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细节,从巴黎和会的失败引发的五四运动讲起,一直到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的胜利诞生,跨越了短短数年,却浓缩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展现了革命先驱们的艰难求索和坚韧不拔,引导观众穿越历史的时空,对革命前辈的感情、理想和追求进行观照和判断,立足于历史,而归结于更高意义上的审美。(编辑:曾奕琦)
1987年
1983年
导赏:《女大学生宿舍》是史蜀君导演的电影处女作,改编自喻杉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发生在一群同宿舍的女大学生之间的青春故事。影片纪录了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昂扬风貌,兼具真实感与艺术化的情感表达,真诚地呈现出青年人的朝气与火热情怀。影片成功塑造了几位差异化的女大学生人物形象,带着不同过去经历的她们在影片的当下时空相遇,在彼此交汇的人生中互放光亮。匡亚兰是个孤儿,却并不柔弱或顾影自怜,她自尊自爱,坚强又高傲地撑起自己的生命天地。辛甘从小被娇惯长大,敢作敢为,敢爱敢恨,有时莽撞而缺乏同理心。宋歌是个好学生,热爱劳动,学习认真,却喜欢凭主观臆断他人的想法,并经常对上级请示汇报。骆雪性格温存,夏雨则经常沉浸在诗意的想象之中。每个人物都体现出人性的复杂面向,她们处在人生的交叉路口,望向未来时眼中交杂着迷惘与热切的期待,用坚韧执着的女性力量迎接人生的挑战。影片通过对几名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捕捉,纪录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学的真实场景,学生们对知识如饥似渴,时时交流着学习感悟与人生理想,生活充实而激昂,人人身上都洋溢着青春活力。史蜀君认为这部影片应当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散文诗,一曲感情真切的校园歌。本片吸收了《青春万岁》《沙鸥》《逆光》等同时期影的长处,追求情感上的真实纪录。影片在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校实地取景,群众演员一律是在校大学生。导演有意通过偷拍、抢拍等拍摄手法制造随意性,并维持画面的动态呼吸感,避免使其陷入呆板静止之中。也常故意“走神”将特写镜头给到影片中不知名的群众角色,模仿人在生活中的自然注意力时长。同时,影片注重捕捉人物的细节情绪,渲染青春、自由的整体氛围,多捕捉人物的身体、面部表情特写,并以植物作为前景,使人物在自然环境的映衬下更显朝气蓬勃。《女大学生宿舍》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活场景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这部由女性导演、女性主演的电影既致敬了青春,也显现出女性的力量。(编辑:海边淡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