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莲

有片源
1985年
导赏:电影《电梯上》是导演于连起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一次深刻剖析,以其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与艺术创造力构建了一幅时代精神的图谱。《电梯上》将“电梯”这一封闭空间作为叙事舞台,构建了一个微观社会模型。电梯的物理局限性与社会属性的开放性形成了鲜明对比,既限制了角色的物理活动范围,又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心理与情感空间。秦爽从芭蕾舞台的辉煌“坠落”至电梯间的隐喻,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残酷。导演通过多线并行的群像叙事,细腻描绘了秦爽与郑庄的情感纽带、肖凌霞夫妇的功利追求以及老教授夫妇的道德坚守,这些线索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80年代北京市民的复杂面貌,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多元价值观。影片展现了导演对日常真实与艺术象征之间微妙平衡的精准把握。镜头调度方面,于连起大量使用固定镜头与中景构图,使影片呈现出一种生活流的真实感。在灯光方面有意将冷暖色调对比加入其中,电梯内和电梯外的光景截然不同,不仅营造了不同的氛围,还深刻揭示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此外符号隐喻也巧妙融入其中,如天鹅图象征秦爽的精神追求,印章“潇洒出尘,耿介拔俗”则直接点明了影片的伦理立场。影片通过电梯这一象征性空间,探讨了阶层流动的困境、物质与精神的博弈以及集体记忆的建构。不同的对照组,例如秦爽与郑庄的身份对照,揭示了知识分子与劳动者在社会转型期的不同境遇;肖凌霞夫妇与老教授的鲜明对比,批判了物质欲望对人际关系的侵蚀,重申了道德共同体的价值;邻里群像的生动描绘,则是对80年代“单位社区”文化的深情回望,为当代观众提供了理解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导演于连起通过对封闭空间的巧妙利用,以及视听语言的细腻雕琢,成功地将影片打造成为一部反映时代精神、探讨人性深度的现实主义作品。《电梯上》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不容小觑,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80年代的中国社会居民的真是写照,以小见大,激励着后来者继续探索电影艺术的无限可能。(编辑:婧怡)
1983年
剧情:  1980年的春天把坐落在黄海边的西瓜岛装扮得格外美丽。胸前佩戴着军功章的金大山从部队复员,回到了家乡。当晚,未来的岳母把大山叫到家中,为他接风。乡亲们把三间小屋挤得满满的。对大山的归来,村里的每一个人肚里都有一个小九九,大山爹老西瓜,未婚妻向秋想让大山进城找个工作,村里的年轻人却盼着他担任即将成立的西瓜副业队长,把在"文革"中受了委屈的老西瓜请出来,大干一场,恢复西瓜岛的声誉。看着伙伴们充满信任的眼睛,大山心里热乎乎的,爽快地答应了担任副业队长的要求。可却引起了向秋的不满,向秋责怪他不该把自己锁在农村,大山据理力争,两人不欢而散。大山请爹担任技术指导,老西瓜不答应。青岛长青果品店的崔经理与老西瓜做了交易,如老西瓜肯指导种瓜,供应青岛,大山和向秋就能进城做工。老西瓜爱子如命,终于答应。但老西瓜和崔经理的谈话,被路过的快嘴苏婶听得一字不漏。老西瓜正领青年们整地种瓜,苏婶大闹西瓜地。大山退掉合同,向秋一气之下,独自到青岛当合同工。大山顶住了压力,带领青年起早贪黑地种瓜,老西瓜受到感动,主动回到了种瓜的行列。向秋在城里结识了一个自称是部队文工团导演的军人,幻想着有一天去当部队文工团员。大山听到消息,心中十分矛盾,他写信给向秋,表明了自己的理想和真情。向秋看着这一封封滚烫的信,十分感动。收获的季节到了,副业队种的西瓜取得了大丰收,人人喜笑颜开。同时,巨大的打击落在向秋头上,原来那个"导演"是个走私犯。向秋后悔莫及无地自容。大山写信叫向秋回家,向秋终于踏上了归途。西瓜开园的爆竹炸响了,一块块殷红的西瓜,一张张欢乐的笑脸,一对对翩翩起舞的青年,都好像在迎接着向秋的归来。
1982年
导赏:《孔雀公主》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部关于浪漫爱情的神话电影。召树屯与喃穆婼娜的深厚感情翻过山河湖海,战胜艰难险阻,使人不禁相信爱情拥有战胜一切苦难的力量。故事发生在勐板札国与勐奥东板国这两个架空世界,影片通过精美的服化与置景,搭配具有傣族特色的背景音乐,引领观众走入了一个与自然和谐相伴、氤氲着紫色情调的神秘国度。同时,本片使用了大量在当时较为先进与逼真的特技效果,力图突破神话题材影片想象力的边界。七位公主在云雾中穿行,翩然降落尘世间;召树屯射入龙宫的令箭,在前进过程中变成金光闪闪的龙鱼;王子和公主走向皇宫,绿草坪转眼变成一条灿烂的鲜花大道……这个与现实世界截然相异的神话梦境,满足了无数人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影片取材于傣族重要民间叙事长诗《召树屯》。相较于长诗原本的内容与结构,影片总体改动不大,召树屯对爱情始终忠贞不渝,喃穆婼娜亦依然是善良纯洁美好品质的化身。但影片对巫师摩古拉的人物形象做了一定改造。巫师成了代表绝对恶的一方,主人公所遇到的所有苦难尽皆来自巫师的阴谋诡计。这消解了长诗本身所具有的复杂宗教信仰问题,长诗的“神话”因素被改造为“非神”状态,使影片与当时文坛盛行的反思风潮相呼应。除了原有人物形象的变化,编剧亦增添了一些新人物,使影片在架空环境中映照现实,对特殊时期进行批判反思。伊香勇于提出异议,却遭受巫师责罚。瞎阿婆眼盲心明,眼不见心不烦,因此少去许多苦恼。通过人物调整,《孔雀公主》将傣族长诗原本所具有的多维度表意形态转化为了一套标准既定的二元对立体系,使影片更具当下性与思想性。(编辑:铠兰)
1981年
1975年
导赏:《海霞》由钱江、陈怀皑、王好为联合执导,讲述了渔岛少女海霞从懵懂少女到坚定革命者的成长历程,交织着爱情、亲情与革命的激荡旋律。影片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时代浪潮中个体命运的沉浮,通过海霞这一立体鲜活的女性英雄形象,以及诗化的海疆视觉叙事,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女性力量”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影片最动人的力量,在于赋予女主角海霞(吴海燕 饰)超越时代的精神维度。不同于同期电影中符号化的女性英雄,海霞的成长轨迹充满了细腻的情感肌理:童年目睹父亲被渔霸杀害,与母亲在风浪中挣扎求生,这段苦难记忆成为她投身革命的原始动力。导演刻意保留了小说中“海霞教民兵识字”“月夜赶海”等生活化场景,让英雄形象扎根于真实的海岛劳作与情感联结中。当她站在礁石上吹响螺号,带领女民兵击退敌人时,不再是空洞的革命符号,而是一个从苦难中淬炼出的、兼具柔情与刚毅的海岛女儿。影片对女性身体叙事的处理尤为巧妙:海霞带领女民兵训练的场景中,没有刻意强调“男性化”的粗犷,而是通过礁石攀爬、潜水作业等镜头,展现女性与海洋环境的天然契合——她们赤脚奔跑在沙滩上,晒黑的皮肤与浪花相映,肌肉线条在劳作中自然呈现力量感。这种对女性身体的正面书写,在文革电影中极为罕见。作为摄影师出身的钱江,将海岛的自然景观转化为富有象征意味的视觉语言。影片开篇便是一组震撼的空镜头:海浪撞击礁石激起丈高浪花,鸥鸟掠过波光粼粼的海面,渔村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些诗意画面不仅展现了南海的壮美,更成为革命精神的自然载体——正如海霞与女民兵们在台风中抢救物资的场景,暴风雨中的海天混沌与人物的坚毅身影形成强烈对比,光影的明暗变化暗合着“斗争胜利”的叙事节奏。《海霞》的独特价值,在于以真实的生活质感重塑英雄形象。海霞的成长没有生硬说教,而是通过渔村烟火气、亲情羁绊与身体实践,让革命理想落地生根。当片尾女民兵踏浪而行的剪影定格,影片早已超越时代,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它证明,真正的英雄叙事应扎根人性土壤,让精神光芒在现实与浪漫的碰撞中自然迸发。半个世纪后,海霞们在海风烈日中的坚韧笑颜,依然诉说着赤子之心的永恒力量:在时代浪潮中,总有人如红棉般热烈,如礁石般坚定,守护着心中的碧海蓝天。(编辑: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