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艺

有片源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导赏:《闪光少女》有着明显的青春片的类型特征:女主角和男闺蜜的核心人物搭配,主角与乐队群像的人物设计,青春的励志与成长,校园热血与时尚文化,从矛盾到和解再到大团圆的结局,这些都是青春片的元素。“二次元”文化的加入,也使得青春具有更年轻更接地气的感觉。青春不仅是二次元,还有力图理解二次元但又不完全沉入的2.5次元,以及二次元眼中的三次元世界。在矛盾和共存中,可以开拓出一大片讲述青春的新领域。这一文化元素的加入,也使得青春片类型范式有了一块新鲜坚实的向前跃进的踏脚石。《闪光少女》闪耀的是不仅是青春之光,还有喜剧和音乐之光。青春校园喜剧里的成长感,没有通过残酷青春或者黑色幽默来完成,而是把成长呈现为从“无害的反抗”和“无因的隔阂”发展成了“有趣的和解”的过程。在故事和主题层面,本片让民乐成为叙事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载体,并让它贯穿二次元和三次元,与西洋乐形成对抗并最终走向和解。音乐的复合型与青年性,交织了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和爱情的纠葛形成了隐喻性的呼应。在音乐的表演和制作层面,演员不亚于专业民乐手的排练和表演,符合音乐节奏的剪辑和精良的制作都很好地支撑了有关音乐的叙事和主题。三种主要类型元素的交织呈现为一种青春片类型范式“复合跃进”的态势,把青春与喜剧,青春与音乐,音乐与喜剧有机地综合为了一个极具创新性和吸引力的整体。总之,本片让70、80后们,见识到了二次元少男少女们在“难解”的外形之下,人性化的那一部分,90后则能找到共鸣。这样一部小投资、小阵仗的青春电影,种种细节与扎实内容充满了诚意。该片故事很简单但讲得非常好,台词不尴尬、不狗血,金句频出。演员阵容几乎都是94、95年的年轻演员,演得不做作、不矫情。整个电影,无论是节奏还是氛围都非常青春。(编辑:大陆)
1994年
1993年
剧情: 建国初期,南京市嫖娼、卖淫、贩毒等活动猖獗。为尽快整顿好这座城市,第一任南京市公安局长周龙山率广大公安干警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通讯员送来一份报告,陆上线路已被查清,但一个武装贩毒团伙转移到了水路。周龙山立即派侦察员孙定字进行侦破。深夜,夫子庙钱庄老板金叔齐之子金亚武携带毒品乘轮船归来,孙定宇已打入匪伙。但当船靠岸时,孙定宇被打昏,罪犯逃之夭夭。周龙山乔装一番来到夫子庙钱庄找金叔齐洽谈生意,就在金叔齐给周龙山看货时,周趁其不备,迅速缴了他的枪。与此同时,其保镖、打手也被抓获。但就在公安人员清查毒品时,金叔齐企图逃跑坠楼身亡,侯二趁机逃走。侯二来到妓院,向金亚武报告了他父亲的死讯。金亚武忙去找姑父丁家贤商量对策。丁家贤反而镇定自若。为彻底清查贩毒集团,特别工作组成立,常久恒、孙定宇任正副组长。数天后,周龙山收到举报信,称从武汉来的一条船上有毒品。他即派人去码头检查,结果一无所获。偷运毒品得手,使丁家贤变本加厉。他利用小妾阿倩对秦淮派出所所长钱仲安施美人计,使钱仲安就范。一天,周龙山又得悉从武汉开来的006号江轮夹有毒品,便派孙定字进行侦破。孙定宇抓获了侯二,得知了金亚武贩毒的地点和方法。金亚武向妓女秋兰索要放在她那里的秘密文件遭到拒绝后,开枪杀死了秋兰。第二天,周龙山收到秋兰托人转交的那份东西,上写“委任金亚武为武运总指挥。盟主,丁翰臣,鬼楼D座,八阵图”。周龙山断定,丁翰臣就是丁家贤。孙定宇跟踪金亚武到了丁家别墅地下毒品仓库,被罪犯们发现,搏斗中孙定宇不幸牺牲。周龙山向钱仲安询问孙定宇的行踪,钱仲安说孙定宇跟踪罪犯途中曾给他留过纸条。一场全面行动开始了,周龙山率干警一举抓获了丁家贤,击毙了金亚武和郑鸿明,搜捕了地下室的罪犯,并找到了孙定字的遗体……南京市整顿社会治安、清除旧社会垃圾的斗争取得根本胜利,北京发来调周龙山到公安部工作的电报命令,周龙山告别南京踏上北上的路程。
1986年
导赏:电影《镖王》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清之际,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为影片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镖王扎西的形象,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他身上的忠诚与义气、勇敢和牺牲,不仅是他个人的品质,更是那个时代侠者的追求。影片通过扎西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江湖中的恩怨情仇、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以及社会的商业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复杂交织。武侠电影作为武打片在中国的特色呈现模式,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叙事手法,使得这一类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镖王》作为一部武侠动作片,在继承传统武侠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影片中的武术动作设计精巧、招式独特,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更将武术与舞蹈的表演性完美结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非常成功。镖王扎西作为主角,其形象鲜明、性格独特。他身上的忠诚与义气、勇敢和牺牲,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英雄形象。演员安亚平在饰演扎西这一角色时,凭借其扎实的武术功底和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被称为“黄土高原上唯一的影视武打主角”,这一称号足以证明他在武术表演方面的卓越成就。安亚平在20岁时就被香港导演杜少荣选中,担任电影《八百罗汉》的武打主角,这为他后续的演艺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主演《镖王》中的扎西之后,他又饰演了80集历史巨片中的马超一角,这进一步证明了他的武术表演实力。(编辑:婧怡)
1953年
导赏:本片是奥黛丽·赫本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她以芭蕾舞者的轻盈体态与孩童般的纯真眼神,精准诠释了公主的优雅与叛逆。赫本不但凭借此片当选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一举奠定“银幕精灵”地位,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掀起了全球性的“赫本热”。例如,理发后甩动短发的瞬间,既有少女的俏皮,又隐含身份解放的象征意义。格利高里·派克则以沉稳幽默的表演平衡了角色的市侩与深情,其即兴创作(如“石像咬手”)为影片注入真实的生活气息。二人化学反应超越爱情,更像灵魂的相互救赎:公主借乔窥见平凡世界的鲜活,乔因公主重拾新闻人的良知。表面是以一日冒险为主线的爱情喜剧,内核却是对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探讨。公主的“假日”实为对制度化生活的短暂反叛,而乔从追逐八卦新闻到选择守护秘密的转变,则映射了人性中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博弈。亨利·阿勒康的摄影将罗马塑造为“第三主角”。高调打光下,斗兽场的沧桑与西班牙台阶的明媚形成对比,暗喻自由与束缚的冲突。手持摄影与长镜头的运用(如摩托车穿梭街巷)强化了临场感,而特写镜头(如赫本凝视许愿池的侧脸)则赋予影片油画般的古典美。威廉·惠勒的三机位拍摄虽挑战剪辑逻辑,却成就了流畅的叙事节奏,如舞会场景中,全景展现人群喧闹,中景捕捉公主舞蹈的欢愉,特写定格乔逐渐沉沦的目光。作为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代表作,《罗马假日》重新定义了浪漫喜剧的范式,将爱情、自由与牺牲的永恒命题浓缩为一场“不可能”的邂逅。其“一日爱情”模式被后世《诺丁山》《爱在黎明破晓前》等片反复致敬。影片更将罗马推向全球视野,特莱维喷泉、真理之口等景点因之成为文化符号,至今吸引影迷朝圣。赫本的时装造型掀起时尚革命,“安妮公主风”至今仍是优雅代名词。此外,影片以小成本斩获票房与口碑双赢,证明“故事为王”的永恒定律,其人文关怀亦超越时代,成为跨文化共鸣的典范。唤醒观众对自由、爱与责任的永恒思索。(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