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锐

有片源
2023年
导赏:警匪动作片《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取材于1993年发生在北京至莫斯科国际列车上的团伙抢劫案,以此为开端,影片讲述了跨境追捕、匪帮内斗、赌场抢劫、卧底暗战等惊险刺激、曲折跌宕的故事。作为典型的动作电影,该片拓展了以往警匪动作片的创作范式,在动作场面火爆热烈、险象环生的基础上,通过动作设计的真实性、对抗元素的丰富性以及视觉语言的艺术化处理,让观众耳目一新。片中的动作设计既没有英雄主义式的浪漫倾向,也有别于血腥暴力的冷峻风格;而是围绕真实空间进行合乎生活逻辑的打斗,具有极强的写实性。比如在“地下水宫”追捕的情节中,警匪双方激烈的身体搏击、凶险的枪械拼杀、疾速的飞车追逐都被张弛有度地联缀在紧张的情节行进中,惊心动魄、悬念迭起、流畅自然、精彩纷呈,让观众如临其境、心潮澎湃。在动作形式上,该片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动作形式,而是依据剧情走向融合了多种动作设计,如火箭发射基地中:贴身肉搏、近身枪战、连环爆炸纷至沓来、此起彼伏。同时,辅之以灵活多变的拍摄技巧,如在景别、拍摄角度、镜头运动、场面调度、人物动线等层面的精心设计与巧妙构思,极大地丰富了动作场面的视觉观感。影片中三大主角之间的较量也在动作场面中交替上演,是警察和劫匪的战斗,是正义和邪恶的对决,是情与义的厮打,是人性复杂多变的挣扎与抉择。在个人性格双重奏加多人组合多重奏的刻画之下,无论警察,还是劫匪,都各有性格特点,配角也并不是脸谱化的拼凑,他们都以有血有肉的立体形象跃然出现。被欲望淹没的苗青山是极恶的代表,盛大的交响乐对比展现了他的疯魔、残暴和恐怖,无论是轻易砍断乘客的手指,还是野蛮打死剧院的俄国老人,影片以最直接的草菅人命给予观众最强力的视觉与心理冲击;瓦西里亦正亦邪,身陷灰色漩涡想要寻得一条回家的路,几次徘徊于善恶之间,左边天堂,右边地狱,复杂的人性决定天平到底要倒向哪一边;而人民警察的代表崔振海亦没有喊口号式的出现,他遵从着使命感的召唤,凭借丰富的办案经验与嗅觉,向灰色深渊里的瓦西里伸出援手,以循循善诱和正义的抓捕拯救苗青山。在电影呈现的画面中,时代氛围的呈现极有感染力,这归功于剧组对当年诸多真实场景进行精心的设计还原。从宏大场面到细节展现,不管是列车大劫案,还是地下水道摩托车大战,抑或火箭基地战斗机交易,主创团队的每个人都怀着最大的敬畏和诚意,通过电影工业级的实景搭建与特效,重现90年代真实风貌,已然达到了“庖丁解牛\"的匠人境界。 《莫斯科行动》在艺术上近乎苛刻地精益求精,只为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震撼体验。影片的制作诚意和能力,是电影匠人们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的最好体现。(编辑:赵敏)
2018年
恩师
恩师

演员/

导演:杨江/
播放正片
2017年
导赏:作为徐兵的导演处女作,《缉枪》延续了他一贯现实主义的风格,是一部力求探索社会深层次问题的警匪动作片。凭借对小人物复杂心理的精准刻画,影片构造出一个充满挣扎与冲突的现实世界。既有紧张的场面,更通过对人性的细腻描绘,引发对枪支犯罪及其背后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电影从一场偶然的酒桌对话中诞生。当徐兵与公安系统的朋友探讨到中国在禁枪方面的成绩时,他意识到关于枪支犯罪的影视作品相对匮乏,尤其是聚焦那些与枪支交易息息相关的小人物,这样的题材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于是,他决定以这为出发点,讲述一个更为真实、平凡但极具冲突的小人物故事。影片中的警匪对立并非单纯的善恶对抗,而是深刻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徐兵通对人物的塑造有血有肉,深层立体。马三叹略带喜感但又是一个复杂多面的枪贩子,小马冷酷却又是一个笨拙的犯罪分子。这些角色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灰色地带。而他们的动机和行为都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各种因素:家庭、社会、个人追求等等,形象坚实。徐兵坚持“纪实”风格,强调动作场面要尽量真实,而非像传统港片那样渲染。影片中的枪战场面由真实特警参与,所有枪支与警车的使用也都严格遵循实际操作,力求以真实再现紧张的氛围,这使得电影更具震撼力和代入感。警匪之间的对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背叛,在影片中呈现出深刻的情感张力。这种情感的真实与复杂,使得《缉枪》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动作电影,更成为了一部对现代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反思之作。(编辑:颜诗雨)
2015年
命运速递
命运速递

制片人/监制/演员(饰 周小铁)/

导演:李非/
播放正片
2013年
导赏:林夕写给杨千嬅的歌曲《亦舒说》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做到生子结婚,终须都与较平凡那位至会衬。”本片正是对这句歌词的最佳注解。当“白富美”抛弃“高富帅”,“普通男人”黄渤逆袭上位,这出看似出人意料的爱情童话,除了为观众们带来欢笑与唏嘘,其实也有相当多的思考与省思。单看故事的剧情,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包工头与大提琴手,两个天差地别的人如何相知相爱?更遑论还有一位帅气迷人的未婚夫在苦苦挽留。但影片用2个多小时的时间告诉观众,这位看似粗俗的包工头是如何靠谱、善良、体贴。他会懂得林志玲的所思所想,亲手为她打造一把舒服的椅子,也会偶尔发发神经,跑到马路上大喊我爱你,甚至拦下疾驰的货车……若这些还不足以击败玩失踪的高富帅,那么黄渤的出演则有力地诠释了这场爱情转变。黄渤对小人物的演绎出神入化,他的早年生活经历也让他相当清楚平凡男人的内心,所以当他面对林志玲时,种种微表情、小动作、潜台词的演绎都让人从心底感受到他的爱意与真诚。尤其是影片中后半段,在电梯里林志玲突然问黄渤:“你喜欢我什么?”黄渤完美演出了一个小男人心动时的胆怯、紧张与坚定。他局促不安,犹豫了很久才说:“我也不知道……,我也告诉自己不要想的。”他其实什么都明白,但对他而言,林志玲并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高不可攀的女友理想型,他其实是抛弃了所有的外在条件,陷入了纯粹的爱情之中。这部都市爱情轻喜剧一反爱情常规套路,就这样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在2013年情人节当天收获4500万票房,远超往年情人节爱情电影票房记录。上映六日后,截止2013年2月18日,累积票房达1.16亿。除了紧扣原作经典日剧的剧情走向,把握了精髓,更是贴合社会潮流现状,打破了俊男美女的常规爱情片公式,为爱情片这一电影类型开拓出新的创作思路与空间,爱情不仅仅是风花雪月,更是一饭一蔬,是日常生活里的烟火气。(编辑:刘旭峰)
2012年
2011年
剧情:广州人都知道黄花岗,却不知道潘达微。潘达微,这个足以令广州城永远自豪的人的墓碑,默默伫立在黄花岗。不,他并不是黄花岗烈士中的一员,这或许是他一生的遗憾,但黄花岗起义正因为有了他,牺牲的烈士们才免于葬身臭岗(当年广州埋葬死刑犯的地方),正因为有了他,才有了一个让后人祭奠革命先驱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高剑父,与高奇峰、陈树人同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人们知道他的画,却不知他早于1906年在日本就加入了同盟会,是黄花岗起义敢死队的队长,更不知道黄花岗起义后炸死凤山的炸药就出自他的手。 高剑父和潘达微,一位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一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艺术家(潘达微是中国新闻摄影、人体艺术摄影的先驱之一,不仅擅长国画也是中国早期漫画的开拓者),两人分居同盟会广州分会会长和副会长职位。正是黄花岗起义给了他们这样的契机,他们扔下画笔拿起刀枪投身革命,岭南文人低调、内敛、包容、豪迈的个性在他们身上得到凸显。 碧血黄花,既有岭南文人豪气冲天的刚毅,又有南洋华侨倾其所出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奉献。一群平均年龄不及三十岁的风华正茂的青年,筹款、买武器、亲手把自己送往生命的终点,没有丝毫犹豫没有半点退缩,他们谱写的生命之歌正如林觉民‘与妻书’的委婉凄美,令人荡气回肠。 众所周知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但一场失败的起义却因为潘达微的收尸殓葬之举得到一次心灵革命的圆满,革命是否真正成功,并不在于一场战役的成败,而在于周遭民众觉悟的唤醒,这群年轻人以自身为火把照亮了黑暗,照亮了辛亥革命的成功之路。
导赏:《生死密电》是一部精心编织的谍战片,其影像风格独特,巧妙地将悬疑、惊险、刺激的元素融入叙事之中,影片将谍战片的传统元素与新时期主旋律电影的内涵相结合,极大扩展了叙事张力。《生死密电》中的危机与反转设计得恰到好处,不断刺激着观众的视觉神经,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谍战世界的紧张与刺激。同时,密集的悬念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使得观众的心弦被紧紧牵动,难以自拔。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中,快速剪辑手法得到了充分运用。影片中有大量碎片化的剪辑。摩斯密码的快速闪现、电台零件的交错重叠、发报手指的频频跳跃等,这些快速切换的画面不仅为影片增添了紧张氛围感,还营造了一个封闭而紧凑的影像空间。尤其是当主角罗飞得知真相后的冷静跳脱,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剪辑手法,展现了其内心的挣扎与坚定,为影片增添了深度与层次。然而,《生死密电》并非仅仅是一部追求视觉刺激的谍战片。其更深层次的主题是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与对信仰的坚守。在影片中,家族血亲并非维系全片的纽带,而是那份对人民自由平等、国家繁荣富强的坚定信仰。共产党人为了这份信仰,不畏牺牲,勇往直前。这种对信仰的坚守和追求,不仅为影片增添了深刻的内涵,也为观众提供了思考的空间。(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