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林

有片源
1988年
1979年
1962年
1960年
导赏:1960年上映的《铁道卫士》以抗美援朝时期为背景,将镜头聚焦于铁路卫士们捍卫国家运输线安全的英勇事迹,其被打上的独特时代印记,使其历经岁月洗礼而熠熠生辉。从主题深度来看,影片紧紧围绕着“保家卫国,守护铁路生命线”这一核心展开。铁路在战争时期作为重要的物资运输和兵力调配通道,其安全与否直接关乎战争的胜负与国家的安危。影片中的铁路卫士们怀揣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忠心,在敌人的破坏阴谋面前毫不退缩,他们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缩影。这种精神内涵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在任何时期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在艺术特色方面,《铁道卫士》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影片开篇通过对铁路沿线宁静祥和景象的细腻描绘,为后续紧张刺激的敌我斗争埋下伏笔。随着特务的出现和破坏行动的逐步展开,情节迅速升温,悬疑氛围渐浓。而在紧张的交锋之余,又穿插着铁路卫士们的日常生活片段和情感交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避免了单一的英雄脸谱化塑造。对高科长这一角色的刻画,既有他在工作中机智果断、雷厉风行的一面,又展现了他对下属关怀备至、对家庭充满温情的另一面。同时,影片的镜头语言丰富多样且极具表现力。大量的全景镜头展现了铁路沿线的壮丽风光和宏大的运输场景,凸显了铁路运输在国家经济和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在表现特务的破坏行径和铁路卫士的追捕过程时,快速剪辑和动态镜头的运用营造出强烈的紧张感和视觉冲击力,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亲身参与到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之中。影片的服装道具到场景布置,都真实地还原了抗美援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铁路工作环境。它反映了当时新中国在面临外部压力下,全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保卫国家建设成果的精神状态。同时,影片中所传递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革命英雄主义情怀,也是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鲜明特征。《铁道卫士》以其深刻的主题、卓越的艺术表现和独特的时代价值振奋人心,让人们铭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了国家和人民默默奉献、英勇牺牲的无名英雄们,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教育意义。(编辑:王梓苡)
1957年
剧情:在内蒙古某地一个小村,银河村分布在银河两岸,河东的几个小组占有丰美的牧场,河西的几个小组却严重缺乏牧场,过去,他们赶着部分牲畜到河东“敖特尔”(放牧)。解放后,政府实行牧业经济政策以来,牧民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牲畜的头数也发展了几倍,牧场逐渐不够用了。生产的发展需要扩大牧场,又受到远景教育的鼓舞,于是,他们积极响应兴修水利、扩大牧场的号召,强烈要求将现有的银河引向银河故道,以便扩大缺乏水源的巴彦塔拉天然大牧场。复员军人德力格尔被任命为银河村的村长,银河村是他的故乡,这里有他的亲人、朋友和未婚妻格根涛娅。德力格尔代表群众要求,请示区长批准他们将银河引向故道。官僚主义的区长却怕负责任,不敢批准。但在德力格尔的耐心说服下,最后还是同意了。于是,一场向自然斗争的新兴事业就在这个村开始了。参加这个新事业的成员是很复杂的:有正确执行党的政策、为群众利益而奋不顾身的老民间艺人、村党支部书记特戈希老汉;也有急躁偏狭的青年胡和巴日;有目前占有好牧场,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集体长远利益的富裕户阿尔斯郎和吉尔嘎拉;也有品质恶劣,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副村长阿木嘎……这些人对待这一新兴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困难,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富裕户阿尔斯郎等人,由于怕修成河以后搬至巴彦塔拉大家一起使用牧场,害怕自己吃亏,所以不顾羞耻,抓住了阿木嘎在爱情上的弱点,利用了他的副村长的职务,使阿木嘎成了反对修河的先锋。他们这种反集体的活动也暂时掀起了部分群众对修河的不满和动摇,对德力格尔和特戈希等人的积极性给了相当严重的打击,更严重的是挑起了干部之间的矛盾。德力格尔因对群众的估计过高而受到挫折,工作上遇到了意外的困难,爱情上也产生了误会,一时抬不起头垮了下去。但他终于在党支部书记特戈希老汉的批评鼓励之下,跌倒了又爬起来,这也使他终身受益。这时他们又遇到了天灾,修好的河坝被暴风雨引起的山洪冲破。官僚主义者卜仁区长以简单粗暴的态度撤换了德力格尔的村长职务。德力格尔代表着群众的愿望,仍要求坚持重修河坝,因为它是关系着银河村牲畜发展的大问题。怕负责任的卜仁,片面听信阿木嘎的话,坚决不批准。曾一度因误会与德力格尔产生隔阂的格根涛娅来找德力格尔,他俩重新和好,这给了德力格尔一股力量。村党支部书记特戈希又来找他,在他工作上给了很大的支持。在党的支持和教育下,德力格尔请示了上级旗委,旗委对修河一事很重视,并给予了精神和物质的支持。德力格尔重新带领大家终于修成了河。银河村的村民,跟随着银河的水走上了新的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