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彼得

有片源
2001年
导赏:这不仅是一段体育竞技的奋斗史,更是对梦想与坚持的颂歌。《女足九号》从头到尾都贯穿着爱国主题,中华崛起、民族腾飞是支撑几代中国足球人锲而不舍、勇敢奋斗的精神动力。本片结构安排大有深意,其开头和结尾均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女子足球的历史与现实。电影序幕呈现的是中国古代女子踢球的场面,画外音是:“相传足球起源于中国,漫漫历史,带给我们的是自豪?是思考?还是深深地追溯?”电影一开始就将足球所负载的历史与现实的重大命题推到观众面前。尾声展示的是中国女子足球队在1999年获得了世界杯亚军的录像,把中华崛起的迫切希望与未来图景留给了观众,进一步激发了观众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怀。女子足球队教练高波的父亲是中国最早的足球队员、海外归侨,为了回击外国列强对中国“东亚病夫”的讥讽,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国家足球队,壮志未酬的他,临终前要求儿子把他的骨灰埋入球场;高波将“少年”置换为“足球”,把梁启超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当作座右铭,继承父亲的遗志,放弃国外的舒适生活和高薪,毅然回国组建女子足球队。与《女篮五号》相比,《女足九号》包含着更加厚重的历史和迫切的现实期待,“通过足球,中国古代生活的画面、近代梁启超的话语被追溯出来,从而将前革命时代的自豪与荣耀、革命时代的独立与解放、后革命时代的崛起与腾飞完整地串联起来”。与近现代的文化先驱们一样,谢晋背负着历史重负和民族创伤,将中国体育的强盛与落后和中华民族的兴旺与衰落链接在一起,把他对国家民族的关切与热爱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撒播在体育电影之中,以体育精神激发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拼搏向上、团结协作、负重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从《女篮五号》到《女足九号》,谢晋的体育电影记录了当代中国女子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叙述了中国女运动员精神面貌与生存状态的变化,展现了时代意识形态与竞技体育、女性主体身份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谢晋的忧国忧民情怀和人文主义精神。(编辑:大陆)
1992年
1991年
剧情: 明永历帝朱由榔即位于肇庆后,遭到清军的大举追杀。三岔河一战明军惨败,这位明末皇帝只好携文臣幕僚败走云南,投奔明将李定国将军。为此朱由榔成了清廷追杀要犯,也成了江湖各派企图占而有之的权力象征。明将洪雷力保朱由榔杀出清军的重重围困,不幸身负重伤。朱由榔为保性命,抛弃了洪雷,落荒而逃,致使洪雷惨死乱军之中。洪雷之女洪素梅立誓替父报仇,乔装改扮踏上追杀朱由榔的征途。吴三桂心腹,占山为王的夏老虎收到朱由榔派人送来的信,得知朱由榔南逃路经他的山寨,急忙和妻子商量如何捉拿朱由榔,献给吴三桂以此领赏。暗中接应朱由榔的明将左明玉骗取了夏老虎一伙的信任成为至交,并巧妙地摸清了山寨的暗道机关,同时偷听到夏老虎一伙心怀叵测欲暗算朱由榔的秘密。巧扮成民女的洪素梅为探到朱由榔的去向,被夏老虎的人抓到山寨,险遭山匪的蹂躏。左明玉深表同情。朱由榔被困山寨,左明玉在一蒙面女子的相助下与夏老虎一伙展开了厮杀,护驾朱由榔冲过道道险关,逃离了山寨。左明玉正要恩谢这位蒙面女,发现她就是抓到山寨的那位民女。南逃的朱由榔被夏老虎一伙穷追不舍,又遇领旨缉拿朱由榔的清将豪一伙的堵截,遍体鳞伤的朱由榔被异族部落人救起,善良美丽的异族少女龙珠木对这位陌生的汉人充满了同情。闻讯追杀而至的豪慕一伙遭到异族人的抵抗。清军血洗了异族部落 。龙珠木护送朱由榔逃出异地,不幸被夏老虎一伙抓住。朱由榔被关押在寺庙中,此时夏老虎与豪慕为争抢朱由榔成剑拔弩张之势。左明玉,洪素梅夜闯寺庙救皇上,被夏老虎、豪慕发现,展开了一场厮杀。洪素梅趁乱截走了皇上。当左明玉发现皇帝失踪后方如梦初醒,在神圣的大佛前洪素梅的利刃已对准了朱由榔的胸膛。左明玉赶到阻止了洪素梅的杀机,并协力与追杀而来的夏老虎、豪慕一伙展开了拼杀。身负重伤的洪素梅为报杀父之仇,就在拼力拔剑冲向朱由榔之际,左明玉的利剑终于刺向洪素梅的胸膛。李定国将军率军接驾而至。这位名存实亡的永历帝悲喜交加,昂首苍天悲叹不已。若干年后,朱由榔终被吴三桂逼杀于昆明。
导赏:《决战之后》是导演伉俪李前宽、肖桂云继《开国大典》后又一历史革命题材力作,生动描绘了解放战争中被我军俘获的一大批国民党高级战犯在新中国监狱中的改造生活。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对成为阶下囚的失败的敌对者,并非实施肉体消灭,而是着力于灵魂改造——将此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伟大工程、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搬上银幕具有深刻意义。本片将镜头对准“功德林”监狱灰墙内身穿黑色囚服的战犯,但编导选取合乎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切进闪回段落,打破了时空局限,调剂了整部作品的视觉节奏和观赏性。剧情上并不简单化地图解政策,而是描绘了以杜聿明为主,一批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一夜之间成为阶下囚徒的急剧、强制的命运逆转。通过深入描绘人物精神世界在这种逆转中心态的失调和艰难的转化,如尊严的倒置、感受的错位、特殊思考中产生的特殊喜怒哀乐,揭示这批“党国精英”如何改过自新,脱胎换骨,从阶下囚转为共和国公民的人生历程,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教育人、改造人的政策威力及实绩。正如片中李所长对杜聿明所言:“历史缺少哪一部分都不完整。”这句话亦可以视作导演在艺术把握上的基本态度:不把战犯的个人品德与政治立场混为一谈,不以先天的胜利者的姿态去随意丑化敌手。关注失败者的命运,同样可以挖掘出深刻的意义,起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鞭策作用。(编辑:曾奕琦)
1988年
导赏:1988年的《顽主》以一部辛辣的社会寓言,划开了转型时期的社会肌理,米家山以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和“顽主”似的玩世不恭,将1980年代的社会价值震荡具象化为一种永不散场的狂欢,将\"“痞子文学”的锋芒转化为影像化的社会洞见。影片中3T公司承接的“替人挨骂”“代客约会”“替人尽孝”这些荒诞的业务,实则是社会剧变之下的时代切片:一场文学颁奖盛会实则是一场为低俗小说作家量身定做的巨大骗局;道貌岸然的德育教授虚伪而宏大的说教在约会对象的世俗欲望前碎成一地鸡毛;将女孩区分为“现代派”与“保守派”,聊天以尼采为开端,弗洛伊德作为过渡,精英话语在插科打诨之间被无形解构,而商品经济也正在重塑着人际关系的本质。《顽主》以特有的冷冽和狡黠对转型社会的光怪陆离进行着放大与观察;“我看起来是在轻飘飘慢吞吞的下坠,可我灵魂中有一种什么东西得到了升华。”存在主义式的台词消解着崇高,文化的反讽在“三T文学奖”颁奖礼上达到高潮:京剧演员、时装模特、农民、工人等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刻意扮相同台走秀,新旧混杂,中西交融;咸菜坛子作为奖杯对“文坛”的暗喻,群众演员刻意背诵名人名言伪装成艺术界名人上台发奖——文化的虚伪与不良风气在荒诞的并置中黯然揭开。时代裂痕在于观父子关于人生意义的对话中尤为尖锐:“为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儿子“我没杀人、没放火,不就庸俗了点吗?”的生存哲学之下显得尤为迷茫。这些转瞬即逝的市井浮世绘,拼凑出80年代城市社会的众生相,在笑声中剖开时代转型期的精神困局。(编辑:刘若能) 
1987年
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