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靖波

有片源
1998年
导赏:《愁眉笑脸》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98年出品的第一部影片,是长影在改革中按照低成本、小制作的思路而创作生产的,标志着长影在改革浪潮中迈出的勇敢一步。该片摒弃繁复,镜头回归一种简单,画面回归一种本色,语言回归一种质朴,以平实的视角讲述一个贴近生活的故事,将摄影机的镜头紧紧锁定在普通民众的生活轨迹上,深刻践行朴素生活美学的真谛。杨立新在片中的表演堪称精湛,他成功地将角色杨大明的复杂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一个被下岗打击得几乎一蹶不振的职工,到放下面子赚辛苦钱,到最终凭借个人努力和钻研在修车服务业中找到新的立足点,杨大明的成长轨迹充满了励志色彩。他的坚韧不拔和对生活的热爱,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影片聚焦于下岗工人,而“下岗”一词,不仅是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个生动注脚,更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人文关怀与责任担当的具象体现。尽管企业裁员作为市场经济常态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但“下岗”一词却独具中国色彩,它不仅仅是对失业现象的客观描述,更蕴含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情感关怀与未来承诺。片中吴厂长在心理和情感上始终没把主角杨大明视为单位以外的人,而杨大明也在心理和情感上始终把自己视同工厂的人。当广东的某公司欲出十万元要买走杨大明的科研专利,被杨大明和吴厂长等人以一种股份制的方案,用于解决杨大明为之奋斗过三十年并托付了一腔血和情的自行车厂的经营困境。体现了无论境遇如何变迁,厂长与厂工的情感纽带超越了简单的上下级关系,更像是一种基于共同经历和信仰的深厚友谊。他们共享的不仅是物质的社会空间,更是心理与情感的归宿,他们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编织了一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人文关怀的温馨图景。(编辑:明慧)
1994年
1989年
1987年
1985年
导赏:初次见到这部电影的片名,观众或许会先入为主地将其视为一部激进的、具有颠覆性的的女性主义力作。实际上,影片收敛了锐利锋芒,而展现出一种中庸平和的韵味。相较于对性别关系做出深度剖析,姜树森导演更倾向于探索人的整体性、复杂处境以及情感的细腻层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片推离了女性主义框架,而披上了一层人道主义的柔情。尽管如此,影片中女性意识的流露依旧清晰可见。通过理性与感性这一对经典对立,影片巧妙地映射出传统观念中的“阳性气质”与“阴性气质”之争。社会往往倾向于认为阳性气质更为优越,而姜树森导演则打破了这一偏见。她强调“这个女厂长不是那种雄性化的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女性特点十足的姑娘。她靠着实打实的改革,待人以诚的态度,来换得别人的理解。即使最初很难,但只要坚持,一定会感动人民群众。”影片中,男主角周鲁生主张以“铁腕”手段管理化纤厂,试图用战争思维压制异见者,结果却引发了内部的反抗和问题的累积。相比之下,黎莎则秉持“我恨铁腕”的立场,她善于识人用人,化敌为友,让曾经的刺头在经理岗位上发挥才能。同时,她以敏感和同理心关注职工的生活细节,如洗澡、接送儿童、治病等问题,从而赢得了职工的广泛信任。这一对比暗示了“铁腕”管理的失效,以及阳性气质在现代社会中的局限性。而黎莎作为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体,她的成功管理预示着两种气质调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影片开头的旁白意味深长:“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女性所展现的真理,远比一切关于女性的抽象理论更为丰富。”这句话不仅点明了影片的核心理念,也暗示了影片的落脚点并非女性主义的学理化批判,而是以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去包容和理解黎莎。影片最后,黎莎身穿红毛衣,如同冬日街道上的一团火焰,眼中闪烁着娇憨与期待,静静地等待着爱情的降临。(编辑:王梓苡)
1984年
剧情:版本一   一幢古老的俄罗斯式建筑坐落在临江市花园街五号。五十年来,这栋历经沧桑的小楼成为城市最高权力的象征。1982年,此楼的第五任主人、市委第一书记韩涛将退居二线,谁将成为此楼的下一任主人?韩涛在新干部刘钊和副市长丁晓之间犹豫不决。韩涛肯定刘钊在改革中的成就,但对于他咄咄逼人的斗争锐气感到反感。丁晓迷恋权位,为爬上市委书记的宝座,造谣诬陷刘钊,致使韩涛在有关人选问题的民意投票中投了弃权票。刘钊感到曾经有着旺盛革命意志的韩涛变得越来越固步自封。 他的苦恼只有深爱他的吕莎能够理解 。然而命运却使吕莎成为韩涛患有精 神病的儿子大宝的妻子,而刘钊则被 妻子罗曼抛弃。刘钊用事实证明了丁晓的卑劣行径,并在抗洪抢险中不顾个人安危。韩涛终于认识到问题。不久,刘钊被调至省城去接受新的任务。如今,花园街五号被改为少年宫。 版本二 这部电影根据李国文同名小说改编。 花园街五号,这幢俄罗斯式的建筑,像一块碑石,记载着许许多多的往事。凡能住进这幢房子的主人,都曾经是主宰临江市命运的人物。 1982年,花园街五号的第五代主人,市委第一书记韩涛即将退居二线。于是,作为权力象征的花园街五号又要换主人了。是选择未任命的干部刘钊接班,还是选择副市长丁晓接班?这一直使韩涛犹豫不决。任文联主席的老伴吴纬和任报社编辑了儿媳吕莎常常劝他要大胆启用人才,可他仍顾虑重重。 韩涛的态度,使吕莎决意要为刘钊的几项改革成果写报道。刘钊陪同韩涛、丁晓等各级领导视察、验收已进入收尾阶段的沿江新村建筑。 沿江新村得一了众干部的称赞。而建筑工人出身的韩涛,却板着面孔一味地吹毛求疵。刘钊对此十分苦恼,他痛心地感到当年那个具有革命锐气的韩涛确实老了,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固步自封了。刘钊的苦衷也只有深深爱着他的吕莎才能理解。 童年的相识,患难中的友情、共同的改革志向使这对一直相爱着的中年人更加心心相印。 然而一道无形的门却把他们无情地隔开:一个是精神病患者的妻子,另一个是被妻子抛弃的丈夫。正当吕莎赶写有关刘钊的通讯报道时,突然接到丈夫大宝打来的电话,那满口疯狂的胡言乱语给吕莎痛苦的心灵又增添了一层烦恼和哀怨。她几次下决心与大宝离婚,可每次都把写好的离婚申请书撕掉。为了不影响刘钊的改革事业,为了不使两位善良的老人伤心,她一次次把痛苦埋藏在心底。 韩涛心里一直在为人选的事矛盾着,他既不能无视刘钊改变拖拉机厂亏损面貌、推进拖沓的沿江新村工程及筹划吸引外资生产出口矿泉水等改革成就,可又反感他那种绝不妥协、咄咄逼人的斗争锐气,有时甚至怀疑刘钊还是不是当年那个大义灭亲、提着老子的头来参加革命的刘钊了。 这些导致他在省委组织部主持的一次有关人选问题的民意投票中投了弃权票。正当刘钊全力以赴为改革事业而奋斗时,丁晓却暗中捣鬼:写诬告信陷害刘钊,煽动啤酒厂的胖子厂长为一篇报告文学找省、市领导告状,后来又直接阻止刘钊去抓临江大厦工程。 许副省长又派夫人罗曼——刘钊的前妻亲自来劝刘钊放弃对接班的竞争。为了搞清事实真相,韩涛私访了临江大厦工地,结果被一系列事先安排好的假相民愚弄,一气之下,他批准了刘钊申请去一建的报告。 刘钊当机立断,彻底查清了大厦几次追加预算的底细,揭露了丁晓动用资金以照顾老红军的名义建超标准干部楼的卑劣行径,并在抗洪抢险中,为保住大厦,他带头跳进了滚滚江水之中。 版本三   花园街五号,这幢俄罗斯式的建筑,像一块碑石,记载着许许多多的往事。凡能住进这幢房子的主人,都曾经是主宰临江市命运的人物。1982年,花园街五号的第五代主人,市委第一书记韩涛即将退居二线。于是,作为权力象征的花园街五号又要换主人了。是选择未任命的干部刘钊接班,还是选择副市长丁晓接班?这一直使韩涛犹豫不决。任文联主席的老伴吴纬和任报社编辑了儿媳吕莎常常劝他要大胆启用人才,可他仍顾虑重重。韩涛的态度,使吕莎决意要为刘钊的几项改革成果写报道。刘钊陪同韩涛、丁晓等各级领导视察、验收已进入收尾阶段的沿江新村建筑。沿江新村得一了众干部的称赞。而建筑工人出身的韩涛,却板着面孔一味地吹毛求疵。刘钊对此十分苦恼,他痛心地感到当年那个具有革命锐气的韩涛确实老了,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固步自封了。刘钊的苦衷也只有深深爱着他的吕莎才能理解。
剧情: 80年代初,某海滨城市。一些人不顾水产资源保护条例的规定,肆意到海产保护区捕捞海参、鲍鱼等海洋珍品,他们自称是\"碰海\"的。其中一个青年人叫海龙,是某街道纸盒厂临时工,另一个青年人叫海兔子,是火车站的二级电工。一天,急于碰海的海兔子扔下工作又去找海龙。纸盒厂的杨组长见海龙不安心工作又要去碰海,便进行劝阻。不料海龙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恼羞成怒,将已糊好的纸盒踢翻,扬长而去。当他们到海产保护区捕捞海参时,被管理人员抓住并要罚款。他们身上都没带钱,十分狼狈。这时,他们的朋友白鸥赶到现场,替他们交了罚款,赎回了被扣的衣服,并严厉批评了他们。为了感谢白鸥,海龙请她和她姐姐白珊到海味餐厅赴宴。她们未能如约光临,海龙感到过意不去,便把二斤干海参送到白鸥家中。白鸥追到海边,把海参送了回去,再次劝告他们不要再碰海了,可海龙却认为碰海是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吃饭,不偷不抢,堂堂正正,所以满不在乎。突然,远处传来水警的摩托声,海龙等人吓得匆忙收拾好碰海用具,躲到礁石后面。白鸥用谎话哄走了警察,又狠狠训斥了海龙等人。白鸥的所作所为和她的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动了海龙,他决心开始新的生活。在白鸥的帮助下,海龙考上了潜水员;可认为\"好汉不挣有数钱\"的海兔子却仍旧去碰海。白珊为使自己创作的\"碰海人\"油画能在美展上获奖,想通过海龙给评委弄点便宜的海参。海龙只好重操旧业,再次碰海,结果又被警察发现。回到家中,他就病倒了,在母亲的劝说下,他决心再也不去碰海了。海兔子也想洗手不干,但由于欠了别人的钱,他要最后再碰一次海。可就在这次碰海时,他疲劳过度再也没有上来。海兔子的死使海龙非常悲痛,海龙向白鸥表示,要在新的\"碰海\"生涯中,做一个真正合格的潜水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