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尤建

有片源
2018年
导赏:电影《难以置信》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青春岁月中那些复杂而真实的情感波澜,以及在困境中挣扎成长的坚韧轨迹。对于何桂东来说,父亲的离世不仅仅是一个亲人的消逝,更是传统父权象征的崩塌,在家庭这个小社会中,父权往往代表着秩序、引导和保护,父亲在世时,何桂东的生活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稳定的框架,而他的突然离去,使得何桂东失去了重要的精神依托和行为准则,他只得不断在自己的想象当中建构和强化父亲这个精神寄托,他是镇长、是西装革履的高学历人才,因此一开始他不愿意接受这个不够“强大”的耿叔作为自己的继父,不愿意让母亲再婚,不愿意收起父亲的遗照,执着于父亲的遗物,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己精神世界的稳定。当家庭中的角色关系开始重新洗牌,何桂东陷入了巨大的不安之中,面对母亲的改变、老耿的介入,他感到无所适从,青春的躁动在家庭变故的催化下愈发强烈。影片中黑色皮箱密码的破解成为了何桂东成长的关键转折点,是何桂东在自己想象当中构建的父权信仰的彻底崩塌,父亲没有瑕疵、不可侵犯的神圣形象彻底陨落,如果说小曼父亲嗜赌成性、毫无家庭责任感的形象塑造作为影片显性的父权跌落,那么原本在小东心中“至高无上”的父亲最后被撕下伪善的面具时,才是影片的最终所指,即象征着金钱、权力的父权形象的全面坍塌。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代表中国传统父亲形象,拥有责任担当和情感道德坚守的耿叔,在影片中作为小东的继父,他有着重建父权和重建秩序的符号功能。耿叔几次在这个家真正有难的时候给予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善良单纯的小东也开始从心底里接纳这个善良、正直、有担当的男人,在其“想象”被彻底撕裂之后,他最终在耿叔这儿找到了真正的精神归宿,完成了价值观的重建和精神自我的回归。(编辑:许雨婵)
2014年
导赏:本片秉承了张承导演标志性的黑色幽默风格,运用迷宫般的叙事技巧,多时空交织,精心构建出一种冷峻悬疑的氛围,充分演绎典型商场人物的非典型抉择。主人公林以泰,人前他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销售总监;但在人后,他却是一个长期跟踪偷拍上司、背叛家庭与情人的“双面人”。故事通过他的视角展开,穿插着大量关于“S”身份、交易过程以及各个人物之间恩怨情仇的回忆与揭示,使得整个故事如同一幅错综复杂的拼图,每一块碎片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误区。并且,导演在叙事中多次利用巧合与误会来推动情节发展,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实际上都是精心设计的伏笔,它们为后续的反转与揭秘打下基础。例如,林以泰在梦游状态下发现自己的袜子上粘着“S”的手机卡,这一细节不仅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也成为了整个案件得以真相大白的关键。《最佳嫌疑人》集齐了来自中国、韩国、日本三国的优秀演员阵容,为电影增添了跨国合作的魅力,由资深电影人柯俊雄担任总监制。苏有朋在《最佳嫌疑人》中的表演堪称精彩绝伦,他为了生动还原长期失眠的疲惫效果,采取了“自虐”式的演出方法,逼迫自己长期不睡,以保持失魂落魄的状态,甚至减重、剃掉眉毛、蓄起胡子,以更贴近角色的形象。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苏有朋将林以泰内心的挣扎、焦虑、恐惧和不安等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让观众对角色产生了共鸣,也增加了影片的悬念感。此外,林以太这个形象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真正的嫌疑人“S”或许并未拥有超乎常人的智谋去完美掩饰自己的罪行,但正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阴暗面,为他披上了一层最难以揭穿的伪装。让人不禁反思:在光明与黑暗的边缘,我们究竟能看清多少真相,又能深入几分去洞悉他人以及自己的内心?(编辑:明慧)
1990年
导赏:国产经典英模人物传记电影《焦裕禄》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围绕焦裕禄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用自然朴素的手法表现了他热爱人民、献身于党的事业的崇高精神。影片着重选取了“火车站看望灾民”、“群众为书记申冤”、“自发送葬”等情节,表现了焦裕禄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非常具有感染力。李雪健在电影《焦裕禄》中的表演堪称经典,他不仅在外形上贴近角色,更在举手投足、言语之间都下足了功夫,将焦裕禄那种为民请命、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影片的音乐很有特色,具有浓郁的河南乡土气息。特别是二胡、板胡、笛子、管子和喷呐的运用,既有送葬场面的凄婉悲枪,又有斗洪水、战沙丘的激昂与高亢,充满战天斗地的阳刚之气。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认为“影片刻画的焦裕禄形象正是中国优秀基层党员干部的真实写照。如今重看,通过编导和李雪健的演绎,这部影片仍带给观众难忘的艺术享受和心灵震撼。”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焦裕禄》之所以感人,除了影片以情动人,除了影片饱含着创作者的全部热情之外,更重要的、更深层次的还是影片传达了一种焦裕禄式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群众路线观。“也就是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在焦裕禄身上,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尤其是要不遗余力地帮助解决老百姓的疾苦……这样一种党群关系、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群众路线观,无论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还是在当下,都可以触动人心,触动人们心中一些情感上的痛点或者说最柔软的神经。”在上世纪90年代初每张电影票价仅3角钱的时代,全国累计观看3亿人次,以130万元投资获得1.3亿元票房,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这骄人的票房业绩显示出人们对焦裕禄的尊重和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扬。影片该片获1991年第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主角奖(李雪健),第十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李雪健),广播电影电视部1989-1990年优秀影片奖。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