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皓天

有片源
2011年
导赏:《惊沙》作为一部战争史诗,真实还原了战争场面,让观众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枪林弹雨。除了在视觉特效上用足原料外,导演还精心设计镜头语言,以最电影化的方式去完成真实感的营造。影片中运用了很多手持摄影的方式,人物奔跑时的跟随镜头不时摇晃以表现奔跑的颠簸,在镜头表现力上可以与《集结号》中的战争场面相媲美。角色的内心冲突,生与死的艰难抉择,英雄人物的侠骨柔情,反派人物的真实复杂多样,都让《惊沙》突破了传统战争片的惯有模式。《惊沙》有很多方面的成就,总体来说,这部影片是一种残酷的,甚至血腥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把惨烈、悲壮的历史还原到银幕上。片中众多人物形象都塑造得非常成功,尤其是秦基伟的形象,他面对生死关头的沉着,他的智慧,他的坚韧,都在银幕上展示了出来;彭定山这个人物也塑造得非常到位,这个人物形象是符合那个时代和特定历史背景的,这是我们军队中非常独特的人物形象,在过去的军事题材中很难见到;还包括老韩和桂芳,都是在特定的情境推动下进行的合理生动的人物塑造,具有突破意义。电影更多的是通过人物情绪的积累来给予观众打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内在的,而不仅仅存在于外在的叙事之中。这种场面给我们的感动、震撼非常大,即使老韩为什么要打死妇女这种小情节处理,前面都有铺垫和情绪的积累,在整个叙事中,紧扣人物的心理,互相呼应。这部影片有很多安战军电影的痕迹,安导一直在关注困境和危机中人的选择。影片体现出一个年轻人在面临生死考验的三天中所做出的让人振奋、激动而崇高的人性选择,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不仅是历史,更重要的是现实。影片在观赏性方面的追求最有特色的在于对好戏的建构,其不是从概念出发组织人物的动作和场面,而是从人的处境、心理的 角度来结构,也正是这一场场好戏把这部影片做得跟大家想象的主旋律电影不一样。
2008年
剧情:随着改革开放,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生力军。那些农民工的子女,怀着对城市极为好奇心,和进城市上学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但是等待他们的却是失望。    11岁的乡下孩子方翔,母亲去世,外婆生病回舅家,于是他只身来到城市。他住进父亲租用的一间在四合院角落的一个小屋子,他遇到同院子的民工子女王小宝,田小丫和陆军同龄的孩子。    四个孩子面临一个问题,他们要上学。    上学,对城市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顺理成章的事,而对于流到城市的民工子女,却是不易的事:无城市户籍、昂贵的学费、有限的插班生名额、考试等都是横在他们面前的问题。    幸运的是通过考试,方翔以优异成绩被顺城小学录取了,而其余三人落选,孩子们的家长凑钱帮助方翔上学。   难道能让其他三位小朋友就这样失学吗?让他们白白地浪费时光吗?在城市里晃荡下去吗?    四个孩子,他们阳光,他们不自卑,他们组织起了自己的学校 “葡萄院小学”。方翔成为了该“学校”唯一的老师。    “葡萄院小学”是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学习、玩耍、在这里成长。家里的案板成了他们的黑板,板凳、条椅成了他的课桌,就连在马路边的居民健身园也成了他们体育课堂。….方翔几乎占用他的课余时间,给孩子们上课。在这里他们也有烦恼,而更多的是快乐。 “葡萄院小学”获得了家长们的认可。连房主赵大爷也自愿的为他们当起了学督。   同样都是中国公民的子女,为什么近在咫尺的顺城小学的学生,能在那么优越环境上学,而三个孩子却在简陋的“学校”,在方翔的有限授课时间争分夺秒学习呢?    政府已然下了很大力量,三令五申解决城市子女上学难的事情,情况很有改善,但问题依然存在。虽然在社会各届努力下,“葡萄院小学”的孩子们上学了,但仍然有不少这样的孩子,在等待我们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