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杰

有片源
2010年
2005年
导赏:《举起手来!》是由中国导演冯小宁执导的一部战争喜剧电影,该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娱乐作品,它在喜剧的外衣下,实际上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的窗口,让我们在笑声中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举起手来!》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这一历史事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创伤。然而,冯小宁并没有选择传统抗战电影的悲壮路线,而是采用了喜剧的形式来呈现这段历史。这种创新的尝试,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是颇具争议的。一方面,它挑战了观众对于抗战题材的固有期待,另一方面,它也试图以一种更加轻松的方式,引导观众去回顾和思考历史。影片采用了回忆和倒叙的方式,通过一个儿童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种叙事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趣味性。同时,这种叙事手法也使得电影在处理严肃历史话题时,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从而在不触碰观众情感底线的前提下,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角色塑造上,《举起手来!》同样展现了其独到之处。电影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既有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中国村民,也有形象夸张的日本士兵。这种角色设定在喜剧电影中并不罕见,但在抗战题材的电影中却显得尤为突出。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抗战电影中的英雄叙事,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展现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与荒诞。电影中的喜剧元素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举起手来!》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喜剧桥段,如村民与日本士兵之间的斗智斗勇,以及各种出人意料的情节反转,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笑料。这些喜剧元素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题材的沉重感,使得观众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历史进行思考。然而,《举起手来!》的这种处理方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观点认为,将抗战历史喜剧化,可能会淡化历史的严肃性和悲剧性,甚至可能误导观众对历史的认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影在喜剧的外表下,并没有放弃对历史的深刻挖掘。它通过喜剧的形式,探讨了战争与和平、人性与道德等深层次的主题,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抗战电影的表现空间。《举起手来!》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电影。它在喜剧的外衣下,对抗战历史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历史的平台。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导我们在笑声中思考历史的重量。(编辑:赵敏)
2002年
导赏:《嘎达梅林》是冯小宁导演拍摄于2002年的作品,作为“生命与环境三部曲”系列之二,本片取材于蒙古传奇英雄嘎达梅林的真实事迹,通过写意的镜头与悠长的音乐再现了草原民族的幸福生活与豪情壮志。影片讲述了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为守护百姓与草原,率领当地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为自己的家园而战的故事,从叙事、人物形象与整体风格上皆显示出一种雄健遒劲、气势磅礴的崇高之美。深爱这片土地的人民联合一体,在嘎达梅林的统领下与封建势力和日本帝国主义刀兵相见。在刑场,牡丹哭喊着“我的男人不可以跪着死”,嘎达梅林身中数枪却依然顽强站立,一个极具坚强意志的崇高形象屹立于银幕之上。为了塑造、贯彻崇高感,用低沉、醇厚的男低音演唱的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在片中反复出现,将嘎达梅林人生的关键节点交织相连,帮助他完成自童年而始、以回忆童年而终的生命轮回。在人与人交手的过程中,自然始终在场,无际的草原、低矮的蓝天、深邃的湖泊,嘎达梅林伴着妻女走向昏黄落日的金色余晖尽头,影片的悲壮美达到顶峰。这片美得动人心魄的土地,是他们一切行动的源头。与过往影片惯用的视角不同,《嘎达梅林》没有以在场人物“我”对自身经历的讲述来展开故事,而是挑战用全知全觉的上帝视角再现一段无需自证的血性往事,将人物与场景并置,使历史自在地发展、言说自身。对嘎达梅林生命的再述,不仅强调了草原生态环境对所有人的重要性,更“对民族团结起作用,对蒙古族的民族尊严起作用,也对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起作用”。(编辑:海边淡鼠)
2001年
紫日
紫日

副导演/助理导演/

导演:冯小宁/
类型:剧情/战争/
导赏:《紫日》是冯小宁导演讨论“战争与和平”议题的集大成之作。影片延续了冯小宁作品一如既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注,农民、女兵、女孩,三个来自不同国家的角色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彼此相拥,他们以自我生命的牺牲守望和平的宁静。物件是打开《紫日》的钥匙,影片为三位主角分别设置了对应的物件,经由这些沉默的物,他们的记忆被汹涌搅动,过去重临当下。在逃亡过程中,杨玉福始终抓着那把他并不懂得如何使用的枪,在看向枪时他回到了日军屠村的现场。枪是毁灭生命的罪恶象征,杨玉福不愿将罪恶向外转交,宁愿独自面对“守护生命是否要杀害其他生命”的终极议题。匕首是娜佳上司的遗留物,是她作为军人的信仰,最终,匕首插在地上的军帽上,暗喻着战争结束后正义的伸张。玩偶八音盒是秋叶子与初恋的定情信物,唤醒着她的军国主义记忆。在与杨玉福、娜佳的相处中,新的、温暖的、跨国界的记忆对八音盒进行了覆盖,使其最终变为他们友谊的象征。“冯小宁受过美术设计专业培养,又同时担任《紫日》的摄影导演,所以他希望风景既能为观众完成概念上的超越,又能营造视觉上的愉悦。”影片以“紫日”为题,呈现了数次灿烂的日落时刻,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深意。第一次日落时,杨玉福不顾娜佳的指令,返回树林为秋叶松绑,夕阳下的身影由两人变为了三人。此后,他们共同走过枫林、溪水和烈火,同甘共苦,互舐战争横亘在三个民族之间的创伤。最后一次紫日,秋叶子牺牲了,战争也终于落幕,人们带着对和平与尊严的渴望,跨越政治的、民族的、语言的界限,向着壮丽的、紫红色的太阳走去。(编辑:海边淡鼠)
1999年
导赏:《黄河绝恋》是冯小宁导演继《红河谷》之后、再次从西方人的视角看向中国的影片。本片继续启用宁静、保罗·克塞等演员,延续了对中国风景、本土风情、优秀民族气节的展现,详细、具体地描摹了西方个体对中国的态度转变。在影像创作的过程中,冯小宁逐渐摸索出了一条融合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路径,即“用国际主义爱情的绳索捆扎起情节剧的叙事模式和民族主义的精神气质”。落难的西方“贵族”与纯洁的爱情元素,这一桥段成了连接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桥梁,在《黄河绝恋》中,中国军人黑子、安洁拯救了美国军人欧文的性命,在一次次生死相依中,美丽的军医安洁与欧文产生了爱情。但这份感情并不是全然自由、不受拘束的恋爱,他们的关系依然被民族大义等道德式的自我要求所凌驾。这份跨国之恋除了表达爱无国界的广袤,更是为彰显宁死不屈、互帮互助、守望相依的民族主义精神而做的铺垫。当时的国际背景使西方在电影中往往作为一种“霸凌”的符号出现,而《黄河绝恋》则是一个例外。影片将日本侵略者作为中美共同的敌人,描绘了美国大兵与中国人民共同抗日的图景,并同时展现了一名西方男性对以中国女性为象征的中国文化认识、认同、深爱的过程。影片的最后,中国军人们的牺牲终于换来了美国军人抵达大后方的成功,同时,中国民族精神也获得了西方他者的承认与认同。影片既想象了西方他者的思维与姿态,也实现了主流文化对本国、本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赞美弘扬。在表现手法上,影片整体以暖色调为主,风格唯美,配以壮阔的音乐,将巍峨的长城、奔腾的黄河与深红的枫叶尽收眼底。这些祖国大好河山作为独立的审美奇观短暂脱离了战争的残酷环境,而专注于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影片也向好莱坞的修辞策略看齐,制造了大量夺人眼球的战争场面,如开头的空战和飞机损毁后的坠落,以此渲染战争的残酷。(编辑:铠兰)
1988年
导赏:1988年由宋崇导演、张之路编剧的我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片《霹雳贝贝》问世,这部拥有新鲜视角的影片讲述手上带电的小男孩贝贝摆脱孤独寻求友爱和理解的故事。这些曲折、荒诞、幽默的情节,展现了一个不同以往具有现代意识的孩子的生活。《霹雳贝贝》的故事围绕一个名为贝贝的小男孩展开,他是一个出生在地球人家庭中的“宇宙人”的儿子。影片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既神秘又亲切的科幻世界。贝贝身上带有电,这个特殊的能力让他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了许多挑战和困境。影片巧妙地将科幻元素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展现了一个既神奇又真实的世界。影片的成功得益于其生动的想象力。《霹雳贝贝》中的科幻元素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儿童的心理和现实生活之中。影片中的想象既包括对“宇宙人”存在和特异功能的幻想,也包括对UFO访问地球的想象,以及地球人类与“宇宙人”交流的想象。这些想象不仅符合科幻艺术的要求,而且与科学规律相结合,衍生出许多具体的细节,使得故事情节既具有科学性,又生动有趣。其次,影片展现了真实的童趣,这是其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霹雳贝贝》真正地“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表现世界。影片中的贝贝,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渴望和恐惧,都是儿童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影片通过贝贝的故事,传达了儿童对于自由、友谊和认同的渴望,这些都是儿童观众能够深刻体会和共鸣的情感。《霹雳贝贝》并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故事的展开,让观众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做一个普通人的重要性。影片通过贝贝的经历,传达了关于成长、友谊和家庭的深刻哲理,这些都是对儿童观众有着积极影响的教育元素。尽管《霹雳贝贝》的制作成本有限,但编导者们依然追求艺术品质,通过最经济的方式,运用恰当的电影技巧,使之成为了一部思想和艺术俱佳的作品。影片中的视觉效果、情节安排、幽默细节以及儿童演员的质朴表演,都显示了这部电影的高超艺术质量。(编辑:赵敏)
1986年
导赏:《鸽子迷的奇遇》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庭伦理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影片通过杜安收养弃婴的故事,探讨了生养、家庭、教育、责任等主题。影片以青年杜安(张丰毅饰)为核心人物,围绕他偷鸽不成反拾到弃婴并收养的经历展开。开篇即以杜安对鸽子的痴迷为引子,通过一场紧张刺激的偷鸽行动,迅速将观众带入故事情境。然而,这场行动并未如杜安所愿,反而意外地让他成为了一个弃婴的守护者。在现实社会背景下,领养孩子并非易事,需要面对诸多社会偏见和制度障碍。然而,杜安却以他的善良和勇气,打破了这些障碍,为弃婴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张丰毅通过具有张力的表演,巧妙地构建了杜安从“鸽子迷”到“父亲”的身份转变过程,展现了锻工杜安的成长弧光。曾经被人称为“鸽子迷”的他没有生活的目标,没有自我的要求,抽烟,喝酒,打扑克,玩鸽子,浑浑噩噩地消耗着青春年华。然而,当他意外地捡到被遗弃的女婴时,张丰毅通过微妙的表情变化和眼神,展现了杜安内心的震撼与最初的犹豫。这种犹豫不是对责任的逃避,而是对未知生活的恐惧和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对小生命的深切同情与深切关注,成为了他超越世俗偏见、克服个人惰性的强大动力。他毅然决然地戒烟、戒酒,舍弃了熬夜的习惯,转而投身于缝补衣物、日夜操劳之中。为了不打扰同宿舍工友的休息,他深夜里怀抱婴儿,在走廊上轻轻踱步,用脚步丈量着父爱的深沉。“男妈妈”的使命甚至让他失去了恋爱的机会,他吓跑了原本可能携手共度人生的伴侣,更不惜变卖了自己珍爱的鸽子,只为给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这种源自工人阶级的博大胸襟与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不仅挽救了一个无辜小生命的未来,更在无形中推动了杜安个人的成长与完善。电影通过杜安的成长生动地告诉观众,人的自尊与幸福,并非仅仅来源于个人的自信与自强,更在于那份能够跨越血缘、无私给予的爱的奉献之中。这场“鸽子迷的奇遇”,既是对人性光辉的一次颂扬,也是对社会责任感与个人价值实现的一次深刻诠释。(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