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路明

有片源
2012年
剧情: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变, 莲花湾村的村民们有了新的审美追求,在中堂墙上悬字挂画成 为一种时尚。村妇联主任杨莲花顺势发起成立了诗联学会,并利用“送中堂”来鼓励村民 崇尚孝道、乐于奉献。在为孝顺媳妇王二香送中堂时,人群中有一个老人,他就是村里巨富钱实惠的父亲。钱实惠在城里忙于生意,将老父送进县城的敬老院,老人却屡次偷跑回村里,郁郁寡欢。钱实惠找到村支部书记杨贵,请他帮忙劝说老爹,杨贵却劝他顺应老人。 村支书杨贵对莲花的二叔和婆婆不养老的问题十分恼火,叫来村中的两位智者“呱呱 嘴”和喜鹊嫂,商量“拿下”二叔和婆婆的“锦囊妙计”。在此期间,细心的莲花则是对 症下药,鼓励婆婆发挥制作花馍的特长,帮助二叔发展传统的煮饼生产。 钱实惠因为父亲把房子捐给村里,又不愿去医院治病而生气。父亲教育他要报答莲花湾的恩情。村里把钱实惠捐献的房子改建成了养老院。 在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中,莲花推荐婆婆参赛的花馍“龙凤呈祥”获得金奖,婆婆为村里争了光,终于得到了村民为她送来的一副巨大的中堂。而在莲花的努力下,二 叔的煮饼产品也打进了大型超市,并重新恢复了李家的传统老字号。婆婆和二叔握手言和。 莲花湾的敬老院隆重揭牌,而莲花湾村的文化遗址,在普天红文化公司的资助下,开始了恢复和建设……
1997年
导赏:影片通过讲述四代灯塔人不畏艰险,跨越半个世纪守护灯塔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对灯塔坚守的执着和对职责的忠诚,所描述的叙述对象灯塔人并不是英雄式的人物,而只是普通的平凡人,为了在黑夜之中点亮灯塔,照亮过往的渔船,灯塔人自觉将自己的人生命运与灯塔绑定在一起,并通过家族的代际传承体现了他们对生命价值的遵循,通过他们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和无私的自我奉献,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弘扬了崇高的民族精神,使之灯塔人这一群体形象成为民族形象的象征。影片是从秋女的视角讲述了跨越半个世纪的家族故事,是齐家四代灯塔人生命历程的见证者,在男性与女性的形象建构上,齐家的男性是主动式地将生命奉献给灯塔,而秋女的奉献可谓是一种被动的奉献。为了坚持所爱,不顾父母的反对偷偷藏在酒缸里跟到海岛上,不幸新婚之夜丈夫身亡,而后将儿子大秧带回岛上抚养,不料长大后的大秧也要坚决守护灯塔,秋女之后只能将孙子齐灯儿带到身边,阻止他上岛。从秋女的种种行为来看,她的命运是依附于齐家男性的命运,是被动地为灯塔做出了巨大牺牲,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女性美德,为了家族的历史与传承,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坚韧和奉献精神汇聚在她的身上。影片在表现齐家四代人用生命为灯塔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表现了家长里短、生儿育女、工作婚恋等日常生活琐事,展示出地方的风俗民情,片中多次出现的舞狮和石像既成为地域特色的代表,同时作为视觉符号带有隐喻和象征作用。影片首尾出现的舞狮场面与小镇灰黄的土城墙形成对比,营造了一种明朗热烈的抒情风格,同时红毛狮的使用代表了特定的民族文化特征,象征着灯塔人对尊严正道的张扬和对苦难人生的承担。秋女家中青灰色的石像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同时也暗示了灯塔女人的苦难命运与坚不可摧的意志,在叙事上彰显了带有文化特性的艺术张力。(编辑:州文)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