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防暴队
崔韧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15年
天将场
导演
/
导演:
崔韧
/
主演:
曾一萱
/
黄海
/
类型:
剧情
/
2010年
额吉
美术
/
导演:
宁才
/
主演:
娜仁花
/
图门巴雅
/
朝克图
/
宝日夫
/
巴图乌力吉
/
伊日贵
/
哈布日
/
乌音
/
宝德扎布
/
乌云毕力格
/
播放正片
导赏:
该片是一部深情诠释母爱无疆与民族和谐共生的艺术佳作。其以蒙古族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三千名孤儿被安置在内蒙古大草原,被当地牧民无私接纳和养育的感人故事。通过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草原母亲的博大胸怀和深厚情感。额吉琪琪格玛收养了雨生和珍珍,不仅给了他们温暖的家,还用母爱抚平了孩子们心灵的创伤。影片中的蒙古族额吉们,用她们的善良、坚韧和宽容,传递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礼赞,让人深刻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此外,影片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通过锡林夫的成长经历,展现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民族融合的和谐之美。影片的对白采用蒙语,旁白则采用汉语,这种跨语言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也体现了导演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导演以沉静和大气的手法,将这一感人至深的故事搬上了银幕。通过这部作品,更多的人了解蒙古族的文化,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与真诚。同时,影片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令人印象深刻的树下一个小男孩张开双臂仰头祈祷,当镜头缓缓流动时,让人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这一幕具有超强的视觉冲击力,它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让人变得单纯,灵魂得到净化。人、树、天地,只有在特定的情境里面,特定的叙事层次里面,产生出了“有意味的形式”,每一个观众都会感到一种无法名状、也无法言说的情绪冲动和感染力。娜仁花饰演的额吉站在草原上和图门巴雅尔饰演的儿子亲吻离别,将他送回远在上海的亲生父母身边。袅袅扬起的炊烟里,身着蒙古族服饰的额吉款款席地而坐,时而秉神凝思,时而低头祈祷,朴实的脸庞宁静安详,神色交替间,却又似写满无尽故事,也将一个草原母亲历尽沧桑的内心展露无遗。影片无论是从影像上面还是从主题层面都表现出一种更真实、自然的诗意和美感,其主要来自于有生命的质感和细节的叠加,这些细节的叠加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与人间温情,人间大爱相联系。(编辑:张昕一)
2008年
时尚先生
导演:
乔梁
/
主演:
方中信
/
孔维
/
王雨
/
吕聿来
/
吕燕
/
付静
/
春晓
/
张静
/
杨晓丹
/
播放正片
剧情:
版本一 三个女人组成的红粉兵团企图征服男性世界,最终更深地了解了男性世界的城市爱情喜剧。 八卦杂志《雄辩》因爆猛料被停刊,主编李嘉吾为摆脱困境而将之改组为绅士杂志《时尚先生》,并以一次“时尚先生新秀赛”大造声势。其前女友、造型师叶菁为报复李的不负责任,接受其邀请担任评委;让一个“假小子”女孩完成女扮男装的夺冠计划,搅乱比赛;同时让仇视李的电脑高手符迦宁应聘李的助理,协助完成复仇计划。比赛过程中,一连串事件让叶菁逐渐理解了李嘉吾,消除了对他的仇恨;符迦宁也在近距离接触中暗恋上了李嘉吾;正当两人在总决赛前准备放弃复仇计划,让“假小子”廖宇退出时,廖宇却因明星之路上的自我膨胀而坚持要夺得冠军大奖…… 版本二 八卦杂志《雄辩》主编李嘉吾(方中信饰)转型时尚杂志。李嘉吾为了提高新杂志《时尚先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决定以新杂志的名义操办一次“时尚先生新秀大赛”,但因为长期主持八卦杂志,李在娱乐圈和时尚圈都树敌无数,就在李嘉吾穷途末路之时,他的昔日恋人,现在已经成为国内顶级明星的叶青(孔维饰)“适时”地出现,并答应帮助他出任“时尚先生新秀大赛”的总评审。曾经与李嘉吾相恋,但不幸被误伤的叶青,一直以来都对李怀有深深的怨恨,这次对旧情人伸出援手实际上隐藏着一个极端的报复计划…… 故事的结局并没有像童话中那样“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一个深爱着李嘉吾的女人和另一个暗恋着叶青的男人,却都对这段感情选择了一种“我干杯,你随意”的结束方式……
2005年
我的母亲赵一曼
美术
/
导演:
孙铁
/
主演:
张晗
/
工藤俊作
/
品川裕贵
/
家森凖平
/
平野贵大
/
张歌
/
三浦研一
/
徐福来
/
靳东
/
仇永力
/
播放正片
导赏:
《我的母亲赵一曼》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优秀献礼片,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更是一部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杰作,影片成功地将历史、情感、教育等多个元素融为一体。从叙事策略上看,《我的母亲赵一曼》选择了内聚焦叙事的独特视角,通过赵一曼与儿子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巧妙地串联起了一个英雄的故事。这种叙事方式,既是对传统英雄叙事的一种创新,也是对观众情感的一种深度触动。它不仅仅是儿子追忆母亲的过程,更是今天与历史、现实与想象的一次深刻对话。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得以从多重角度观察故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多重意味。影片以“母亲”这一身份作为叙事视角,是对英雄人物形象的一种全新塑造。赵一曼不仅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母亲,这一身份的叠加使得她的形象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也更具教育意义。影片试图解答的问题是:是什么让一个母亲能够忍受身心的折磨,是什么让她能够坚守信念,放弃各种诱惑?这不仅仅是对赵一曼个人英雄主义的赞颂,更是对那个时代无数革命者共同精神面貌的写照。在赵一曼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看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更看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母爱。这些元素在影片中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塑造出了一个可歌可泣、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赵一曼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符号,更是一个情感的寄托,一个精神的标杆。(编辑:婧怡)
2003年
暖
美术
/
导演:
霍建起
/
主演:
郭晓东
/
香川照之
/
李佳
/
关晓彤
/
葛志兴
/
黄齐峰
/
孙桂田
/
播放正片
导赏:
霍建起在中国的导演群落中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在他的影片中很少涉及到批判性的反思和对现实世界之残酷的无情揭露,取而代之的是蕴含着温情的回归,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人文主义气质让其自成一派。他曾在访谈中提到:“哪有什么流派?硬要说,就算感觉派吧。我注重感觉,想通过影像表达一种氛围、一种内心的东西。”但追求感觉不是假大空地无病呻吟,故意去塑造一种“文艺范儿”,而是必须要学会平衡影片的故事性和艺术性,让叙事和写意相得益彰,而《暖》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诗意代表作。首先,好影片必须要有精彩的人物做支撑。《暖》没有选择把人物做扁平化处理,而是尊重人物的厚度与多面性,利用本能的行动来塑造剧情中的伤痛,激发出人物的情绪,从而使其向外流淌,直达观众的内心。男主角林井河就是这样一个追随本能的人,他不是一个“完人”,而是理想与背叛的矛盾体,是一个被城市异化后的忏悔者。影片以林井河回乡为开端,他的目光始终游离,肢体语言拘谨,展现内心的不安与愧疚。青春的承诺与现实的逃离反复在他的脑中来回。这一背叛不仅是情感上的,更是对乡土身份的割裂。林井河的痛苦造就了他灰色的气质。他的情绪并不是孤立的,正如霍建起自己说的“我表达的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是一种情绪—背井离乡的游子在回到家乡以后,突然发现‘以为忘了的东西始终是忘不了的,然而自己却是回不去’的普遍情感。”同时,想要讲好一个故事,叙事结构也是重要的推手。霍建起十分善于使用不断闪回的叙事方法去丰富叙事。《那人那山那狗》中的闪回部分就有效地展现了一个家庭的变化,从父母爱情到孩童长大成人,节奏得当,叙事与写意并行。在这部影片的开头延续了文学作品《白狗秋千架》的倒序,并在其中穿插十年前的往事,双线并行,构建起这对男女跨越漫长时空的爱恨纠缠,观众跟随井河在感知现在和往昔中一步步地走进故事。两种生活场景的并置,使观众可以不断地把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在这种比较中,人们更多的是对已逝的真情的怀念和眷恋,对现在残酷现实的惋惜和遗憾。回眸中的过去似乎远胜于现在,一种乡愁油然而生。除了技巧的运用,霍建起的诗意更从隐喻的设置中展现出来。诗意的情感表达意味着不戳破,这种人物间推拉式的关系变化在《暖》中被很好的呈现出来。意象和符号的反复出现,在不同人物的使用中展现多重意义,为现实叙事罩上一层文艺的面纱。秋千承载了两个少年人对未来和远方的所有诗意畅想,也揭示了现实的残忍。几组模拟人物站在秋千上第一视角的镜头,呈现出了优美乡村景观和无尽的天空,同时好像观众在与暖一共荡漾着,一起喊出那句:“我要去北京,我要去看天安门。”秋千同时也折射着残酷的现实,它的存在具有多重的意义。林井河在秋千荡高时看到暗恋之人已经心有所属,一种强烈失落感瞬间袭来。而后秋千的断裂是整个故事较大的转折点,它直接改变了三个主人公的生活轨迹。一次看似偶然的意外折射出现生活中最隐秘真实的一面,人性中的美丑由此暴露出来。影片中,还有红纱巾的飘落、哑巴无声的成全,都成为情感的载体,它们不靠激烈的冲突或直白的对白去推动剧情,让观众在静默中感受命运的残酷与温柔。霍建起用他的镜头向我们展现时代和个人的伤痕,他用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有些伤痛无需呐喊,有些遗憾不必言明,但它们始终萦绕于心,成为生命里挥之不去的底色。(编辑:林佳欣)
2002年
生活秀
美术
/
导演:
霍建起
/
主演:
陶红
/
陶泽如
/
潘粤明
/
杨易
/
罗德远
/
张世宏
/
吴瑞雪
/
李啸尘
/
刘珉
/
播放正片
导赏:
影片根据著名女作家池莉的同名小说《生活秀》改编,由思芜、霍建起这对黄金搭档执导。该片围绕吉庆街夜市开小餐馆的单身女个体户来双扬的悲喜人生,成功塑造了一个处于社会改革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她在小吃街上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引来了无数食客,她也与此同时经历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种种变故,深切体会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曾在多部武侠剧中打打杀杀的陶红在片中摇身变为吉庆街上的个体女老板来双扬。为了演好这个戏份吃重的角色,陶红在《生活秀》里的表演圆熟、到位,像一个真的街摊女老板一样熟练地挥斩鸭脖子、端菜、收桌子、做生意。在爱情面前既能表现出柔情似水的一面,又能在失意时展现决绝、坚韧的一面。在一场因为与嫂子争夺房产、两人大打出手的戏里,陶红把来双扬的泼辣、委屈,以及看到小侄子后心软演绎得淋漓尽致。陶红塑造人物内心时抓住了来双扬的双重欲望,既渴望生活的变化,又乐于世俗,和父亲的新老伴斗心眼,和周围的人们比高低,这样一个丰富、立体的角色使得陶红在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举夺得了最佳女演员的荣誉。霍建起在影片中巧妙地运用大景别、长镜头和运动镜头,将吉庆街的繁华景象和来双扬的生活场景融为一体,“找到新旧城市内在的契合点,即反映出人物和环境的依存关系,又反映出生活的飞速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压力”,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搭配和巧妙的光影布局,将吉庆街的喧嚣与来双扬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霓虹灯和彩灯的点缀,吉庆街成为真正意义上充满魅力和诱惑的梦幻世界,而女老板来双扬则成为了这个世界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编辑:路明慧)
1998年
上海纪事
美术
/
导演:
彭小莲
/
主演:
袁泉
/
王亚楠
/
戴兆安
/
刘琼
/
韦力
/
陈鸿梅
/
夏立奇
/
谷伟
/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战争
/
导赏:
《上海纪事》拍摄于彭小莲导演的“上海三部曲”序列之前,它并没有被纳入“上海组曲”之中,但这部献给上海的电影情书实则是导演探寻故乡上海的开始。留学归国之后的导演对上海感觉到十分陌生,彼时的上海已发生了巨变,社会和文化氛围开始逐渐向西方现代化城市靠拢,故乡的上海正在逐渐消失。而《上海纪事》的创作使电影与现实相连,影片开头由刘琼饰演的老年郭绍白当看到上海外滩繁华的景象时,内心发出感慨“这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上海了,它变化得那么快,可我依然想在这里寻找我生活过的轨迹”,留洋背景的郭绍白是导演的化身,他的内心独白亦是导演的心声,她开始把找回上海曾经的历史与记忆当作自己的使命,在影片中详实地还原建国前夕的上海历史,将自我投射在主角郭绍白身上,使其成为历史的目击者与见证者。影片风格承袭了上海电影的海派文脉与现实传统,并将家族史融入电影书写。影片讲述了经营家族工业的李蕙蓉如何在认清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政局之下帮助解放军接管并整顿经济市场、稳定新政权的故事,勾勒出国民党“打老虎”、发行金圆券的罪恶图景,百姓的民不聊生与国民党投机倒把的现状形成强烈对比,力求使影片达到批判社会制度,揭露社会现实的效果。同时导演彭小莲以主角李蕙蓉为抓手,人物身上交织着革命与爱情两条叙事线,展现人物在事业、信仰与爱情冲突矛盾之下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状态,塑造的是一个具有自主意识和革命信仰的时代女性,这种革命信仰渐渐感染了采取中立态度的郭绍白,最终两人构成引领者与被引领者的关系,使得郭绍白认清了国民党与解放军的本质区别。影片采用现实与回忆的叙事结构,在现实片段中使用的是人物的内心独白,增加了对历史回忆的厚度,而让老上海电影人刘琼扮演老年郭绍白,从现代回望上海过去的历史,独自站在外滩遥望,孤寂的背影让人一时分不清是演员刘琼还是角色郭绍白,人物的演绎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的怅惘和时间流逝淡淡的哀伤。(编辑:张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