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长宁

有片源
2020年
一日父子
一日父子

艺术指导/

导演:乔治/
主演:宋宁峰/吕晓霖/
播放正片
2012年
导赏:电影《搜索》如同互联网时代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与人性的复杂面貌。以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公车让座事件为起点,却像蝴蝶效应般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彻底改变了数位主要角色的命运。叶蓝秋,这位都市白领,因未给老大爷让座而被指责,这一事件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了她的“社会性死亡”。而姚晨饰演的电视台记者陈若兮,虽然始终坚守新闻理想,却也在舆论的漩涡中挣扎,最终面临职业和情感的双重打击。从《黄土地》到《赵氏孤儿》,陈凯歌导演一贯聚焦男性主人公,直到《搜索》,他第一次将焦点对准女性,并且用高圆圆、姚晨、陈红、王珞丹、陈燃组成的女性群像构架起电影的整个轮廓,展示了年龄、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的五个女人在面对逆境时如何“二次成长”,“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被女性在面对困难与压力时突然迸发出的那种勇气所感染。女性都特别敏感,而拍电影需要这种敏感。”影片呈现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问题,体现了导演陈凯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不让座事件不仅改变了叶蓝秋的命运,展现了网络时代人们如何因为一点小事而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和攻击之中,导致个体受到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伤害,也深刻揭示了。导演叩问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在追求新闻价值和商业利益的同时是否只顾借机炒作而忘记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编辑:路明慧)
2011年
导赏:《最爱》是一部由顾长卫执导,章子怡、郭富城主演的电影,是顾长卫“时代三部曲”继《孔雀》《立春》之后的最后一部。它以一个被艾滋病侵蚀的偏远山村为背景,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命运交织,探讨了人性、爱情、尊严以及生命的意义。这部电影不仅是对一个特定社会现象的艺术再现,更是对普遍人性的深刻反思。本片荣获第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被疾病笼罩的村落,这里的人们因为卖血而不幸染上了艾滋病,生命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绝望的环境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被放大,展现出了复杂而真实的人性画卷。顾长卫导演刻意隐去了疾病的具体名称,意在超越对艾滋病的固有看法,探讨更普遍的人生困境与抉择。影片采用了平视化的视角,通过已故的小鑫的叙述,为影片增添了魔幻色彩,同时也淡化了悲剧色彩,引导观众以一种更为理性和冷静的态度去思考影片中的人物和事件。这种视角的运用,使得影片不局限于对特定群体的描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人性问题。《最爱》展现了困境中的众生相。无论是粮房的直率与私心,还是商琴琴的虚荣与真诚,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性格。顾长卫通过精准的事件选择和深刻的精神把握,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在生存的边缘挣扎的普通人。影片的主线聚焦在商琴琴和赵得意的爱情故事上。这段爱情虽然发生在绝境之中,却也展现了人性中最真挚的情感。两人的关系从偷情到公开,再到最终的相濡以沫,这一过程虽然充满了争议,但也体现了对生命尊严的坚守。然而,影片在处理这段爱情时,并未过分渲染其美感,而是保持了一种真实与克制,使得这段爱情更加贴近人心。在手法上,《最爱》尝试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一些超自然现象和动物的灵性,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同时,这种尝试也面临着观众接受度的挑战。顾长卫在影片中对魔幻元素的运用,既有对现实批判的深度,也有对人性美好的向往,这种艺术探索体现了导演对电影语言的大胆尝试和创新。然而,影片在叙事上存在一定的断层和沉默,部分情节的跳跃和抒情的突兀,可能是由于影片在后期剪辑中的删减所致。这种不连贯的叙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体验,但也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解读空间,使得每个观众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最爱》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和社会现象的电影,它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顾长卫导演通过这部电影,不仅呈现了一个特定环境下的人生百态,更是对普遍人性的深度挖掘和思考。(编辑;赵敏)
1993年
导赏:电影《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由滕文骥执导,张洪量、陈红主演,于1993年在中国大陆上映,以细腻多样的音乐编排、自然诗意的影像风格和民族风情的独特展示为观众呈现一个情感丰富、波澜壮阔的影像世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影像风格自然而富有诗意,陈红饰演的江雪身着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服饰,展示了大量不同民族的积极生存状态与淳朴的风土人情,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呈现与多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使本片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充满民族风情的视觉盛宴。自然主义的摄影风格以横移长镜头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一幅民族风情画卷,大全景下巍峨壮丽的雪山与广袤无垠的草原展示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和宁静祥和的自然景色,移动摄影记录下藏族青年雄姿勃发的向上生命力,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婚礼习俗与民族服饰亦一一呈现。《在那遥远的地方》的音乐总监由罗大佑担纲,主题曲与插曲悠扬动人且富于民族风情,展示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情感细腻,旋律不仅动人更成为表情达意的载体,通过巧妙的变奏和重复推进情节发展与情绪升温,加深了观众的情感体验与共鸣。五朵梅送别江雪与黄钟时,终于唱起的花儿悠长婉转又散尽离别的忧愁;黄钟被关在门外为取悦江雪而唱的《青春舞曲》轻快甜蜜,配合两人在阳光下相视而笑的场景令人心生愉悦;卓玛救起黄钟在草原上随口哼唱的藏族民歌清澈嘹亮,拥有净澈心灵的力量;黄钟得知买买提杀了情敌巴依后被处死的悲惨结局后,《半个月亮爬上来》的轻声复杳,唱尽两对情人被迫分离的怅惘与哀伤;黄钟与江雪重逢后轻柔温暖的管弦乐,与绿草如茵、阳光明媚的场景渲染温馨宁静的氛围,而影片结尾《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吟唱将影片引向情感高潮,曲调哀伤而庄重,令人感受到黄钟痛失所爱的无奈与对爱人的深深怀念。各个民族对江雪与黄钟这对命运多舛又感人至深的情侣所给予的无私帮助,各民族之间的善良友爱传递了民族团结和大爱无疆的精神。(编辑:刘若能)
1992年
导赏:黄健中导演曾说:“我的每一部影片都贯穿着文化反思,并且在创作中永远不会丢弃这个东西。”继《良家妇女》和《贞女》之后,《山神》成为黄健中导演对于山村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又一力作。在这部影片中,巍峨挺立的陡峭石柱,犹如山神般矗立于天地之间,成为村民们悲欢离合的见证。葱郁繁茂的山林,树叶在微风的轻抚下沙沙作响,宛如古老中国悠长历史的低语,诉说着一个充满神秘意味的乡村世界。影片描摹了一个充满原始魅力的山村。在这个世界里,自然不只是背景,更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灵性般的存在,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遗孀翠环、帮工石柱以及英子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如同山间缠绕的藤蔓,在岁月的滋养下生长蔓延。翠环对石柱的深情,是一种传统的、默默付出的爱,如同山脚下的溪流,深沉而内敛。石柱对英子的爱,则是青春的、热烈的,像野花般绚烂而夺目。黄健中导演也在这两种情感形式中注入了自己的偏向性,他将最终的幸福赋予了英子,而将承载着传统儒家妇女形象的翠环置于幸福的边缘。不过,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黄健中,对于新旧文化仍然显现出游移和复杂的态度,他最后让翠环成为了拯救和成全两人爱情的“圣母”,对具有传统品格的女性依旧充满敬意。从主题上看,《山神》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也是对人性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探讨。石柱苦练绝技采参的过程,是人类与自然的一场博弈。他对“夫妻参”的追求,既有对物质生活的渴望,也有对自身价值的证明。然而,当八条好汉为了争夺“夫妻参”而短兵相接时,也揭示出了人性的贪婪与自私。而山神的存在,似乎是一种对人类行为的审视,它就像沉默的造物主般守护着这片山林,也见证着人类的善恶。(编辑:王梓苡)
1989年
导赏:《代号美洲豹》在张艺谋的作品谱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标志着他对于商业片类型探索的开始。在1989年这部影片上映的年代,中国电影市场中对于商业片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让这部作品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误读,也对张艺谋的创作之路产生了影响。《代号美洲豹》的故事杂糅了动作电影、政治电影的一些元素,讲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因阻止劫机事件携手合作,共同消灭了恐怖分子的故事。演员葛优作为男主角首次挑战了残忍的恐怖分子一角,在劫持私人飞机飞往中国大陆后提出要联系中国台湾当局释放被捕的匪首刘庭君的条件,谈判过程中,不惜杀害人质。与张艺谋多次合作的巩俐则在片中饰演飞机上的女护士,作为内应参与劫机,在目睹人质被残忍杀害后,陷入了良心的谴责。影片最大的看点来自反劫机的过程和海峡两岸的故事背景,张艺谋在封闭的机舱空间内和谈判过程中成功营造出紧张的氛围,特战队员的牺牲和人质遇害更塑造出恐怖分子残忍的一面,为最终歼灭战打下了情绪基础。在画面风格上则有着张艺谋一贯的粗犷,多次出现的停机坪杂草和在如血般红日中直升机起降的画面极具美感。伴随着突击队员前行的手持摄影跟拍和狙击手夜视仪中的场面则有了一些探索的意味在其中,是同时期中国电影中并不多见的。这部电影被人津津乐道的是照片蒙太奇的使用。受制于拍摄条件限制,对于驻京外国记者对事件的反应、两岸人员密会和中国台湾地区、韩国等地街景的呈现都是用照片快速剪辑在一起的,延展了故事的空间。但是这部电影中人物背景交代不清、故事情节编造痕迹明显的问题也是很突出的,使之未能进入张艺谋早期经典作品的行列。(编辑:方舟)
1988年
导赏:影片《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由张艺谋执导。1988年《红高粱》荣获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还斩获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在张艺谋的影像世界中,《红高粱》以其粗犷的生命力为第五代导演的亮相奠基。故事里有两股对抗性力量:一边是压抑人性的旧规矩,一边是追求自由的本能。比如患麻风病的酒坊老板象征着腐朽的旧制度,九儿的改嫁本质上是对宗法权威的僭越,而余占鳌抢夺掌柜棺木的行为,则完成了对封建权威符号的彻底摧毁。影片中,轿夫们抬轿时汗水滴入黄土的镜头,高粱地里野合时压倒的高粱形成天然祭坛,这些充满原始力量感的场景,都隐喻着整个民族生存的韧性和活力。影片里有很多颠覆传统的设计:粗野的颠轿仪式把婚礼变作闹剧,用尿酿酒打破雅俗界限,嘶吼的祭酒歌让庄严仪式变得狂放。这些看似荒诞的安排,实则构成了对传统历史书写的自觉疏离。这些仪式大多并不存在于现实,而是为了荒诞感虚构出来的“伪民俗”,以此服务于影片的哲学表意。导演无意塑造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模糊和淡化了具体人物背景和空间信息,让故事超越某个特定时代,成为关于人性解放的民族寓言。在美学层面,张艺谋将红色推向极致——红盖头表意禁锢,红高粱外显欲望,红日张扬生命,最终的血海则成为集体祭献的圣坛。这种极致的色彩使用彰显着原始的生命力。就像最后漫天血红的超现实画面,把个人故事升华为整个民族抗争与重生的象征。反复出现的太阳意象,从开篇穿透晨雾的朝阳,到结尾日食时天地同暗的悲壮,就像生命的轮回——毁灭与新生永远交替。《红高粱》的先锋性在于其将民族叙事从传统话语中解放,还原为生命本真的狂欢。在血红的高粱地与灼目的太阳之间,张艺谋完成了对中国电影美学的重构,让中国银幕上如此赤裸地展现出原始生命的壮美与残酷。(编辑:王梓苡)
1987年
导赏:《孩子王》被一些影迷誉为陈凯歌最好的时光,顾长卫最好的摄影,谢园最真实的演出。影片根据阿城同名小说改编,通过“孩子王”的故事和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情节和细节,探讨了历史循环的宿命感、个体在宏大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抗争,以及教育与知识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价值与局限。摄影师顾长卫把固定机位的摄影方法推到了趋于极致的程度,形成了一种统一、有机单镜头美学的影像风格。《孩子王》频繁运用大远景与固定机位的拍摄方式,不仅展现了对传统乡村面貌的一种客观而审慎的观察视角。在老杆初次踏入校舍的那一刻,一个中景镜头将他定格在窗前,表情凝固的脸庞与环绕四周的竹窗共同构成了一个封闭的视觉空间,这种构图直观地传达了老杆初来乍到时的孤独与束缚感。随后,王福在窗前勤奋抄字典的场景,也再次采用了画中框的构图方式,强化了他同样被文化重担所困的境遇。不仅如此,影片的空间语言广泛而深入地构建了整个乡村的文化环境。从老杆简陋的宿舍到孩子们学习的简陋茅草屋,摄影机常常置于教室之外,透过半遮半掩的竹墙,窥视着那些渴望知识却又被环境所限的孩子们。这种拍摄手法不仅展现了物质条件的匮乏,更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心灵深处因文化压抑而产生的促逼与窒息感。片中谢园理着“霸道”的头型,用近乎木偶式的演技,刻画出了一个有性格、有思想、有知识青年老杆,课堂上重复着“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教学,闲时却在山气氤氲和夕阳余晖舞起了长袖……木讷到了极致,却也灵动到了极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这一讲不完的故事,形象地表达了历史话语的循环表达,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某些历史模式和思维方式似乎总在不断地重复上演。陈凯歌借寓言的方式,表达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哲学思考。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孩子王》将继续以其独一无二的魅力与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更多的观众。(编辑:明慧)
1986年
错位
错位

录音/音效/

导演:黄建新/
播放正片
导赏:影片《错位》将具有未来感的人工智能嫁接在中国的80年代,传统与现代的并置顺应了新时期瞬息万变的现代性巨潮。影片极具前瞻性地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其可能引发的伦理道德危机,提出了一种充满焦虑的假想。纵观影片,“错位”来源于陷入主体危机的知识分子赵书信,与获得主体意识、试图挣脱控制的人工智能之间的裂隙。赵书信疲于觥筹交错的社交寒暄和呆板的重复性工作,而他制造出来的仿真人,却在社交和签署文件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感。赵书信看似从人情世故的束缚中挣脱,获得了短暂的自由,而实际上却时时面临着主体性旁落的威胁,陷入了巨大的心理危机。赵书信的困境,实际上是他所处时代矛盾的集中体现,“赵书信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以及我们这个新旧交替历史形态中某些不合理现象的束缚,另一方面也受到开放后所冲进来的西方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束缚,两重束缚、两重压抑都凝结在赵书信身上。”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影像的先锋形式外观。在《错位》的《摄影阐述》中,王新生首先肯定了法国野兽派“强表现力”的美术主张,随后强调“要借鉴立体主义美术的表现方法,象征和立体表现,不在留恋优美和谐的传统美上,重在内心和精神的体验上,把不同时空的东西组合在画面上,正面、侧面、斜切面同时结合在一起。”《美工阐述》中钱运选指出“色彩和造型构成大胆吸取现代表现派绘画的因素。例如超现实主义的完全打乱时空概念,表现现实和梦幻之间都没有明确界限,立体派的以几何形体分割空间,照相现实主义的超写实手法,分离派的组合和构成主义的色块、线条的寓意等等。”因此,纷杂的先锋派美术作为前卫要素被揉进电影美术设计中,彰显出先锋实验性的同时,也显示出后现代主义的拼贴特质,为影片披上了一层荒诞外衣。(编辑:王梓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