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有片源
2019年
导赏:《决胜时刻》是黄建新、宁海强执导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影片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故事圆心,讲述了国共和谈、渡江战役和政治协商会议三件大事,同时穿插了毛泽东主席的日常生活片段。不同于《建国大业》这种编年史式叙事影片,导演黄建新坚持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手法,在《决胜时刻》用更多的角色和附着的情感来描绘一段中国人民的精神史。如同影片的英文片名《MaoZedong1949》所凝练的内容,编剧何冀平在这部作品中从不同视角描写毛泽东主席,通过各个维度,拉近当代观众和伟人的距离。与以往的主旋律题材影片不同的是,影片虚构了毛泽东主席身边的三个小人物警卫员陈有富、播音员孟予、小战士田二乔,以他们的视角从侧面勾勒出了伟人温情有趣的一面。这些角色的命运与毛泽东主席发生直接的关系,也影射出时代的波澜壮阔,展现了毛泽东主席的人格魅力。《决胜时刻》提供了新的创作理念,在演员表演风格上追求生活化,对服装、道具精益求精,打破了过往传统主流电影脸谱化、说教式的模式和创作困境,走出了一条叫好又叫座的市场化之路。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所说:“《决胜时刻》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文献的影像再现,更是对历史中形形色色人物的艺术想象,在这方面,本片的艺术探索弥足珍贵。”在影片结尾部分,经过4K修复后的开国大典历史影像资料第一次以彩色超清画质出现在大银幕上,真实还原了当时现场的所有细节,也成为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编辑:方舟)
2018年
导赏:《邪不压正》以民国乱世为舞台,细腻勾勒出一幅幅纷繁复杂的众生百态图。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与身份背景的各色人物因缘际会,他们各自戴着无形的面具,内心深处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与盘算。影片通过丰富而深刻的角色塑造,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角色群像,其数量之多、性格刻画之饱满,在姜文导演的作品中实属罕见。蓝、朱、关、唐等角色,他们的过往与秘密如同散落在剧情缝隙中的珍珠,需观众细心捕捉台词中的微妙暗示与故事中隐晦的线索,方能拼凑出他们各自的前尘往事。而主角李天然,则成为观众情感共鸣的焦点,我们仿佛与他并肩而行。正如幽默和荒诞是影片喜剧性的表里,复仇和成长似乎才是李天然真正的两重任务。在这两重任务的交织下前行,周围环绕着复杂的情感网络——两个“父亲”的形象(美国医生亨得勒赋予他生命的起点,侠义之士蓝青峰则成为他精神上的导师)以及两位女性(北平交际花唐凤仪的热烈情感,华北第一裁缝关巧红的智慧与坚韧)的陪伴与影响,使得他的复仇之路充满了情感的纠葛与身份的错位。在这错综复杂的情感漩涡中,李天然不断地经历着内心的挣扎与抉择,复仇的火焰虽熊熊燃烧,却也因这些情感的牵绊而时常“延宕”。他在这份延宕中,不仅是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更是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自我身份的迷失和自我认知的深化。他在爱与恨、恩与怨的交织中,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实现了从青涩少年到成熟男子的蜕变。《邪不压正》是姜文导演第六部作品,也是他民国三部曲的终章,另外两部是《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影片在复原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艺术感的上世纪30年代北平,同时在摄影上尝试了天地一体的创新技术,即无人机在空中拍摄后能够自然地过渡到地面拍摄,将老北京城的屋顶、牌坊、鼓楼等元素融入画面,通过速度感和纵深感的结合,增添了影像的层次感和历史感、空间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认为,姜文一直坚守独具成色的自我,始终不为他者所动,并因激情而疯狂,为感性而迷恋;在镜头的深度与摄影机的升降之间,展现出一种脱逃尘世的意愿、无须迟疑的行动以及“飞”在空中的想像力。(编辑:明慧)
2017年
导赏:《明月几时有》是许鞍华导演创作于2017年的影片,呈现了20世纪40年代的香港以“方姑”等人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展开的一系列抗日活动。影片上映时值香港回归20周年,是对香港回归的真诚献礼。与传统的主旋律献礼片不同,《明月几时有》没有围绕单一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典型人物进行叙事,而是三线并行,以碎片化的散文叙事风格铺陈情节。以方兰母女和刘黑仔为代表的东江游击队队员承担着营救文人名士的任务,李锦荣、张咏贤等人负责搜集、传递日方情报,已至暮年的少年游击队员彬仔则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回忆过去。三条线索穿插进行,使历史整体在时空与记忆的交错中被分割成碎片,从而消解了以价值导向为目标的宏大叙事,转向针对日常生活和战时情绪加以书写。许鞍华刻意舍弃了传统的大片叙事策略,在这场对文人的大营救中,有无数可以被渲染突出的大事迹,影片却只是轻盈地展示了几次有惊无险的小行动,以此向观众表明“主体的自我建构和身份认同,只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在创作中,许鞍华一直尝试通过影像思考“人如何面对历史”的问题。相较于歌颂知名人物与重点事迹,她更乐于挖掘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收集历史中的边缘人物的私人记忆。在《明月几时有》中,影片设置了两个时空的并立,以彩色画面展现过去那个燃烧着革命热情、却又动荡不安的战时岁月,以黑白画面展现身处和平年代的当下,梁家辉饰演的彬仔面对镜头“口述历史”,以个体的力量填补宏大历史的盲区。这种“伪纪录”手法的运用,体现出导演对普通人局部记忆的重视,她以此尝试在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之间搭建桥梁,书写“内地与香港之间关于国族百年历史中的离散记忆”。明月已照耀大江,此时便是最好的时代。(编辑:海边淡鼠)
2011年
导赏:《龙门飞甲》是全球首部3D武侠电影,本片群星云集,陈坤一人分饰两角演绎极致反差感,周迅奉上首次动作戏表现。怪才导演徐克再次延承中国传统武侠文学“快意恩仇”的叙事策略,讲述了以李连杰所饰赵怀安为代表的胸怀大义江湖剑客,欲以一己之力拯救破败时局的故事。电影仍以“龙门客栈”作为重要的叙事舞台,但徐克对空间调度、时间线索、场景转换及动作编排的设计较《新龙门客栈》中更上一层楼。在龙门客栈这一阴云密布的江湖中,主人公为铲除奸佞不惜杀身成仁,观众能在刀光剑影里感悟贪欲对人的吞噬,人生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以及侠道精神的感召。本片充满剑气如虹、飘逸逍遥的徐克式意象,利用3D技术使武打动作产生迎面临场感和视觉冲击力,革新了2D武侠电影的运镜方式,是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传统武侠电影的“武舞”式美感,主要依赖特写镜头与短切的剪辑效果来营造令人目不暇接的打斗过程。而结合3D技术后,电影奇观则是靠“出屏”等效果带来的视觉立体纵深感来达成.片中逼真地呈现了铁索横江、孤烟黄沙等奇观,将西北边疆大漠的天地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导演自述:“大漠黄沙、龙卷风起,江湖儿女,轻笛飞剑,快意恩仇,武侠的魅力是一份心境和浪漫。”武侠江湖是独属于本民族的精神乌托邦,在惊艳新颖的视觉形式下,是“替天行道”这一脉相承的“侠”之最本质精神蕴含。(编剧:曾奕琦)
2007年
导赏:电影《投名状》借用清末名案“刺马案”进行创作,陈可辛在基于历史的艺术创作中以兄弟三人的爱恨情仇为载体,从清军角度出发,对与太平天国的残酷战争进行了刻画,迎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成为了2000年后创作的国产古装历史题材电影中的经典。从呈现的效果来看,《投名状》是一部悲剧,三兄弟的感情发展过程构成了故事的主体结构,庞青云、姜午阳、赵二虎从结义金兰到经历无数战争后情同手足,最终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面前反目成仇。陈可辛凸出了清末的乱世景象,对主要角色善与恶的界限进行了模糊化处理,使得观众更多感受到是大时代背景中的各种事件推动角色做出选择,最终都被时代所吞噬。《投名状》最值得一提的是陈可辛对战争场景的还原,影片的战争场景和兄弟三人的身份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从最初当土匪劫抢官银,到在庞青云的鼓动下投靠清军,随着战功的积累,不仅队伍越来越大,装备也越发精良,在和太平军的对战中,双方火器与冷兵器的碰撞和千军冲击的气势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擅长武术的主演李连杰再次展现了自己“于乱军中取敌将人头”的能力,在动作设计上,几场近战打斗戏份干净利落,招式贴近全片风格,避免了太多的花哨套路。随着战功的积累,庞青云的野心越发膨胀,人性中的阴暗一面也逐渐显现。姜午阳、赵二虎成为其向上攀附的工具,兄弟情谊也逐渐在权利面前分崩瓦解。面对苏州的太平军降卒更是无视承诺全部杀掉,正如他的台词所说:“这四千人不接受招降,留着便是隐患,他们拿了枪就是士兵,我不能留,兵不厌诈,这是战争!”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异化一展无遗。影片在第27届香港金像奖上大放异彩,夺得了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在内的多项重量级奖项,也证明了陈可辛驾驭不同题材的能力。(编辑:方舟)
1997年
1992年
导赏:1992年的《新龙门客栈》将传统武侠片的江湖压缩为一座孤岛式的龙门客栈,在大漠与孤烟之间,谱写了一幅众生百态图。在《新龙门客栈》的镜头之下,龙门客栈不仅是一个封闭的叙事空间,在方寸之间承载着扣人心弦的戏剧张力,更成为一种诗意的视觉符号。 导演善用全景和远景,使人物和马群在地平线上出现或消失,配合逆光剪影,营造了荡气回肠的视觉效果;低角度仰拍东厂三大党头和曹少钦所带来的压迫感,微妙地传递了不安和惶恐的视觉感受,暗合了时局之下人人自危、人心惶惶的背景特征;面部特写镜头所带来的人脸畸变效果,暗示了东厂歪曲事实、残酷暴虐的行为手段。东厂以黑色作为服装主色调,对比强烈,同时暗示了身份性质。金镶玉、周淮安、邱莫言三人与曹少钦的缠斗作为影片高潮片段,手持摄影和移动摄影两相结合,飞起的黄沙为决斗片段蒙上了一层神秘缥缈色彩。动作设计上,则有意营造出招之前蓄势待发、剑拔弩张的情境,其深谙动作与情绪的酝酿之道,造成“山雨欲来风满楼”牵动人心的气势;同时,令人目不暇接的快速剪辑和动作定点镜头结合,将打斗过程有意进行省略,强调招式的迅猛,空中的腾跃使用降格镜头延长过程,增添浪漫飘逸的气质,动作与节奏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影片叙事紧凑,一方是以曹少钦为首的东厂意图残害忠臣杨宇轩的遗孤,一方则周淮安、邱莫言将其子女救出并护送至安全位置,双线并行构造出独有的戏剧张力,交叉蒙太奇的使用亦为其增添了紧迫感。当正邪两方正呈水火之势,大战一触即发,戍边千户的闯入使三方的态势更为胶着,驾帖的误用增添了“捉贼不成反变贼”的荒诞意味,刻画出独有的情节张力。同时,影片情感刻画细腻,无论是邱莫言眼见金镶玉与周淮安成婚后失意举坛饮酒,眼角沁下无言的泪水;亦或是杨宇轩的遗孤眺望夜空,道不尽“月是故乡圆”的愁肠思绪,都使本片刚柔并济。当被金镶玉一把火点燃的龙门客栈在大漠中熊熊燃烧,这个承载无数利益交换和爱恨情仇的“漠中孤岛”最终化为一缕青烟,金镶玉和周淮安都选择策马离开,但江湖会一直存在。(编辑:刘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