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娜

有片源
1982年
剧情:  1934年,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北上后,边区县委遭到破坏,县委委员程昆叛变投敌。一天夜里,县委联络员华姑在程昆带领的匪兵追赶下无路可走,舍身跳崖,幸被急于寻找地方党组织的红军营长关复兴率领的小分队所救。在革命群众兰嫂、吴大爹的护理下,华姑的伤很快就痊愈了。为早日找到地下党组织,华姑与老关带着小分队四处奔走,几个接头地点都被破坏,他们到最后的接头地点山神庙联系时,中了敌人埋伏。在战斗中,老关的腿部负伤,华姑不顾深秋的寒冷,撕下内衣为他包扎。他们在艰苦的战争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都把爱情埋在心底。为摆脱困境,华姑下山去搞粮食,并联系了树奎领导的游击队的人,了解到山下的敌情。他们乘镇长家办喜事之机,混进镇去,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原边区特委书记沈继先叛变后,特委组织部长老秦虎口脱险。在小分队胜利而归的晚上,老秦找到了这支红军队伍。老秦领导山上的同志组成新特委,华姑担任了新特委联络员。她迅速恢复了各地的党组织,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由于紧张的战斗,华姑与老关很少见面,新特委领导老秦始终关心他们的生活,并决定为他们举行婚礼。新婚之日,交通员送来上级党派人送来的情报。为尽快接来上级党的代表,华姑没顾上喝喜酒就匆匆下了山。不料,这个情报是敌人设下的圈套,华姑和树奎游击队的6人全都被捕。在敌人软硬兼施的审问面前,华姑坚贞不屈。为搜索新特委,敌人一方面放走华姑,另一方面在杀害游击队同志时搞了假枪毙,让游击队内的叛徒景余混上山。景余陷害华姑,当众诬蔑她是叛徒,使华姑有口难辩。在敌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新特委不得不对华姑进行审查。兰嫂经常关心华姑,使她得到很大的宽慰。新特委派老关带小分队下山进一步弄清景余的情况,并设法铲除叛徒程昆。没料到,在老关带队下山的第二天早上,程昆竟率敌乘虚而入。原来,景余回山后,很快将新特委转移到老岭山的情报送给了敌人。在危急时刻,华姑挺身而出引走了敌人,使山上的同志脱离了险境,叛徒程昆在绝望中打死了华姑。此时,老秦率领山上的同志与山下赶来的小分队包围了敌人。经过激战,全歼了敌人。叛徒程昆、景余受到了应有的惩罚。1937年,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关营长率领这支队伍又奔赴新的战场。
1981年
导赏:《她从雾中来》是龙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亦是使得该制片厂一举成名的影片。影片体现出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代大背景下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时代风貌,讲述了失足女青年陈蓉出狱后意图改过自新,不断冲破自我矛盾与挣扎、世俗偏见与阻碍,在张大娘等人的帮助下,走出迷雾,终于开始新生活的故事。影片情节曲折,人物心理刻画细腻,演员表演贴合角色,聚焦特定社会现实问题,关怀失足青年群体,具有深刻的现实性、人文关怀与社会意义,引人深思。片名富含诗意与象征意味,既是对主人公陈蓉人生轨迹的隐喻,也是对时代氛围的一种艺术概括。雾,作为一种贯穿全片的视觉元素,不仅构建了影片的视觉美学体系,更承载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寄托。陈蓉,一个因误入歧途而失足的女青年,在出狱后面对着社会的偏见、自我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仿佛置身于一片茫茫的雾海之中,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影片通过她在雾中的迷失、探索、对抗,直至最终冲破迷雾的过程,生动描绘了失足青年在寻求新生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艰辛与挑战,揭示即使在社会思想逐渐开放的背景下,传统观念的枷锁、刻板印象的束缚以及根深蒂固的偏见,依然是横亘在个体成长道路上的巨大障碍。何可人导演巧妙运用视觉语言,如陈蓉面部的特写镜头,眼神中既有对过往的悔恨,也有对未来的渴望;扭曲的水中倒影,映射出她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被江水不断冲刷的鞋子,象征着过往的污点与不断被洗刷的灵魂。“雾”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的象征,它还隐喻了特定历史时期笼罩在中华民族上空的迷雾。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国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社会的转型与思想的解放并非一蹴而就,旧有的观念与体制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前进步伐。陈蓉的故事,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真实写照,她的每一次努力与突破,都象征着整个民族在冲破迷雾、迎接全新时代精神过程中的艰难探索与不懈奋斗。(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