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元

有片源
2009年
2004年
导赏:《张思德》以真实的历史细节与氛围创造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张思德形象。演员吴军以以朴素的演技,创造的是一个艺术的灵魂。这个人物的种种平凡与不平凡的事迹和与领袖毛泽东的交往、接触,引导着我们去理解那个红色年代,理解我们的革命前辈所经历的那段艰苦而光荣的岁月。《张思德》和其他一些主旋律电影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塑造了一个英雄人物,但却没有把他写成高大全式的神。就像有缺陷的美才更动人,《张思德》中毛主席、张思德等人物并不都是完美的,但影片通过一个个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他们不一样的一面,因而吸引了大家。正如贾磊磊所说,影片选材非常独特,在电影业走向市场化的情况下拍这样一部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的电影,很了不起。很多情况下电影不是对现有事物的重复,而是把当下社会中缺失的东西做一种重建。《张思德》弥补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缺失的一种精神。影片提供给我们重新在电影中表述历史的一种可能。张思德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真实人物,但他留给我们的东西和毛主席给他写的那篇文章都是有限的。在真实的意义上很难支撑起一部电影。就像克罗奇所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影片表达的是现在人对那段历史的重现。大量情节是虚构的,包括毛主席和张思德的个人情感和接触,全是在叙事体系内自成一体来完成的。虽然历史对应的东西不存在,但不让人觉得虚假,深层原因是我们需要它——领袖和人民群众平实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判断这部电影时不会从真实或客观的角度去寻找历史,它首先从感性或者艺术感觉上打动观众。
导赏:《英雄》是导演张艺谋带领中国电影进入大片时代的标志性作品,本片由影坛顶级阵容制作,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陈道明、章子怡、甄子丹倾情出演,程小东、杜可风、谭盾、和田惠美、霍廷霄等幕后人员都是武打、摄影、配乐、服化、美术等领域中的执牛耳者。《英雄》享誉海内外,斩获金鸡百花奖、香港金像奖等数十项奖项,并得到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柏林电影节等国际提名,是史上票房最高的武侠电影之一。依托“百代都行秦政法”的天下格局观,电影《英雄》实现了对“侠以武犯禁”传统精神的超越,促使人们对于“英雄”一词的内涵进行重思。以绝代高手无名最终悬崖勒马的刺秦行动,表达了对千古一帝秦始皇缔造统一伟业的赞颂,而无名的自我牺牲也是对其无道暴行的警钟长鸣。达成“秦王不能杀”共识的全部基础唯有“天下”二字,横扫六合固然致使一时生灵涂炭,但与永无止息的割据征伐相权衡,为了社稷苍生选择短痛以绝后患才是无名、残剑等有识之士甘愿割舍私人怨仇的原因所在。《英雄》为观众奉上了非比寻常的视听盛宴,运用黑、红、青、白进行泼墨写意的分段式叙述,鲜明浓烈而又富有象征意味。黑白两极作为现实,一青一红则是情绪的极致渲染。敦煌大漠中的两匹孤骑,九寨沟碧绿湖面的点水轻功,胡杨林中的漫天黄叶,森严秦宫中招展的帷幕和摇曳的烛光……导演曾说,一部电影能有一个画面多年后仍留存在观众的脑海中自己便已满足,但《英雄》有太多浪漫唯美、臻于极致的经典银幕场景令人难忘,已经成为无数影迷共同的文化记忆。(编辑:曾奕琦)
1995年
征服者
征服者

演员(饰 饰 徐爷)/

导演:滕文骥/
类型:剧情/古装/
导赏:滕文骥是中国“第四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以电影风格多变、创作激情持久扬名海内外。他的作品既传承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精髓,又贯穿着新颖独特的艺术表达手段,以质朴、厚重、深沉的创作心态反映出他对社会、对历史、对人性的反思。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出现了关于变革与守旧、文明与愚昧的讨论,掀起“历史文化反思运动”的热潮。在上世纪90年代初,滕文骥尝试对杨争光的小说《流放》进行改编,创作出以清朝中叶白莲教大起义为背景的影片《征服者》,展现了起义和教徒们因失败流放的完整过程。在演员人选上,滕文骥考虑到了商业运作因素,最终选择了陈红和巍子作为主演,以白莲教运动最终失败后“留种”作为主题,对相关题材和主旨进行了一定的艺术探索。也可以看做是“第四代”导演在面对商业片的冲击后进行的创作尝试。作为演员,由陈红作为主演的电影并不多,不少观众通过《征服者》认识到了陈红的表演,也见证了她从演员转变为制片人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对白莲教的深入研究,已经认定清代白莲教的活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但是并不包含反封建的革命因素,在观影时还需进行思考和甄别,更不能将影片与真实历史混为一谈。纵观滕文骥导演的创作历程,《征服者》并不是最为著名的一部,但他基于人道主义的社会批判和对中国社会中人的关照始终贯穿在作品中,对其作品的研究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在1995年举行的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征服者》一举夺得最佳美术奖和最佳音乐奖两项荣誉,证明了这部电影在相关领域做出的成绩。(编辑:刘方舟)
1993年
1992年
太阳山
太阳山

演员(饰 李大喜)/

导演:吴子牛/
播放正片
导赏:《太阳山》是一部感人的人性探讨影片,讲述了一段跨越三十年的复杂情感故事,探索了爱情、宽容与生命的真谛。影片的背景设定在福建北部的山区,以一位患疯病的母亲自杀后,教师阿宁收养其残疾儿子阿明为开篇,逐步展开了一个关于错过与相逢、牺牲与拯救的动人故事。阿宁、阿祥和李大喜三人的关系牵动着剧情的发展。阿祥深爱着阿宁,但由于阿宁的丈夫李大喜还在台湾,两人的爱情始终没有结果。而阿宁虽与阿祥有感情,但始终未能突破对已故丈夫的忠诚。影片并未简单呈现浪漫化的爱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人在情感上的无奈。这些复杂的人性刻画使得影片情感张力十足,观众在感受人物冲突的同时,也能对他们的选择产生共鸣。《太阳山》的另一个重要层面是自然与人性的联系。影片选取福建北部山区的自然背景,山涧、森林等元素不仅构成了影片的视觉呈现,还隐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自然的宏伟与人物的情感紧密交织,在许多场景中,山川的寂静与人物的内心震荡相呼应,创造了深刻的视觉对比,也让观众更为沉浸。最终,李大喜的回归象征着生命中的再次平静与和解。《太阳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深刻的社会背景,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关于爱情、宽容与人生的哲理故事。影片以其感人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思考,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反思。无论是对爱情的坚持,还是对生命的宽容,电影都以一种温柔却有力的方式,向我们传递了情感的力量与人性的伟大。(编辑:颜诗雨)
悲烈排帮
悲烈排帮

演员/

导演:黄军/
类型:剧情/
1991年
边走边唱
边走边唱

演员(饰 神神)/

导演:陈凯歌/
类型:剧情/文艺/
导赏:《边走边唱》源于史铁生的经典小说,由陈凯歌于1991年倾力打造,这是他在当时利用有限的外资拍摄的第四部作品。这部影片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批判和文化反思,延续了陈凯歌在第五代电影早期展现的艺术理念。在这部电影中,陈凯歌强化了师徒之间的精神理性与感性生命的对抗,重构了启蒙者与民众群体之间的“看”与“被看”的关系,并追求神话象征与梦幻气质来构筑民族寓言。影片中的师徒冲突是精神理性与感性生命较量的缩影。老瞎子与小瞎子,两代盲人艺术家,他们的冲突不仅是个体层面的,更是文化价值意向的碰撞。老瞎子对感性生命的压抑和对理性主义的追求,通过他的梦境、对老板娘的渴望以及对小瞎子的控制欲得以体现。他的内心分裂,一方面是对光明和希望的执着,另一方面是对身体和本能欲望的压抑。这种冲突在电影中通过视觉画面外化,形成了具有内在性质的代际冲突。影片中的“看”与“被看”的关系,是老瞎子启蒙行为的核心。老瞎子通过配药这一行为,试图为民众带来光明,但无字药方的发现,使得他的启蒙行为变成了历史的受害者。这一转变,不仅破除了文化英雄的“中心化主体”地位,也使得启蒙者的自我形象发生了裂变。陈凯歌通过这一转变,展示了启蒙者在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失语困境,同时也提出了文化价值重构的精神难题。《边走边唱》唱出了一首基调沉重、情感浓烈的人性哀歌,“只要扫一眼,就让人能感到这是一部意义深远、教训丰富、气度雄浑而手法庄重的影片”。影片远没有史铁生笔下大彻大悟之后的平静,更找不到那种尘埃落定后的安然与沉寂,小说中所透露的清虚与温爱全部被陈凯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打破。陈凯歌没有以故事情节作为结构影片的主线,他把创作重心偏向于影像之外的哲理表达,在电影《黄土地》之后的创作惯性使他依然钟情于黄土高原的景象和奇美的空间表现,并突出了影调、造型、音响的运用,力求一种博大的气势与奇诡的视觉冲击力,这种追求在影片中随处可见。陈凯歌堪称中国电影界的“银幕诗人”,显然,他试图在《边走边唱》中为人的精神枯井注入一汪清水,可以说这部影片是陈凯歌保持个人诗情风格及其创作理想所做的一次悲壮的努力。(编辑:赵敏)
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