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良

有片源
1988年
导赏:《黄河大侠》由张鑫炎、张子恩执导,于承惠、靳德茂、淳于珊珊等主演,1988年6月9日上映。影片以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为背景,讲述了黄河大侠马义在段、柳、李诸王的权力斗争中,坚守正义、为民除害的故事。该片不仅在武打动作上达到了当时的顶尖水平,更通过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武侠片的深刻内涵。《黄河大侠》的武打动作堪称经典,无论是逼真、写实的打斗场面,还是流畅、洒脱的剑术表演,都达到了同一时期崭新的高度。影片中的动作设计不仅注重技巧和细节,还通过犀利而快速的剪辑,营造出气势磅礴、场面宏大的视觉效果。例如,影片最后马义与段王爷的决战,更是将武打场面的艺术表现推向了高潮。马义在失明的情况下,凭借着自己的听觉和剑术,与段王爷展开了殊死搏斗。这场决斗不仅展现了马义的英勇无畏和段王爷的阴险狡诈,还通过镜头语言的运用,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武侠韵味的世界。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命运轨迹。主角黄河大侠马义是一个典型的侠客形象,他武艺高强、性格沉稳、义薄云天。然而,他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有着自己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这种多元化的角色塑造,使得马义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在《黄河大侠》中,导演不仅注重武打场面的表现,还深入挖掘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马义在影片中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惨剧,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愤怒。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下去,而是选择了坚守正义、为民除害。这种情感的变化和内心的挣扎,通过于承惠的精湛演技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在影片中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情感的力量,让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与坚定。除了马义之外,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例如,车天在影片中虽然是一个插科打诨的角色,但他对马义的友情却是真挚而深厚的。在马义失明后,他奋不顾身地救马义;在马义被段王爷追杀时,他又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掩护马义。这种友情的表达,为影片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黄河大侠》不仅是一部动作佳作,更是一部充满深度与温度的武侠经典。它以精彩的武打动作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充满热血与正义的武侠世界,激励着人们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勇往直前。(编辑:李彤)
1982年
导赏:1982年,由张鑫炎执导,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造就了“万人空巷看少林”的盛况。这部影片将武术、复仇、爱情等商业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风靡国内外,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之一。该片以当时每张1毛钱的票价,创造出1.6亿元的票房奇迹。影片中的所有演员都是从全国各地最优秀的专业武者中选拔而出。李连杰在当时是全国五届武术全能冠军,计春华、胡坚强等人也在不同方面在全国独占鳌头,于海、于承惠等更是武坛泰斗。就是这样一批从未涉足影坛的表演新人初登银幕便创造了惊人的效果,这种效果是前无古人并且迄今为止是后无来者的效果。《少林寺》的放映使中国人对其几乎妇孺皆知,而且让少林寺远播海外,众多的国际友人与海外朋友慕名而来,让“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说法深入人心。少林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在2010年8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它也是中国功夫的发源地之一,形成了以武术为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电影中的少林寺内开阔雄伟、庄严肃穆,重重庙宇中的佛像庄严华美,僧众在寺内或诵经或习武,表现出与世俗截然不同的具有时空纵深感的奇观化的宗教空间。少林寺外山川秀美,寺内武僧每日双臂悬空手持木桶,在晨光中从寺中鱼贯而出,在山林掩映的小径中拾阶而下,到居于山下的清澈小溪中打水,小溪旁的青草地上有牧羊女唱着优美的歌儿放牧。《少林寺》电影地志空间的拼贴创作,为少林寺现实空间生产提供了绝佳的地域景观样本。20世纪80年代初,虽然拍电影还缺少特效,但是《少林寺》却以让人耳目一新的新武术、新风格成就了中国功夫片最辉煌的时刻之一,完成了真功夫、硬碰硬的实拍动作镜头,是中华武学精髓的极致展示与阳刚精神的体现。电影《少林寺》所打造的新派武侠美学,注重的不是奇诡的影像奇观,而是尽显大家风范的武学传承。影片质感返璞归真,大量运用长镜头拍摄,在平地中辗转腾挪,真刀实枪地进行搏击,武打动作的设计独具匠心,展现出实打实的真功夫,兼顾了武侠片的“动感”特质。少林电影是武侠功夫类型电影中的典型代表,少林电影所蕴含的武学思想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在电影中的集中体现,为中华民族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深邃而持久的思想力量。电影《少林寺》公映已有四十年,作为开创电影传播神话的作品,它的横空出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