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竞

Jing Wu

有片源
2013年
2007年
剧情:  花乡之地,又有一对新人要结婚了,他们是小镇的邮递员崔达海和花房姑娘雨兰。崔达海给远在北京闯荡的哥哥崔勇健打了电话,通知了自己的婚期。   崔勇健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北漂”,他已经在北京奋斗了几年,他梦想着有一天能有公司为自己出一张专辑,这些年,他离梦想越来越近。可他的感情生活却越来越糟糕,真挚的爱情对他来说显得十分无力。   崔达海的婚礼如期举行了,可崔勇健没有及时赶回。婚礼刚结束,崔勇健到了家,遭到了丁母的责怪。   回京后,崔勇健终于找到了一家公司为自己出唱片。适逢母亲就是生日,他欲回家为母亲过生日,崔达海打电话告诉他妻子雨兰怀孕了。他满心欢喜地买了一大堆东西挤上了回家的火车。   快要到家时,崔勇健接到了雨兰的电话,得知弟弟崔达海出车祸丧命,他下车就哭着往家跑……   正在花房培育花的雨兰突然昏倒在花房,一家人将她送到医院,雨兰醒后想打掉这个孩子,丁家母子二人跪在了她面前……   北京的唱片公司多次催促崔勇健回京为唱片做宣传,崔勇健一推再推,最后只得向母亲告假回京,遭到母亲的不满。   崔勇健终于还是回京晚了,因为他没有及时回来配合公司的宣传计划,唱片销量极低,公司为此亏损严重,已经单方面终止了和崔勇健的合约,并且还要追究崔勇健的赔偿责任……   第二次上诉又一次失败了,崔勇健不停地打电话安慰雨兰,可他自己也十分痛苦。不久,怀着对弟弟的思念,他创作了新歌《弟弟飞了》,这首歌的风格和他以前创作弹唱的歌完全不同。一次酒吧演出机会中,崔勇健流着泪唱完这首歌,全场一片寂静,随即是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唱片公司又开始粘上了他。   崔勇健从唱片公司拿到一笔钱就飞速回家,并在花房中创作了歌曲《雨兰,你这样的女子》,二人忽然发现二人之间有了微妙的变化。这时,大街上已经开始传唱他的那首《弟弟,飞了》……   正在此时,肇事者浮出水面,雨兰在花店得知消息后当场晕厥……
1994年
导赏:《冼星海》是导演王亨里拍摄于1994年的人物传记片。影片以冼星海本人的日记以及张光年、马可等人的著述为依据,详细刻画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辗转法国与中国多地的人生经历,用大量的细节描摹还原他创作《黄河大合唱》等不朽名篇背后的点滴故事。影片在摄影上别具匠心。王亨里是摄影出身,对画面的内容、色彩、角度具有良好审美,这使得本片得以通过摄影建立起维度丰富的现实与心理世界,用空镜头、特写镜头增加氛围上的诗意。在法国的生活是富足且小资的,此时影片色调明媚、温暖,伴随冼星海出入各个富丽堂皇的场合。可温柔乡阻止不了他回国的决心,返回中国后,人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冰冷、昏暗的环境中,各种人、物作为前景将他的身体和表情遮挡、困锁。他因国家的苦难而痛苦煎熬,因创作上的卡顿而焦虑失落。直到他站在西北的土地上望向黄河,滚滚江水奔腾而过,希望充盈了他的心灵,他的身体在光芒中完完整整地显现在银幕上,他获得了真正的创作自由。作为一部以音乐家为主体的传记电影,本片并未简单剪接冼星海的作品,而是克制地加以选取,使作品为人物形象的呈现服务。影片前半段仅挑选了2-3首冼星海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并将其放置于故事的发展中自然呈现。它们经由高音歌唱家或人民合唱团唱出,既体现了冼星海极高的音乐素养,又展现了音乐创作对鼓舞士气、团结民心的重要作用。在情节高潮处,影片也仅配以无人声的旋律,不过分宣泄情绪。直到最后,一曲《黄河大合唱》激烈奏响,一切拥塞的悲伤、愤怒、喜悦、期望都倾泻而出。本片的音乐运用使电影空间与现实空间发生交汇,仿佛在岸边等待巨浪,长久的沉寂只为最后海浪滔天的瞬间。(编辑:海边淡鼠)
1984年
剧情: 宏伟的长江水利枢钮工程正值关键的一战--大江截流,各方面的领导同志都前来参战。某部副部长仲驷在人群中找到了他的老战友陆原、咸平、蒲剑秋。战友重逢,思绪万千,往事如长江水滚滚而来。抗日的烽火中,他们在长江边的小木屋相遇,忧国忧民的爱国工程师仲驷和学生咸平,在地下党员蒲剑秋、陆原的启发下,认识了朴素的革命真理,相约一起奔赴延安,并许诺屋主人易老大将来一定能过上好日子。解放后,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领导着新中国的建设。已经是政务院重工业处处长的仲驷,收养了一个在城里流浪的姑娘易红桔,决心要把她培养成新中国的工程师。大跃进时期,仲驷担任设计万吨水压机的领导工作。经过四年的努力试验终于成功,这时仲驷发现参加试验的工程师易红桔竟是当年结识的易老大的女儿,并得知易老大和乡亲们如今竟以泡桐叶充饥,他想起当年的诺言,十分痛心。"文革"中,仲驷被打成走资派,下放到长江边的一个干校劳动。一次受伤后,他被易老大所救。此时,陆原正指挥着长江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建设,但他好大喜功,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仲驷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从干校"解放"出来,奉命前来视察这项工程。他发现了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隐患,两位战友彻夜长谈,使陆原从极左思潮的影响中猛醒过来。粉碎"四人帮"后,仲驷、陆原共同领导着这项工程的建设。工程即将完成,几位战友又相约来到木屋前看望易老大,向木屋告别。长江截流成功,江水上涨,木屋被淹没了,雄伟的大坝屹立在长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