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

Wei Li

有片源
2024年
青海面匠
青海面匠

制片人/

导演:李侠/李伯森/
类型:纪录/
2023年
导赏:这是中国独立创作生产的第一部反映雪豹及其周边生态的纪录电影,也是全球第一部完全以雪豹为主题的电影,填补了我国乃至全球雪豹题材纪录电影的空白。影片彰显了我国青藏高原日益优化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生动地传递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的绿色发展理念。电影细腻记录了青海昂赛雪山之巅的一只威严而神秘的母雪豹,及她“朋友圈”内的藏狐、藏棕熊、斑头雁、纵纹腹小鸮等多样生态伙伴。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家奚志农先生和三位勇敢的当地牧民,怀揣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敬畏,跨越了六载春秋,以无尽的耐心与坚韧,追踪拍摄着这位雪山之巅的王者的生活轨迹,以匠心的镜头捕捉自然之美,用非凡的视角讲述雪域之巅上那些不为人知的温情故事。朱亚文通过其深沉而充满磁性的声音和精湛的旁白配音技巧,为观众铺设了清晰的叙事线索,引导观众穿梭于由互文手法编织的复杂叙事网络。他平行交叉地讲述了藏狐、藏棕熊与斑头雁等家庭的成长与挑战,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系统中万物相连、共生共荣的奥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隐秘而生机勃勃的高原世界。《雪豹和她的朋友们》是奚志农倡导的“牧民摄影师成长计划”的一次创新实践。牧民变身摄影师,记录高原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交响。非专业之手,却捕捉了最真挚的共生瞬间,开创了自然纪录片新纪元;以镜头为笔,书写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传递保护自然的强音。这种“在地化”的影像表达,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壮丽画卷,更激发了牧民群体加入野生动物保护的壮阔行列,让纪录电影从纯粹的“旁观”方式,切换到了“介入”方式。影片结尾牧民的小小女儿拿着沉甸甸的长焦镜头入画学习如何拍摄动物,象征着保护区转变为一个拍摄和教育的奇妙场域,暗示了守护者与大自然万物之间一种深层次的互启关系。在这些层面上,人类真正地成为雪豹及其所代表的大自然的真挚朋友。(编辑:明慧)
2021年
导赏:曹金玲导演的《武汉日夜》是一部以2020年武汉抗疫为背景的纪录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疫情下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情。影片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使用画外音,而是通过30位一线摄影师拍摄的1000多个小时素材,真实记录了医护人员、患者、志愿者等平凡人在生死之间的故事。影片的核心在于对“生与死”的深刻探讨。一方面,它不回避死亡,记录了护士长苏洁撕心裂肺地追随殡仪车只求看爸爸最后一眼,以及医护人员将逝者遗物交给家属的震撼瞬间,展现了疫情带来的伤痛。另一方面,影片用大量篇幅聚焦“生”的希望:新生儿的诞生、许多病患相继康复出院、志愿者领取结婚证等情节,传递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影片的震撼之处还在于它让观众成为“在场者”。没有宏大的背景音乐,没有刻意的戏剧冲突,只有呼吸机的嗡鸣与心跳监护仪的蜂鸣交织成生命的背景乐。当镜头对准一位护士长为患者擦拭嘴角的颤抖双手,当长江大桥的汽笛声再度响起,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英雄主义,藏在那些被泪水浸润的平凡日子里。此外,影片的拍摄方式也极具突破性。30位来自上海、武汉等全国各地的手持各式设备的摄像师冒着随时被感染的危险,甚至深入到重症隔离区进行跟拍,总共拍摄了1000多小时的素材,最终汇成90分钟的纪录电影。制片人李炜在采访中说道:“30个摄影摄像并不一定都是专业的摄影师,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拿命来记录这些事。”如:父亲去世时守在病房外的护士苏洁崩溃哭泣时那带有呼吸感的镜头是摄像师也在哭泣;重病时想吃柚子的孟宪明老人好转后好不容易扒开的柚子,第一块先献给摄像师吃……许多这样的时刻,摄像师们陪伴着身边的无论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与志愿者抑或离开亲人的病患,同他们一起战斗、同感悲喜。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关于疫情的记录,更是一封写给全国人民的“家书”。它用真实的影像和温暖的情感,传递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主题,让观众在光影中感受到爱与希望的力量。(编辑: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