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田旺志郎

Ohshiro Maeda

2015年
导赏: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改编自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画,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成长与治愈的故事。影片通过四个性格迥异的姐妹在镰仓的生活,展现了日本传统家庭的温情与现代生活的交织。是枝裕和的叙事风格在《海街日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擅长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与成长。例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梅子树和梅子酒,不仅是家族传统的象征,更是姐妹们情感纽带的体现。每年夏天,姐妹们都会一起采摘梅子、制作梅子酒,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家族传统的延续,也象征着她们之间情感的加深。是枝裕和偏爱长镜头的运用,这种拍摄手法使得影片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真实自然的日式美。例如,在影片开场,导演通过一个长达22秒的运动长镜头,展现了镰仓的海边小镇风景,带领观众进入故事的背景。而在室内场景中,固定长镜头的使用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温馨的氛围。这种镜头语言的运用不仅还原了现实生活的原貌,还极大地调动了观众对人物的情感共鸣。此外,影片中的建筑元素也起到了重要的叙事作用。传统和式建筑的榻榻米、推拉格子门和窗户等,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人物情感的投射。榻榻米的使用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增强了家庭的温暖感。而推拉格子门的开合状态则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和人物心境的转变。例如,小妹铃初到三姐妹家时,镜头透过门框拍摄到狭小的窗户,象征着她内心的压抑与不安;而随着她逐渐融入家庭,窗户从关闭到敞开,也预示着她心情的转变和对姐姐们的信任。四季的变换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人物成长的象征。从春天的樱花隧道到夏天的梅子酒,从秋天的烟火大会到冬天的葬礼,四季的轮回见证了姐妹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矛盾到和解的过程。《海街日记》的治愈力量不仅来自于影片中细腻的情感描写,更来自于导演对生死的淡然态度。影片以父亲的葬礼开始,以二宫女士的葬礼结束,中间穿插了外婆逝世七周年的法事。然而,导演并没有渲染死亡带来的悲痛,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珍贵。这种对生死的淡然处理,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生死观。《海街日记》以细腻的情感、真实的画面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日本传统家庭的温情与现代生活的交织。影片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夸张的情感,却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人性的光辉。正如影片中那杯梅子酒,它不仅承载着家族的记忆,更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出独特的香气。《海街日记》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在无声处触动你的心灵,让你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温暖。(编辑:赵敏)
2012年
剧情:  2003年5月9日,位于日本鹿儿岛的内之浦宇宙空间观测所(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前身),一枚名为“隼鸟号”的小行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它将前往漂浮于火星轨道附近的小行星“系川”(编号:25143)采集岩石样本并带回地球,这项任务如果成功完成,将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大壮举。为了圆满完成该计划,项目负责人江本智彦(大杉涟 饰)、青年工程师助手大桥健人(藤原龙也 饰)以及新人理学博士野村奈绪子(杏 饰)等航天工作者齐心协力,一同朝着目标迈进。   同年12月,当“隼鸟号”的旅行正有条不紊进行着的时候,1998年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希望号(Nozomi)”却因方案反复变更和故障频发而最终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中,长达5年半的计划搁浅,该项目的负责人——大桥健人的父亲伊佐夫(三浦友和 饰)也被指责浪费纳税人的钱,遭到来自各界的非难。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那样的失败和困难,“隼鸟号”肩负了来自人类更多的希望和嘱托。即如健人的同事岩松大吾(田中直树 饰)一家人,他的妻子多美(森口瑶子 饰)患病在床,热爱天文的儿子风也(前田旺志郎 饰)向“隼鸟号”许下企盼母亲快快康复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将毕生的事业压在“希望号”的伊佐夫引咎辞职,内心充满自责,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这一切又让健人分外忧虑。   2005年11月的一天,经过漫长的旅途,“隼鸟号”终于来到小行星“系川”的附近,而它也迎来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接连两次险象环生的迫降、燃料泄露、与指挥中心长时间中断通讯……层出不穷的意外险情以及奇迹般的峰回路转,将世人的目光紧紧锁定在这枚远在宇宙深处的探测器身上。在此期间,与“隼鸟号”相关的人们的生活也发生转变。伊佐夫决定复出,接受了来自奈绪子的演讲委托,多美的手术也取得了成功。而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隼鸟号”,也在2010年6月13日迎来了返回地球的重大时刻……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