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寒

有片源
2009年
2007年
剧情: 明朝年间,京城“天下镖局”少镖头王振威接到镇远大将军陈镇南的镖书,任务是把将军之女盈盈护送到边关,并将北齐王府的一箱聘礼一并送达。原来,远在边关的北齐王已与陈镇南定下婚约,北齐王的世子将在边关迎娶盈盈,但是陈镇南知道女儿的脾气,若她知道此事,一定不会前往,于是只好以驻守边关许久的父亲想念她为由,希望她前去探望。    次日,镖队启程上路。飞燕自幼便和盈盈相识,两人的感情更胜似姐妹,所以决定一同前往。同行的还有将军府的副将李峰。既有官兵护送,又有副将李峰压阵,这趟镖走起来让王振威倍感轻松,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出发不久,一行人就遭到了土匪的偷袭,可他们的目标却不是劫财,而是直指将军府的大小姐盈盈。     原来这是一股叛军的余孽,在边关,他们的队伍被镇远大将军陈镇南的部队层层围堵,眼看即将全军覆灭,此次他们是想绑架盈盈作为要挟,逼迫陈镇南退兵。好在有王振威和李峰的双重保护,总算一次次化险为夷。     一个偶然的机会,盈盈发现随行的箱子里放的竟然是凤冠霞帔,始终被蒙在鼓里的她顿时恍然大悟,娶亲之事被戳穿,让王振威和飞燕更觉意外的是,盈盈突然声泪俱下地质问李峰为什么对她这么无情。原来,盈盈和李峰早已是一对有情人,盈盈要李峰带她远走高飞,但是深受将军恩德的李峰不忍背叛将军,再加上边关战事紧张,自己不能只想儿女私情,置大义于不顾,所以一直没有答应。    性格倔强的盈盈并没有就此放弃,她千方百计地逼李峰带他私奔,这下可害苦了王振威,明知自己的“镖”随时都有可能要逃跑,却也无计可施。终于在飞燕的帮助之下,盈盈向李峰证明了她的一片痴心,李峰被真情打动,飞燕也被感染,于是主动掩护二人离开镖队。王振威丢了人镖,斥责飞燕胡闹,但是飞燕却觉得自己成全了一段好姻缘。而这时,盈盈和李峰二人已经被边关叛军抓获。情况危急万分,王振威和飞燕立刻共赴叛军的老巢搭救他们。     此时的叛军以为胜利在望,正在大办酒席庆祝,王振伟和飞燕混入其中。但终究是寡不敌众,紧急关头,陈镇南将军赶到,一举歼灭了叛军的余党。看到女儿和李峰之间的一片真情,决定冒着得罪北齐王的危险,成全两人,唯一的条件是令李峰解决阳平关后,再回来迎娶盈盈。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王振威和飞燕的心里也荡起了阵阵涟漪。
2003年
导赏:《为奴隶的母亲》以柔石的同名小说为蓝本,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同时,精心地雕琢了人物与情节,赋予了春宝娘一个跳脱于其他附属身份的名字——阿秀。这部电影,不仅是对柔石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更是对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及其背后深刻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从叙事结构上看,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实现了多重情节重组与置换,强化了原有的戏剧张力,使得情节更加紧凑,人物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更加尖锐,从而更加彻底地揭示了“为奴隶的母亲”这一悲剧主题。相较于小说,电影以其直观的影像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震撼人心的故事世界。阿秀,这位被剥夺了三次母亲资格的女性,其命运是典妻现象下无数女性的缩影。典妻,这一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婚姻形式,如同婚姻制度中的一颗毒瘤,深深扎根于封建社会的土壤之中。早在汉代,《汉书·主父偃传》与《汉书·贾捐之传》便记载了相关现象,为后世的典妻制度埋下了伏笔。随着时间的推移,典妻制度在民国期间逐渐走向衰落,但其所带来的社会创伤与心灵烙印却难以磨灭。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时代的到来,典妻制度才终被历史的长河所吞噬。电影中的阿秀,是这一制度下的鲜活牺牲品。她过于善良与卑微,面对丈夫阿祥的背叛与出卖,她选择了沉默与忍受。为了春宝,她放弃了自己在秀才家的安稳生活,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与尊严。她的每一次选择,都透露出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无奈与抗争,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弱势地位。电影中的另一位女性角色——秀才的正妻太太,同样是一个封建婚姻制度下的牺牲者。她虽然善于处理人情世故、周全大局,但她的内心却充满了痛苦与挣扎。她与阿秀之间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与命运。(编辑:婧怡)
1996年
1993年
剧情: 民国初年的天津,社会动荡不安。深夜,青蛇帮帮主宁飞鸿刚从藏有军火和烟土的地下室出来,就被一蒙面人用刀拦住,幸有宁飞鸿侄子华云吾的挡驾。蒙面人是鼓宣的女儿娇妹,她是为报杀父之仇而来,娇妹的未婚夫是翠姑的儿子海龙。当年因宁飞鸿嫉妒翠姑爱大师兄鼓宣,而将鼓宣杀死,并强奸了翠姑,不久,翠生下海龙。翠姑含辛茹苦地将娇妹和海龙抚养成人。娇妹为报父仇,女扮装只身进城,牵马走过裕德楼,而引起路过此地的常义和华云吾的疑心,他们追了上去,并对拦路的小摊贩大打出手。这些被闻讯追到城里寻找妹妹的海龙看到,海龙痛打常义。海龙的功夫被正带着女儿天凤吃饭的宁飞鸿看到,他将海龙请到宁府,聘他做家丁教头,天凤请他做自己的保镖。这使华云吾非常妒忌。不久,娇妹装扮成乡下姑娘来到宁府做女佣,被华云吾看上,正当华云吾欲对娇妹无理时,海龙借机救下娇妹。当晚,海龙陪天凤去舞场,在回来的途中,遭人暗算,并巧遇华云吾,翠姑领乡亲们救下海龙,杀退敌人。天凤见海龙安全归来,十分惊喜,她从海龙手中接过刻有宁字样的匕首,顿时明白是华云吾怕海龙成了宁家的女婿,才派人暗杀海龙的。当晚,海龙在去刺杀宁飞鸿时,与妹妹相遇,双双落入陷阱,娇妹让海龙将她捆住,以免两人同时落难。宁飞鸿奖赏了海龙,命华云吾干掉娇妹。当海龙听到枪声后泪水长流,这一夜被宁飞鸿看到眼里,宁飞鸿要海龙说出主使人。华云吾在处决娇妹之前向她提出,若能拿出宁飞鸿的人头就可换回性命。娇妹回村找翠姑,翠姑等人杀进宁府,非但没有找到海龙,自己也落入敌手。当翠姑看到宁飞鸿的画像时,明白了眼前的人就是当年杀死大师兄,奸污自己的仇人。宁飞鸿也明白了一切。娇妹去救海龙,这时天凤已打开了关押海龙的地牢,华云吾拦在她的面前,天凤用身体挡住了华云吾射向海龙的子弹。娇妹、海龙一起杀了华云吾。宁飞鸿企图用父子情来感化海龙,被翠姑、海龙和娇妹击毙。
1992年
1991年
1985年
导赏:本片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一部独具风格特色的青少年题材电影,根据铁凝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位性格率真、聪明伶俐、热心、正义的高中生安然围绕评选三好学生一事而展开的关于社会、教育、人性、家庭、友情、理想、公平与正义命题的广泛图景。影片通过安然的眼睛洞察社会与人,并呈现出她从特立独行,到迷失与困惑、反抗与抉择,再到重振勇气勇敢前行的过程与转变。以诗意的风格,淡化戏剧冲突的方式,热烈自由与淡淡忧伤并存的情感基调,传递出深刻的社会意义与教育意义,展现出独特的时代印迹与人文精神,清新而凝重。片中“红衬衫”在视觉与色彩、心理与象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象征着安然身上强烈的自我主体性意识,炽烈、率真、仗义的性格,以及冲破禁锢的自由思想,亦是伤痕过后的时代与社会艰难但也只能勇敢前行的隐喻。影片亦具有十分细腻的场景细节刻画。如用门夹核桃、客人来了安静打开电扇这两处十分具有生活气息的细节处理;童年和青少年两个安然通过跳绳这一相似场景转场;通过下楼梯这一场戏将过去与现在的安静连接;同学米晓玲不得已退学时在黑板上擦掉值日生一栏自己的姓名,以此隐喻其在这个班级、这个学校的即将消隐等。影片情感细腻,娓娓道来,在看似去戏剧化的叙事与细节刻画中给观众以巨大的情感振动与内心冲击,引发观者深思,并由此观照自我与当下。(编辑: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