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穆

Mu Bai

有片源
1982年
导赏:电影《星星星》以其独特的命名方式,巧妙地指代了影片中群星皮鞋厂生产的“三星牌”皮鞋,这不仅是对产品本身的隐喻,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变迁与人们生活态度的反映。影片背景设定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是一个万物复苏、百业待兴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时尚潮流日新月异。80年代,服饰的变化尤为显著,老、中、青三代人的新颖款式层出不穷,青年人开始盛行穿西装挂领带,女装和童装更是展现出千姿百态的时尚风貌。这种对穿衣打扮的讲究,不仅体现了个人审美的提升,更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开放的象征。影片的编剧林力,继《瞧这一家子》之后,再次为我们带来了这部佳作。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以小见大,传递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电影以其真实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回了那个质朴纯真的年代。影片中的老街景、老生活,仿佛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记录着80年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作为一部喜剧片,影片在讲述市场经济冲击下国营鞋厂产品革新过程中引发的父子两代人的故事时,巧妙地运用了喜剧手法,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解构了社会矛盾和人性讽刺。这种喜剧的呈现并不刻意,而是自然地融入剧情之中,使得误会与冲突都显得合情合理,令人发笑的同时也引人深思。演员寇振海在影片中的表现尤为出色。他扮演的有志青年,不仅敢于创新、吃苦耐劳,更是具有新时代青年的特质和风貌。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星星星》不仅由长沙本土的潇湘电影制片厂制作,拍摄取景也全部在长沙完成。这使得影片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真实还原了80年代长沙的城市面貌。从建筑风格到街头巷尾,从人们的生活方式到文化氛围,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和韵味。(编辑:婧怡)
1959年
1958年
剧情:在我国南部边境,我边防战士忠实地守卫在国境线上,保卫边疆的安全及少数民族的幸福生活。边防军中有两个巡逻兵,一个是汉族老战士马长根,一个是新战士傣族青年小岩,他们俩很要好又同在一个队里。这天晚上,照例一起出去巡逻,可是由于马长根麻痹大意,在巡逻时点火吸烟,被特务发现了岗哨,尾随巡逻队偷越了国境。幸好小岩的爷爷老摆龙在林中打猎,开枪打死了特务。小岩批评了马长根违反纪律的行为,马长根误会小岩有意和自己过不去,两个好朋友便闹翻了。一天晚上,发现了空降特务,吴队长率领一队巡逻兵到林中搜索,命令马长根把守交通要道。马长根粗心大意,又让一个背着柴篓的老太婆进了寨子。可是,天刚微亮,哪会那么早就去拾柴呢?根据马长根的叙述,小岩估计可能是解放前在寨子做过镇长的特务头子杨国才化装潜回。吴队长带了巡逻兵到寨子里搜查,发现了小酒店老板独眼龙门前有脚印,便进去检查,未发现什么。政委指示必须继续追捕,并要注意独眼龙的行动。马长根受了处分,调任炊事员工作,经过炊事员老宋耐心帮助,渐渐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正要向政委要求归队,却传来一个坏消息,小岩爷爷老摆龙被敌人暗杀受伤。原来马长根放走的老太婆杨国才化装潜入寨子与独眼龙进行罪恶活动,一天夜晚,被老摆龙发现,敌人抽出尖刀刺倒了老摆龙就跑了。边防军和少数民族合建的钢桥建成了,杨国才想在钢桥通车那天将钢桥炸毁并武装暴动,独眼龙便利用小岩的情人米霞的哥哥岩光,向马长根打听剪彩典礼的日期,小岩和马长根都向政委进行了汇报。经过深入侦察,郭参谋与马长根又发现了特务暗放在钢桥下的炸药,掌握了特务的活动情况,布置了一个将特务一网打尽的计划。16号那天,特务们带着武器聚集在小酒店,被我边防军全数捕获。马长根和小岩将杨国才围困在洞中,随着边防军赶到将杨逮捕。马长根和小岩的友谊更密切了。
1956年
1954年
剧情:1938年,蒋匪不顾淮河两岸人民的死活,扒开了黄河花园口大堤,黄水像猛兽似的冲进了淮河,冲破了大堤,淹没了无数的田野和村庄,遭受灾难的淮河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高黑子的爷爷,就是在这次大水灾时,被恶霸地主熊太保推在水里淹死的。当时年方十岁的高黑子永远记住了这个仇恨。洪水过去了,黑子过着讨饭、吃树皮的苦日子。一天,他在熊家大门口遇见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这小姑娘叫葵花,她的家也是被大水冲了,她爷爷怕她年小跟着逃难会饿死,才把她卖给熊家当婢女。他俩都是受苦的人,所以很要好。    日子像流水似的过去,高黑子已经长成一个结实的小伙子,葵花已变成个十八九岁大姑娘了。他们还是过着苦日子,淮河还是年年水淹;葵花仍在地主家受煎熬;黑子和他爹依然像牛马一样地给地主干活。打下来的一点粮食还不够给地主熊三万(熊太保的哥哥)缴租和缴修堤捐的。革命的风浪推进到淮河地区,解放军的游击队已在这里活动了。    高黑子从游击队张同志那里懂得了:穷人要翻身,必须依靠大伙儿齐心,起来向地主斗争。就在这一天,葵花跑来告诉高黑子:熊三万要把借着修堤而向穷人搜刮去的粮食,运往镇上去卖掉赚钱。高黑子听了真气极了,他带领着大伙儿赶到河岸边,拥上粮船去,有的扛,有的背,大家都抢起粮食来。熊太保开了枪,打伤了高黑子,抢粮的农民散走了,高黑子被抓住了。高黑子在被押送县里去的途中,挣脱了绳子,跳到芦苇丛里逃走了,他在外面打短工过活,直到解放后,才回到家乡。人民政权在黑子的家乡——大台子村建立起来了。黑子当了村长,斗倒了熊三万,熊太保却逃走了。但是,历代反动统治积存下来的淮河灾害还是没有消除。 解放后的第二年,淮河又发了大水,幸亏人民政府拨下了救济粮,使灾区的人民渡过了难关。为了使淮河人民过好日子,必须根治淮河。    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这是一件大喜事。高黑子响应号召立刻组织了民工队,参加治淮工程。这时,葵花早已脱离了熊三万的奴役,恢复了自由,她也报名参加了民工队。治淮工程开始了。工地上的工人们在紧张忘我地劳动着。大台子村的民工队也积极地投入到这个改造大自然的战斗中。工程一天天地在飞速进展着。工地上铺上了铁轨,斗车代替了土筐。但因为劳动组织得不好,轨道上经常闹堵塞,影响了整个工程。    一天,黑子受到了工人同志流水作业法的启发,他也决定来试行一下斗车流水作业法。在试行中,突然出了事故,葵花受了重伤。当黑子从工地医院探望葵花出来的时候,碰见了民工丁喜儿(过去是村里的二流子)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发愣,好像有什么心事。黑子过去问他。黑子从丁喜儿口中知道了这次事故的详细情形:不久以前,在逃的恶霸地主熊太保曾派狗腿子侯二爪来工地上收买丁喜儿,请丁喜儿理发、喝酒,答应只要丁喜儿拧下一个斗车上的刹车螺丝帽就给十万元,但丁喜儿在修堤的集体劳动中受到了教育,有了转变,没有被他收买。现在果然在刹车上出了事故,丁喜儿知道这次事故一定是侯二爪干的,但他怕连累自己,一直没有向领导上报告。工地领导因此决定叫丁喜儿假装顺着侯二爪,将计就计地打进熊太保的特务圈子,监视敌人。丁喜儿也很高兴有那么一个立功的机会。工地上全面进行了高黑子的新工作法,工作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拦河坝“合龙”的前夜,上游突然又涨大水,激流向狭小的龙口倾泻下来,造成了“合龙”的困难。用来阻拦激流的一二千斤重的石枕也被大水的浪头一下子就冲跑了。这时,需要加大石枕,可是,铁丝又不够使用,公路也被水冲断了,材料运不来,情势非常紧急。工地领导上派高黑子带了两个人驾船到材料站上去领铅丝。   高黑子去领取铅丝的消息被熊太保等潜藏待机破坏的特务们知道了。他们企图在半路上杀死高黑子,使未完工的水闸被洪水冲毁。丁喜儿及时地把特务们的这一阴谋报告了公安局。这些恶霸特务终于被我公安人员全部消灭了。    “合龙”成功了,红旗飘扬在壮丽的水坝上。淮水从闸孔里一排排地涌出来,灌溉着一望无边的稻田,给淮上人家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幸福。
1952年
导赏: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片,《南征北战》是新中国银幕史上不朽的战争史诗,大量的经典段落和台词让人津津乐道。它叙事清晰,充满艺术张力。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没有简单地脸谱化,很有生活气息。与同时期其他战争题材影片相比,该片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影片。其中,抢占摩天岭、凤凰山总攻两场大戏,在当时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空间纵深镜头运用得相当成功,体现在画面上的战争气势十分壮观,是新中国电影表现战争大场面的经典段落。电影不但全景式展现了真枪实弹战争场面和气势磅礴的纪实风格,开创了中国史诗化战争电影之先河,也在艺术层面上体现了朴素的新现实主义影像风格。与此同时,影片基本坚持了不偏不倚实事求是的创作理念,场面宏大,表演朴素自然,为新中国初期的军事电影的创作树立了一个标杆,也为中国影史留下了一部永恒的红色电影经典之作。本片在说明运动战这一点上显然是比较集中的。可以看出作者不是一般意义上说明运动战,而是有着具体的、足以说明毛主席伟大战略思想的战例作为它艺术描写的蓝本。因作者看准了一点,紧紧围绕这一点说明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影片能在两个钟头大体上说清楚当解放军的装备还是小米加步枪时如何战胜了装备精良而人数大大超过己方的美蒋匪帮。该片在艺术风格上朴素明快,导演和演员在现实主义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在描写对敌斗争的严肃性上特别成功。(编辑:大陆)
19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