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军

Xingjun Wang

有片源
2011年
2005年
月圆凉州
月圆凉州

导演/演员/

导演:王星军/
主演:王星军/才老/
播放正片
1997年
张骞
张骞

导演/演员/

导演:王星军/
类型:剧情/传记/历史/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导演/编剧/演员/

导演:王星军/
类型:剧情/
1993年
导赏:《阿曼尼萨罕》由王炎导演与王星军导演共同执导,讲述了十六世纪中叶,我国新疆境内的叶尔羌汗国王子阿不都热西提汗继承王位,平定战乱,统一了汗国。酷爱木卡姆的阿曼尼萨罕在偶遇叶尔羌汗国汗王并成为王妃后,花费大量心血完善整理木卡姆,在宫廷里却遭王后和重臣等封建保守势力的打压,最终病魔缠身,年仅34岁就病逝的悲惨故事。在片中,木卡姆映射出维吾尔族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百态,承载着维吾尔族人的欢乐与忧伤,深刻地表征出维吾尔族人民追求自由、追求美好爱情、追求亲情圆满等共通的民族情感。阿曼尼萨罕是维吾尔族音乐家、演奏家和诗人,也是维吾尔族历史三唯一的一位有记载、有重大贡献的女性。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描写,反映出这一世纪位居明朝西域的叶尔羌汗国在维吾尔族文化发展史上的辉煌和繁盛,进一步宏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阿曼尼萨罕》的故事内容与木卡姆音乐共同营造出哀怨、悲伤的影片氛围,给观众带来了紧扣心弦、潸然泪下的观影体验。影片在映后反响强烈,正如导演王炎创作时对电影的定位:“我既不是拍历史片,也不是拍传记片,更不是拍音乐片,我希望根据历史塑造一个活生生的阿曼尼萨罕,一个能被今天的人所理解的阿曼尼萨罕。”影片于1994年在中国内地上映,通过《阿曼尼萨罕》,观众了解了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的十二木卡姆,更多的人参与和保护这门宝贵的维吾尔族文化遗产。2005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的结晶受到了更多的世人关注。(编辑:方舟)
1992年
导赏:《启明星》一片通过谢长庚和晨晨父子两人的命运、及围绕在他们周围的街道干部、教师、民警、医生、厂领导等众多人物形象,揭示了残疾人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展示了“住在地球上的都是芳邻,拉起手来就是至爱亲朋”这一共产主义、人道主义主题。电影的突破,是一种求新的艺术生命力与创造力相结合的结果,以其真挚的爱心与深厚炽烈的激情相撞击,迸射出创造性的艺术火花,使之定格、扩展、形成一束美丽的银幕造型世界园地的新花朵,一枝独秀,芳香卓立。《启明星》是谢晋作品园地的一次新的收获,也是谢晋对自己一系列作品在题材上的翻新。本片和他以往题材作品不同,但却始终流露出其对社会、对时代、对入物的密切关注之情,对生活的参与意识极强。电影表现了他对生活,对弱智儿童生活的热切关注与深厚爱心,和充满慈父般的关怀体贴与真挚爱护的激情。导演用饱含感情的摄影机拍下了一群“傻小子”的傻乎乎的神态与扭曲的家庭生活场面,大胆而自信地让弱智儿童作为群象上银幕,作为主角上镜头,刷新了银幕造型的人物形象,这在中国电影导演中,谢晋是史无前例的。这是我国电影艺术家第一次将摄影机深入到了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弱智儿童异常的生活领域,把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哭一笑,喜怒哀乐,心理、行动尽收镜头,诉诸观众,这可谓我国电影画廊的新角色。这部着力反映弱智儿童生活与教师艰辛百倍的“启智“劳动过程的影片,不仅在题材方面是一次新的尝试与突破,也拓展出了电影表演艺术的一片新天地——勇敢地让弱智儿童天真而笨拙的本色表演朴实无华地呈现于银幕,这种“天然去雕饰”的造型境界,显示出电影艺术家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和追求生活的真、善、美的美学理想,具有新人耳目的审美价值与另辟新径的艺术内涵。(编辑:大陆)
1989年
怪音
怪音

演员/

导演:乌尔莎娜/
主演:朱莎/王星军/
播放正片
1986年
导赏:电影《通天塔》以某基地周司令一家作为切入点,讲述了一家几代人为了通信卫星发射事业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情节感人至深,极具教育意义。影片的镜头语言流畅、简洁,以一场中国女排的电视转播比赛拉开序幕,通过描述家庭成员对周司令谈话的内容和子女们对他的态度,将复杂的家庭关系展示给了观众,女排比赛因“租用卫星时间已到”突然中断,更是成为了这场戏的点睛之笔,揭示出我国对自主研制发射卫星的迫切需求。在人物关系设置上,周总司令的子女都在与通信卫星发射事业相关的单位中工作,涵盖了计算机计算、气象预报、海上数据收集等不同岗位,面对子女的请求和老上级的说情,周司令不为所动,始终不在工作岗位调动等问题上“松口”,坚持让孩子们在基层经受锻炼,展现出了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编剧们在故事中多次提到了人物选择的重要性。由老艺术家田华饰演的母亲郑瑛一角,年轻时在文工团工作,参加过接待外宾等重大外事活动,但她甘愿随着丈夫走进位于小山沟的发射基地,就连家中来访的老战友也在谈话中问起她为何不从“相貌、职务”等角度考虑伴侣人选,反而选择了现在的丈夫,放弃了在繁华城市中生活的机会,通过翻看相册,导演展示了角色矛盾的心理,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一展无余。为了通信卫星发射工作,周司令的大儿子顾不得陪伴妻子和身体不适,终日与计算机打交道,他的女婿则因测量船遇上台风不幸牺牲,践行了父辈传承下来的高尚品质,也使得观众们了解了科研人员的艰辛。影片特意设置了过年的一场戏,几个子女都没有回家,老两口对着一桌子菜回忆起在极为艰苦的朝鲜战场上结婚的一幕,摒弃了同时期同类题材作品中“说教气”过多的问题,用充满诗意的方式传承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编辑:方舟)
1984年
剧情: 1982年秋季的皖南山区月亮湾村,勤劳、节俭的冒富大叔现在成了月亮湾的第一个万元户,然而各种麻烦也接踵而来:有的人以各种理由向他借钱,还有的人借口参观学习到他家揩油,搞得他无法应付,有苦难言。 公社李主任儿子结婚时向冒富借的钱没有还,现在要盖房子了,又通过民兵营长来向冒富借1000元。 冒富正在犯愁,他的亲家庆亮也找上门来,声称为丰富山乡文化生活作贡献,要向他借1000元买架彩色电视机,免费到各村放映。 庆亮并告诫冒富,说李主任是敲诈勒索,有借无还,千万不能再借钱给他,同时还逼着冒富报假案。伪称被偷了5000元。跟着,庆亮便将冒富身边仅有的1000元现款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秋生也是个冒尖户,可看到冒富的难处,便一味哭穷,攒下的钱也不敢存银行/正在调查冒富丢钱一案的民兵营长偶然发现秋生准备买牛,便怀疑是他偷了冒富的钱。 秋生夫妇有苦说不出,又怕民兵营长来家搜查,便连夜将手头的2000元现款埋到屋后菜园地里,谁知偏又被酒后路过的小头发现并窃走。 冒富自报假案后,一直坐卧不宁,听说民兵营长怀疑上了秋生,内心更是不安。他既怕冤枉了无辜的秋生,又怕事情弄穿了,自己丢人现眼,落个报"假案"的罪名。因此他百般恳求干部们,别再追查"丢钱"的事,可干部没答应。 心里矛盾万分的冒富来找庆亮商量,准备"投案自首",不料发现庆亮正在买票放电视赚钱,一气之下,冒富大叔和庆亮争吵起来,并抢回了彩电。 不久,省委为保护勤劳致富的农民们积极性,开始狠抓"吃富户"的歪风邪气。民兵营长退还了以前揩油拿走的鸭蛋,还带来了李主任欠的500元;一些干部也纷纷退回以前向冒富借的钱;秋生夫妇丢失的钱了找了回来。 冒富心情非常激动,向生产队长坦白了自己报假案的事,还将电视机送到应亮家,与他言归于好,同时,冒富和秋生夫妇决定合办一个家禽良种场,让月亮湾的家家户户都尽快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