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华

有片源
2009年
剧情:楚天慧出生在冀中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妈妈刘玉翠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爸爸楚瑞河是一名军人,天慧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的快乐,由于爷爷奶奶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所以从来没有帮助和照顾过她们,而远在他方的爸爸则一心投入到了部队的建设中,一年都难得见面,因此,天慧母女的生活非常艰难。 在天慧不到一周岁的时候,因为高烧注射庆大霉素过量,导致失去听力,使她连一点声音的记忆都没保存下来就成了一个失聪儿,从此进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儿时的成长历程让她承受了一种无法言表的痛楚,生活的不便,小朋友的冷落,还有家族的歧视,使天慧自幼就生活在渴求与躲避的矛盾中。 已经习惯了无声和冷落的天慧,为了能够让别人明白她的意思,渐渐学会了用画画和别人沟通,也因此体会到了她能够明白一点的爱和快乐,笑容也开始出现在它那天真稚嫩的脸上。可是,生活是现实而残酷的,短暂的快乐没有持续多久,另一种痛却如流沙般慢慢的靠近了天慧。 透过村里一个疯哑巴大叔,天慧明白了自己和其他孩子的区别,对生活又增添了一种新的恐惧,同时也在疯哑巴大叔的身上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并且和疯哑巴结下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友谊。 为了能够和村里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她把爸爸探亲回来带给她的糖全部分给别人,自己从来舍不得吃,为此妈妈刘玉翠不知道伤心的哭了多少次。可是爱人那句“不要干涉孩子的行为,让她自己去磨练”的话却让她只能够默默的为女儿心痛。 六岁的时候,当她看见村里的小朋友们每天都背着书包开心的跑来跑去的时候,她第一次主动开口向妈妈要了东西,而且非常的坚持,最终她拥有了爸爸送的一个洗的发白的军用书包。然后就跟着小朋友们一起去上学,路上开心的又蹦又跳,可是当小朋友们进入教室的时候,她却只有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画画,或者是扒在窗外看着老师和同学们上课,等到大家放学后,她再远远的跟着大家开心的回家,当有一天她被老师允许走进教室的时候,结果却让她伤心的哭了许久许久,从那一刻起,她再也没有触碰那个给了它快乐,却也让她真正懂得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的书包。 天慧十岁的时候,和家人一起离开了那个曾留下她无数美好与痛楚回忆的村子,随军来到了北京,新的生活也给了她新的重压,一番周折后她走进了聋哑学校,同时也开启了她真正的绘画之路,在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坎坷后,她取得了常人认为已经可以谋生和自立的成绩,而她却并不满足,也不认为应该满足,她又开始了真正的奋斗,她要做一个常人都很难有勇气去做的梦,一个很大的梦——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 经过一番艰难心酸的求职路,最终走进了一家设计公司,由于设计的礼品得到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因此受到国防部的嘉奖,为第?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设计的纪念品也被国家体育博物馆永久性收藏,并颁发证书,同时她参加香港回归的绘画作品也荣获了国家颁发的金鼎奖。在依次取得了众多优异的成绩后,她却没有满足,为了实现自己曾经的理想,在所有人都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下,她毅然决然的辞职,用自己多年积攒的钱做学费,准备继续深造。由于自身的残疾使她虽然有着优异的成绩,但是依然不能够像常人一样的去学习,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坎坷后,在廖静文夫人的支持和帮助下,最终走进了中央美院徐悲鸿画室,为将来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来,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奖,同时作品参加义卖,所得款项大部分都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在2005年,她被中国残疾人美术家协会誉为残疾人青年画家的称号,成为“十艺善缘”中最年轻的中国十大优秀残疾人书、画家之一。而在如此众多的光环笼罩下,她不但没有丝毫的骄傲和张扬,反而又默默的开始了她再一个新的人生目标--加入到关爱残疾人事业中去,倡导以艺助残,以残助残的伟大善举。 在一次大型的残疾人艺术家义画义卖的活动中,在神圣的人民大会堂里,她庄严的用手语宣读了《关爱残疾人倡议书》。 ……人类最崇高的行为是“奉献”,人世间最温暖的力量叫“关爱”。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发扬“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一个残疾人,一个残疾人书画家,树立“奉献、友爱、互助”的精神,以残助残,以艺助残,以爱感恩,意义尤为重大。我们残疾人艺术家取得每一份收获,都离不开家庭、亲人和社会的呵护、关爱…… 我倡议,我们残疾人的兄弟姐妹都能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抱负,做一个有尊严、有追求、有事业、有爱心的人,做一个掌握我们自己命运的人,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为和谐社会献上我们的聪明才智,展现我们残疾人的时代风采,让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明天更加美好!
2007年
剧情: 一场惊恐万壮的大灾难过后,失去的已永远失去…… 心是静静的,湖水是静静的,满目苍痍的群山是静静的…… 湖岸边有一户温馨的人家,当家人大牛在却这次洪灾中因救人而永远的失踪了,守寡带大儿子的娘无法承受大牛的死,她不相信儿子就这么走了,哭瞎了眼,每天去湖边呼找大牛,静静的湖面上因而常常飘荡着娘一声声悲凉的呼儿声,瞎眼婆的精神也因此变得有些恍惚了…… 柳叶嫂侍奉着婆婆、带着年幼的儿子,忍着悲痛,坚强的挑起了一家人灾后生活的重担……全家被毁的河木桩被老支书铁秤杆临时安置在柳叶嫂家中,同时帮忙照看每天去湖边的瞎眼婆,瞎眼婆在时疯时癫中把河木桩认成了自己的儿子大牛…… 善良的河木桩尽自己的可能帮助着这个家,他的到来为这个破碎的家增添了男人的气氛,袅袅升起的炊烟中有了温暖…… 在一个月圆高照的夜晚,河木桩向这个家坦然的说出了心中的一切,原来在洪灾的当晚,大牛在精疲力尽的救人后落水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巧遇了河木桩的船,但装着一船老少的小木船无法再装下一个人,大牛毅然松开了紧抓船帮的手……河木桩因此深深地负疚,但这个家用博大的爱宽容和谅解了河木桩,河木桩在与这一家人的相处中,似乎也融入到了这个家中,这个家又有了笑声,而河木桩与柳叶嫂心中,似乎在滋长着另一种宁静的情感…… 河木桩在泥泞中找到了当晚大牛在洪水中划的那只船,将这只船修复如新…… 一个清新的早晨,河木桩和柳叶嫂划着这只修复如新的船走向了大湖的远处……
2005年
哥哥树
哥哥树

演员(饰 饰演谷子爸)/

导演:郑旭/
播放正片
导赏:作为首部获得国家电影局批准立项的首部反映青少年保护生态环境的故事片,该片设定在宁夏海原这片干旱贫瘠的土地上,通过小谷子的视角,展现了在极端自然环境下,人们如何顽强生存,同时渴望改变生活现状的强烈愿望。影片开篇即以一幅荒凉而壮阔的黄土高坡画面引入,伴随着一声童声嘶喊的“哥”,将观众迅速带入那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世界。它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小男孩与一棵小树的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家庭与希望之间的深刻联系。影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在恶劣环境下人们的顽强生存,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在观影过程中,不禁会被小谷子的坚韧与纯真所打动,也会被影片所传达的希望与力量所感染。影片的叙事风格简洁而有力,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复杂情节,却能够深入人心。导演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将宁夏海原的荒凉与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的背景音乐与画面相得益彰,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既压抑又充满希望的氛围。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其在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家庭是影片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小谷子对哥哥的无尽思念,通过他对小树的呵护得以体现。这棵小树成为了连接他与已故哥哥的纽带,象征着他们之间不可磨灭的情感联系。影片通过这一细节,展现了家庭纽带在人生中的坚韧与力量。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家人之间的爱与支持都是最坚实的后盾。其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生态保护的电影,它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与自然、家庭与希望之间的关系。在干旱的宁夏海原,每一滴水都显得弥足珍贵,小谷子对那棵小树的呵护,实际上是他对哥哥无尽思念的寄托,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片通过小谷子的故事,传达了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人们依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不断努力奋斗的精神。(编辑:张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