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

有片源
2008年
1991年
剧情: 湘西的一个边远小镇砖厂里。砖厂厂长柳门特意赶在巾秋审前给大伙提前发工资。由于砖厂越办越红火,每个工人的工资都有所增加,众人一阵欢呼。这时,远远走来一个背着破包满脸胡子的青年汉自,他就是柳月的丈夫立福。立福因不安于现状在两年前到人城市去闯世界,眼看两手空空而回。阵阵喧闹声中,玉秀的浴室开张了,她正热情地招呼客人。玉秀原是立福的恋人,因嫌立福穷,嫁给了一个有钱的城里人,不料丈夫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她又回到了小镇。立福不愿让玉秀看到自己潦倒的模样,急忙躲闪一边,可玉秀已将一切看在眼里。柳月回到家,惊喜地扑入日夜思念的丈夫的怀中,可是,立福却郁郁寡欢,妻子将砖厂办得有声有色,而自己。一个大老爷们却空着双手回来,心里很不平衡。立福决心在小镇办卡拉OK舞厅,向柳月借钱。柳月拿不出钱,立福生气地走了。玉秀赞赏立福的主意,并慷慨地借钱给他。几经周折下舞厅终于开张了。玉秀常去捧场,两人旧情复燃。一天深夜,立福到浴室还钱,玉秀情意绵绵,立福情不自禁将玉秀拥在怀里。全镇人都知道了立福和玉秀的风流韵事,只有柳月蒙在鼓里。好打抱不平的辣婶将真相告诉柳月,柳月伤心欲绝,备了一桌丰盛的洒莱,与立福抟进这“最后的晚餐”,然后毅然离去。这时,人们不满玉秀的所为,玉秀的浴室生意一落干丈。醉醺醺的立福闯进来向玉秀求婚,玉秀冷静地拒绝了他。镇上的大顺和春英举行婚礼,这对新人向柳月敬酒,强作欢颜的柳月推托着。立福来了。接过大顺手里的酒杯,代替柳月一饮而尽。立福和柳月久久对视着……  
1990年
剧情: 马自乐23岁,其貌不扬,因父母离异,被迫独立谋生,为牙膏厂做广告宣传。歌舞是他唯一的乐趣,但几次报考歌舞剧团都因外形欠佳被拒之门外。马自乐不甘心,穿着朋友的大西装、后跟很高的皮鞋在朋友的陪同下再次投考。一进考场,主考老师鲁夫子就对他一身不协调的打扮极为反感,有意出他洋相,让他跳一段牙膏广告舞。马自乐被激怒,拣起掉在地下的鞋跟砸碎一面大镜子逃出考场,无意间闯到舞台上。竟在台上载歌载舞起来。运动健将许飞来歌舞团找妹妹红歌星彤丹,见到这别具一格的表演。经过交谈,他认为马自乐很有才华,只是缺少机遇,便有意介绍他认识彤丹,想让彤丹帮他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希望他能帮助彤丹克服骄傲自大的毛病。彤丹自认为是歌坛皇后,对马自乐盛气凌人。盲目骄傲使她在一次大奖赛中失败,伤心地躲在公园里出神。马自乐用激将法使她从苦闷中摆脱出来。从此,彤丹改变了对马自乐的态度,对他自强自立的精神非常钦佩。她带着马自乐去找鲁夫子,想凭自己台柱的身份和鲁夫子对她特有的感情让鲁夫子允许马自乐参加剧团主办的大型演唱会。不想鲁夫子坚决不接受、软硬不吃。彤丹说服了剧团有关人员,准备让马自乐出其不意地出现在舞台上。鲁夫子略有察觉,演出当天,他坐守后台,巡查严紧。意识到自己即将失去彤丹,他显得越发不近人情。马自乐终于被发现,在鲁夫子言语侮辱下愤而离去。彤丹只好含泪登台。哽咽中,她唱不下去了。忽然观众席上传来了美妙的歌声,满座欢呼——马自乐又回来了。他在观众热烈的欢呼声中步上舞台。鲁夫子只好虚伪地向观众宣布马自乐是剧团最新推出的天皇巨星。激动的彤丹和马自乐在化装间里紧紧拥抱。 
1988年
电影人
电影人

副导演/助理导演/

导演:丁荫楠/
播放正片
导赏:丁荫楠被称为“电影诗人”,他为中国影坛献上了以历史巨子为题材的一批重量级作品。他的人物传记电影中,流淌着百年激荡的中国历史。他用胶片为伟人塑像,通过诗化的创作手法为光影艺术插上翅膀。《电影人》这部电影却是他创作谱系中最为独特的一部,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丁荫楠对电影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探索,更是一次对电影人生活、心态以及电影本质的深度反思。在这部作品中,丁荫楠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新的电影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电影的电影,一次关于电影的反思。《电影人》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模式,采用了一种更为复杂和立体的叙事方式。电影中的故事不再是单一的线索,而是多线索并行,时间跳跃,空间交错,这种叙事方式使得电影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电影的解读中,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观影体验。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丁荫楠导演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电影中的色彩、光影、构图等元素都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元素的变化,导演成功地传达了电影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电影中对运动的强调,不仅体现了电影的动态美,更是对电影生命力的一种象征。丁荫楠导演认为,电影的魅力在于其运动性,这种运动性不仅体现在画面上,更体现在电影人物的心理变化上。电影中对电影人的生活和工作的描绘,展现了丁荫楠对电影行业的深刻洞察。电影人的生活并非外界想象的那般光鲜亮丽,他们同样面临着压力、困惑和挑战。导演通过电影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这种对电影人的真实描绘,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电影人的生活状态,从而对电影行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此外,《电影人》对电影本质的反思是电影的另一大特色。丁荫楠导演通过电影中的情节和对话,对电影的商业性、艺术性、政治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反思不仅对电影行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也对观众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影人》是一部充满艺术探索和深刻反思的电影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丁荫楠导演对电影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艺,更是一次对电影人生活、心态以及电影本质的深度反思。这部电影是对电影艺术的一次致敬,也是对电影行业的一次警醒。(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