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楠

有片源
2017年
导赏:《旋风女队》是一部充满青春励志色彩的影片,它以真实素材为基础,讲述了一群来自偏僻山村的黎族孩子们在一位落魄足球教练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追求足球梦想的故事。影片将事情节的戏剧性和细节的真实性相结合,融入了特色的黎族风情和大量的幽默元素,充满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电影重现了“最美乡村教师”肖山和琼中女足经历的故事,所展现的赤脚踢足球、稻田堤上练习跑步、下雨天训练、比赛等等,都是球队组建之初队员们的真实经历。从教练初到海南琼中中学,面对一群从未接触过足球的女孩,到她们逐渐组队、训练,再到经历无数失败与泪水,最终走向成功,整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与坚持。起初的大家像一盘散沙,吴小丽通过耐心将孩子们通过足球汇聚到一起。影片不仅展现了足球运动的魅力,更深刻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成长与变化,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那份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这份成长不仅是乡村孩子们的成长,也是吴小丽的成长,出演吴小丽的王莎莎,已经从大众熟悉的鬼马少女莫小贝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坚韧不拔的追梦教练,此次角色的新尝试,让不少观众眼前一亮。她从踢主力位置到找工作的频频受挫,都让她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但她并没有放弃,当看到支教体育老师的信息时,她义无反顾的独自前往继续追梦的道路,孩子们一步步的蜕变与成长,同样也是吴小丽的追梦道路,她们互相陪伴,彼此支撑。在吴小丽刚到山庄时,村民说道:没有老师在村里能待超过两个月,吴小丽的坚定既体现出她的坚定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乡村教育落差等现实问题,在看到孩子们女生多于男生的时候,乡村女孩的梦想不得不让人们想到张桂梅,她几十年如一日,将无数困在大山的女孩们,为她们开辟出实现梦想的通道。吴小丽与孩子们通过足球,走出大山,实现梦想。影片的视觉效果和音效设计也为故事增色不少。虽然有些评论对下大雨比赛的场面觉得略显夸张,但正是这种体育精神的夸张表现,让观众更加感受到比赛的紧张与激烈。同时,主题曲《飞》和片尾曲《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让人热血沸腾,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氛围,使得整个观影过程更加沉浸。虽然最后的结局并不是冠军,但似乎对于孩子们与吴小丽来说已经是另一种成功,它是对梦想追求的不懈的坚持。竞技体育充满精彩与意外,每一份成功的背后都背负着责任与对梦想的坚持,影片不仅向观众传递了女足的精神,也传达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每一个追求梦想的人都不该被嘲笑。(编辑:王晶)
2015年
2014年
导赏:《黄克功案件》是一部深刻反映情法冲突、人治与法治辩证关系的影片。这部影片忠实于1937年红军有功战士黄克功枪杀16岁女学生刘茜这一真实历史案件。影片不仅还原了案件本身,更通过精心构建的叙事和人物塑造,引发了观众对于法律与道德、权力与义务之间复杂关系的深思。影片以陕甘宁革命边区的审判进程为主线,以悬念化的叙事风格一步步揭开真相、铺设结局,展示了尽管施害者与被害者的身份地位有着天壤之别,但当两人站在法律的天平上时,却必须接受同等的审判。这种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坚定信念,不仅体现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更通过影片中各个角色的言行举止得以深刻体现。影片中雷经天这一角色的塑造尤为出色。他铁面无私、不殉私情、磊落光明的形象,成为了影片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化身。他一方面代表着公正、法律和人民利益,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另一方面,他与黄克功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甚至黄克功对他的救命之恩,都使得他在情理之间面临着巨大的挣扎和抉择。这种情理博弈不仅体现在雷经天个人的内心挣扎中,也贯穿于整个案件的审理过程。影片通过这一历史事件,成功敲开了尘封历史中的一个谜案,让观众得以窥见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法律实践。同时,影片也践行了平等与正义的精神,展现了国家法制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何种环境,法律都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而当我们面临情法冲突时,更应该坚守法律底线,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去处理每一个案件,坚定地信仰和拥护法治社会的建设。《黄克功案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对过去的一个回顾和反思,更是对法治精神的深入理解,对与法治社会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编辑:婧怡)
2013年
导赏:导演高群书将海岩的同名小说搬上银幕,从2003年到2013年可谓十年磨一片,影片融合了警匪、悬疑、爱情的元素,讲述了一场关于欲望、背叛与抉择的都市寓言,是国产类型片探索的一次尝试。影片以失踪国宝“金佛”为引,勾勒出女警吕月月的悲剧命运。她奉命接近黑帮次子正熙,却在保护与追查中陷入情感漩涡,最终在警察男友薛宇与危险情人之间摇摆不定。海岩原著中细腻的心理描写被大幅删减,电影转而依赖动作场面与视觉刺激。例如隧道追车戏堪称全片高光,高速剪辑与逼仄空间营造出窒息般的紧张感。杨颖饰演的吕月月是整部电影的情感漩涡中心。这个角色颠覆了传统警匪片中女性“花瓶”的刻板形象,以职业身份解构了传统警匪片中“铁血硬汉”的霸权叙事,使女性不再局限于“被拯救者”或“诱惑者”的刻板定位。面对黄晓明饰演的警察男友薛宇的隐忍守护,与在熙饰演的黑帮公子金正熙的炽烈追求,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暗含对既定命运的反抗:警察身份赋予她正义光环,却也压抑着青春本能;黑帮的危险世界虽充满罪恶,却让她体验到真实的欲望释放。正如片中那句“爱情是一枚幸福的子弹”,吕月月的悲剧恰恰在于,她既想抓住体制内的安全感,又渴望逃离秩序外的自由,最终成为权力与情欲博弈的牺牲品。高群书耗时十年打磨剧本,试图在商业类型与作者表达间寻找平衡:他保留海岩原著中“警察也是人”的理念,又以跨国追缉拓宽叙事格局;他启用顶流明星吸引市场,却未放弃对人性灰度的挖掘。电影《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以破碎的叙事映照出爱情不是非黑即白的抉择,而是欲望、利益与道德交织的混沌战场。尽管这部影片的市场反响未达预期,但其在类型跨界与性别视角上的探索,仍为中国商业电影的叙事创新提供了独特样本。(编辑:婧怡)
2011年
导赏:《建党伟业》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继《建国大业》后,这部影片以恢宏的视角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全景式地展现了1911年至1921年这段风云激荡的岁月,重温了共产党人为了救国救民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影片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刘烨、冯远征、周润发、刘德华、陈坤、张震等众多巨星竞相加盟这一献礼影片的制作,各自以其精妙的演技展现了不同历史人物的特质与精神内涵,营造出了影片的史诗感。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情节设计,《建党伟业》展现了革命者们的成长历程,每一位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他们的选择和坚持都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风雨兼程的艰难处境和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在视听语言上,《建党伟业》力求严肃庄重,不仅具有历史感和庄严感,还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观赏性。镜头语言丰富多变,既有大气磅礴的宏观场面,又有细腻入微的特写镜头,以精巧恰当的蒙太奇成功地完成了流畅动人的叙事。影片中的场景和布景也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搭建,力求在艺术想象和历史真实之间取得平衡。美术团队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营造出丰富而真实的历史氛围,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宏大而精致的影像世界。总之,影片以全景式的叙事手法,成功将观众带入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从辛亥革命的炮火硝烟,到五四运动的热血青春,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每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节点都被巧妙呈现,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
导赏:《星海》是由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共同执导的人物传记片。影片以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冼星海的童年经历作为切入点,讲述了他与音乐结缘的过程和母亲黄苏英在他成长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在《星海》问世之前,珠江电影制片厂曾于1994年推出了传记片《冼星海》,对冼星海笔下的大量著名抗战歌曲的创作和所经历的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作了生动的描写。《星海》则把叙事重点放在了冼星海的童年时期。由于父亲早逝,冼星海由母亲和外公抚养长大,由于出身疍家,原本孤儿寡母的生活在旧社会处处受到歧视,生活更加艰难。导演通过地痞搜刮卖鱼钱、恶霸想要强奸黄苏英、外公的船因与葡萄牙船只相撞沉没后失踪等几个事件描绘了冼星海一家生活的不易。分别出演冼星海不同年龄阶段的苏嘉航和王成阳两位小演员十分出色,与演员徐若瑄共同还原了这位音乐家的童年历程。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在介绍冼星海成长的背景同时,也大篇幅表现了他接触音乐的过程。通过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冼星海无意间接触到了西洋音乐,展示出了自己对音乐的敏感和天赋。李前宽、肖桂云还发挥自己所长,将人物与大时代背景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相结合,表达出人物在所处时代具备的进步性。宣统皇帝退位和遇到恩师肖友梅是冼星海童年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为了庆祝清帝逊位,肖友梅在街头演讲,冼星海受到鼓舞当众剃掉了头上的辫子。多年后,在新加坡两人再次相遇,也正是在与肖友梅深入交谈中,冼星海了解到了“时代早就变了,当一个音乐家是受人崇敬的”这句话的意义,正是走上了系统学习音乐的道路。《星海》将冼星海童年时代搬上了银幕,是对他生平的重要影像补充,帮助观众们更为直观的了解了这位著名音乐家的一生。(编辑:方舟)
剧情:20世纪80年代初期,时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全力以赴发展农业,可当地因为历史原因造成山林被大量砍伐,生态失衡,不仅百姓吃水都成问题,保山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旱面前,尽管杨善洲带领地委全力组织抗旱,可如果不是一场大雨,保山几乎颗粒无收,已经准备收手要救济粮了。虽然侥幸保住滇西粮仓的称号,但杨善洲意识到改变环境势在必行,要扭转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他下定决心自己当“龙王”。秘书贾祥是杨善洲身边最亲近的人,一直以来对杨善洲的严苛自律颇有微词,觉得杨善洲不顾家,不但几个女儿没有沾到他的光,就连在乡下的老母和妻子也没有享过一天福,甚至符合条件的妻子办农转非的手续也被杨善洲扣下。贾祥尤其不能理解杨书记工作中对一些小事的处理方法,然而,在一次走访中,当老百姓请他带杨书记接受磕头以后,贾祥的心灵受到震撼,他把杨善洲作为了自己人生的标尺。年富力强的干部牛长平有胆识有主见,杨善洲综合各方条件,在退休前向省委举荐牛长平接任地委书记一职,自己则去种树,还子孙青山绿水。地委全体党员干部请杨善洲为预备党员作领誓人,以这样一种特殊方式作为送别,贾祥就是宣誓的新党员中的一名,他立志象杨善洲一样,做个合格的优秀的共产党人。杨善洲两袖清风,只带走了办公室里一盆自己栽种的雪松盆景和一幅中国地图。杨善洲终于回到施甸乡下的家,家中老母妻子一直由大女儿照顾,也因此,大女儿当年放弃学业,杨善洲对大女儿心生歉疚,将希望放在外孙阿昌身上,嘱咐他好好念书,承诺供他读大学。因为父亲不顾家,性格刚烈的二女儿与父亲产生隔阂,满以为退休后的父亲可以多些时间照顾家人,可得知父亲退休后还要上山种树,父女间误会更深了。杨善洲着手做上山的准备,将百姓召集起来,以山林入股的形式,顺利建成大亮山林场,十八岁的少年周波从这一天起,将自己的命运与大亮山与杨善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开山垦荒的日子是艰苦的,艰苦环境下的快乐更加珍贵。杨善洲看着漫山遍野的树苗心生欢喜,可毒草却几乎毁掉他们的期待。尽管杨善洲不眠不休找到解决办法,依然蒙受上山后第一次巨大损失。为弥补损失,杨善洲决定种植经济果木,不想却图便宜买了劣质果苗,林场职工两年的劳动化为泡影,杨善洲深刻的自我检讨,为早日还上贷款,从那天起,他开始走上街市,在路人异样的目光下捡果核育苗,在他的带动下,原先怕丢面子的林场职工们都能坦然的上街捡果核。贾祥定期上山送报纸,发现杨善洲人在山上,可心里却牵挂着关注着山下的一切。在山上种树的日子单调而艰苦,有些人走了,更多人还是留了下来。周波从一个懵懂少年渐渐成长,巡山时抓住几个烤红薯的孩子,杨善洲得知孩子不上学的原因是民办老师流失,设法将相关部门干部共同邀约上山,解决问题。此举却将二女儿彻底激怒。二女儿是偏远山寨的老师,从结婚到生子,一直为两地分居烦忧,父亲解决了七十个民办老师的指标却不肯为自己打一个电话,二女儿与父亲之间越发不可调和。牛长平升任省领导,上山看望杨善洲,发现林场环境与杨善洲给他描述的完全不同,牛长平决定,给林场建房修路。新房建成,路也修好,山上种满了树,时间过去了十七年,这期间杨善洲老母亲去世,外孙阿昌考上大学,二女儿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取了理想的学校,也终于理解了父亲对她寄予的期望和爱。周波女友家提出要周波下山才肯结婚,杨善洲做出决定,送周波和另一个患有风湿的场工下山,并祝愿他们生活幸福。周波携新婚妻子上山,杨善洲放心了,这个十八岁就上山的少年已经有责任有担当。杨善洲将林场交接给周波,放心地下山,这一去,他再没能回到他付出全部心血的大亮山。
2010年
导赏:在中国电影的长河中,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自2010年上映以来,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主题意蕴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和影迷的热爱。《让子弹飞》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采用了一种更为复杂和立体的叙事手法。电影的故事围绕着土匪张麻子与恶霸黄四郎之间的斗争展开,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节和反转,展现了一个充满张力和冲突的叙事世界。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每一个角色都饱含深意,使得整部电影如同一部精致的艺术品,值得观众反复品味。在视觉影像上,本片充满了荒诞和夸张的元素,如马拉火车、火锅上的火车等场景,这些超现实的影像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深刻地揭示了电影的主题。同时,电影的音乐和音效设计也极具特色,既有激昂的交响乐,也有诙谐的民间小调,这些音乐元素与电影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完美融合,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让子弹飞》深刻地探讨了权力、阶级和人性的问题。电影中的张麻子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角色,他既是一个劫富济贫的土匪,又是一个追求公平和正义的革命者。通过张麻子与黄四郎之间的斗争,电影展现了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贪婪,同时也表达了对平等和自由的向往。这种深刻的主题意蕴使得《让子弹飞》不仅是一部娱乐性极强的商业电影,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艺术作品。姜文、周润发、葛优等一众实力派演员的精湛表演,为电影的人物塑造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深度。特别是姜文本人的表演,他将张麻子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演绎得淋漓尽致,使得这个角色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经典形象。此外,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让子弹飞》中充满了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解构,如对英雄形象的重新塑造、对权力关系的重新解读等。这些后现代主义元素使得电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格,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而《让子弹飞》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其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推动作用。电影的高票房和高口碑,证明了中国观众对于高质量国产电影的需求和支持,也为后来的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让子弹飞》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将愈发凸显,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不朽经典。(编辑:赵敏)
导赏:电影《第一书记》是关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的传记片,在小岗村任职的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勤奋务实,扎根基层群众、竭诚为民服务,改变了小岗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榜样。与常见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不同的是,沈浩的角色设定突破了模式化,在一心铺在工作上,为人民办实事的同时,也直接表达了自己在机关工作18年,还在原地踏步,想要“和小岗村一起突围”等对自身政治前途的考量,自己报名下乡而留在省厅的老同学荣升副厅级他又借酒浇愁,这些关照现实的情节,拉进了角色与观众们的距离,使角色更为立体,成为了银幕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剧情上,《第一书记》采用了倒序的方式,开篇直接展现沈浩的离世,再通过时间线顺序,将沈浩到小岗村后发生的事情罗列出来。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平行叙事的方式呈现,伴随着修路、修房、架桥、迁坟,沈浩在小岗村获得了村民的认可,而在家庭生活中角色的缺失则引发了家人越来越多的不满,两方面的情节设定为观众们展现出了角色的选择,以及在留任过程中心态的转变。此外,影片的演员阵容也是一大看点,不仅杨立新成功演绎了沈浩一角,徐帆也将任劳任怨但对丈夫下乡有点小情绪的妻子角色表现的淋漓尽致。何冰、蒋雯丽、王刚、王景春等人更是把握住了角色特点,践行了“没有小角色”的工作态度,留下了可圈可点的银幕形象。《第一书记》的成功也对同类型题材创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获得了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提名。(编辑:刘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