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曼

Man Huang

有片源
2014年
2009年
1987年
1984年
导赏:张爱玲的小说具有强烈“电影感”,吸引众多电影创作者对其作品进行改编,其中香港导演许鞍华在香港社会两次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时期分别两次改编其作品,即《倾城之恋》与《半生缘》。许鞍华于1984年接受李焯桃采访时表示,改编《倾城之恋》,“是因为《倾城之恋》讲香港”。而在她的自述文章《谈〈倾城之恋>》中,对这一原因作了进一步阐释: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之所以对我有莫大的吸引力,原因之一,是因为它的背景是四十年代的香港。拍一部以过去的时代做背景的电影,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是一种很“过瘾”的事情,也可说是一项挑战。许鞍华通过重新讲述张爱玲提供的“香港故事”,参与到重塑香港本土文化身份的实践之中,《倾城之恋》以外来者的眼光记述香港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无形中增添了本土叙述的历史深度,同时最终构成了上世纪80年代香港怀旧浪潮的最终指向与历史坐标。电影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其对细节的精致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上。许鞍华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光影、色彩和音乐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既华丽又苍凉的氛围。影片中,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展开,两人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影片中对白流苏的塑造,既展现了她的独立和坚韧,又不失女性的柔弱和渴望,这种复杂而真实的人物性格,使得角色更加立体,情感更加丰富。《倾城之恋》在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的设置上都是非常忠实于原著的,许鞍华导演几乎把小说整个搬上了银屏,改动的部分非常少,就连人物的对白也是一字不差的照搬进电影。在场景上,许鞍华还原了小说中的浅水湾酒店和香港街道;在台词上,许鞍华直接使用了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倾城之恋》中的香港无疑是一个动乱的环境,战争成全了故事中人的恋情。就题材而言,它十分符合许鞍华一贯的主题特色——乱世中人的生存状况。《倾城之恋》的意义还在于它对张爱玲作品的忠实呈现和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电影不仅忠实于原著的精神,更通过影像的力量,让读者和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和人物的情感。它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学改编,也是对张爱玲文学世界的一种影像诠释。(编辑:赵敏)
1981年
导赏:《摩登保镖》是香港电影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香港喜剧电影的成熟,更是许冠文电影艺术成就的集大成之作。该片上映于1981年,由许冠文自编自导自演,这部电影不仅是许冠文对自身电影创作的一次超越,更是对当时香港社会的一次深刻反映和批判。在这部电影中,许冠文以其特有的幽默和讽刺手法,展现了香港社会在经济腾飞背后的另一面,揭示了都市生活中的种种荒诞和矛盾。影片的背景设置在80年代的香港,这是一个社会快速变迁、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吸引了无数人前来追求梦想,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社会问题。《摩登保镖》通过一群小人物的故事,展现了这个时代香港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许冠文在影片中扮演的周世昌,是一个表面上严肃认真、实则胆小怕事的保安公司教官。他的形象是对传统英雄形象的颠覆,也是对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和矫饰的讽刺。许冠文通过这个角色,展现了香港社会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质疑和反思。影片中的其他角色,如许冠杰扮演的年轻护卫员,以及许冠英扮演的搞笑角色,都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表演,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喜剧色彩。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冲突,不仅制造了众多笑料,也反映了当时香港社会中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摩登保镖》的喜剧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许冠文对电影语言的巧妙运用和对喜剧元素的创新。他将动作、语言和情境喜剧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许氏喜剧”风格。影片中的许多经典桥段,如护卫员们模拟开车的场景,以及周世昌在超市的搞笑追捕,都以其夸张的动作和巧妙的情境设置,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荒诞和无奈。此外,在影片中,许冠文还巧妙地运用了媒介自我反思的手法,对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他通过影片中的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等元素,揭示了媒体在塑造公众意识和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强大影响力,同时也表达了对媒体操控和商业化倾向的担忧。《摩登保镖》是一部深刻反映80年代香港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的电影。它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成为了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许冠文通过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他作为电影艺术家的卓越才华,也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和思考香港社会的机会。(编辑:赵敏)
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