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山

Jinshan Yang

有片源
2016年
2013年
剧情:  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故事,这是一种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精神写照,这是一位将军用36年在藏区写下的血浓于水的史诗,这是一篇军政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不朽篇章,让我们知道,在这片广袤的高原,有这样一种精神,始终将我们心手相连,只因我们是一家人。   影片根据李素芝同志的真实事迹改编,节选李素芝同志众多优秀事迹中的片段,为观众朋友们塑造出一位有血有肉的优秀军医,从而向观众讲述一个真心、真诚、真爱的温暖故事……   大年三十,就在西藏军区总医院藏北牧区巡诊就要接近尾声时,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偶然与曾在20多年前救治过的藏族汉子民宗重逢,民宗对李素芝的救命之恩念念不忘,在临别的时候,这个纯朴的藏族汉子特地起了个大早,用自己的心意和诚意为李素芝送上一份珍贵的礼物——一双皮手套,使得李素芝唏嘘不已,深感藏族群众的爱戴与自己所肩负使命的重大。   在赶回拉萨的途中,李素芝接到消息,此时正在嘎啦哨所举行的一场高原婚礼中,新娘突然发急性高原病生命垂危,李素芝连忙赶往哨所。与此同时,远在大连的妻子郭淑琴和女儿李楠正为李素芝终于能回来跟她们过一个团圆年,而欢天喜地地准备着。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李素芝仍然无法赶回来过年的电话。这让从未开口叫过“爸爸”的李楠对父亲的“积怨已久”集中爆发,并扬言一定要到西藏去找李素芝“算账”。   李楠与母亲飞到了拉萨,在对父亲的厉声控诉之后,被李素芝命令必须随同父亲一同参加马上来临的“大假巡诊”。   巡诊路上,李素芝无意救起了一位患有重度结核病的少年贡布,并得知贡布还有好几个表姐弟也都身患重病。李素芝带领医疗队赶到贡布的叔叔扎巴家,却意外发现,扎巴的妻子白珍竟然是自己20年前没能治好的女孩卓玛的姐姐。卓玛是李素芝到总医院后治疗的第一个病人,没能救活卓玛,成为李素芝20年来一直抹不去的一块心病。白珍认为是李素芝医死了卓玛,拒绝让孩子们接受李素芝的治疗。为此李素芝不惜一而再,再而三的上门恳求,终于用诚意打动了这家人,不但治好了孩子们的病,并亲手为白珍的女儿松江接生下一对双胞胎。   以此为例,一路上藏族群众对父亲的爱戴,以及李楠亲眼目睹到的父亲为藏族群众,为官兵付出的种种善举,心中对父亲的误解逐渐消融。同时,李素芝也在这次巡诊过程中发现藏族同胞的肝病发病率高的问题,为此,他特地将肝脏移植的手术提上日程。   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巡诊即将接近尾声的时候,李素芝却因严重的阑尾穿孔而倒在了巡诊的路上,同时,母亲去世的噩耗传来,更是让他悲痛欲绝,这一切无异于对李素芝身心的双重打击。然而为了更好的完成全肝移植的手术准备工作,李素芝依然强忍悲痛坚守着工作岗位。   手术当日,在经历了6小时55分的漫长等待,李素芝终于再一次创造了高原上的世界医学奇迹,实现了西藏首例背驮式全肝移植,在手术成功的一刻,全场欢腾,李楠也高兴的和父亲拥抱在一起。此时的李楠,心中再无对父亲的半点怨恨,而把父亲当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最后,李楠继承了父亲的志愿,去边防哨所当了一名军医。
2011年
2009年
2005年
红杏
红杏

制片人/

导演:李文/
主演:梁斌/付悦/
播放正片
2003年
导赏:《暖春》是内蒙导演乌兰塔娜于2003年拍摄的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讲述了一位老人收养孤儿的故事。影片的题材并不新鲜,但本片却通过对情感价值的彰显与出色的人物塑造从同类型电影中脱颖而出。影片的情节较为简单,尽管孤儿、收养等元素非常适合大开大合的戏剧性呈现,导演却通过对情感的把握与突显化人为设置的桥段于无形。21世纪,随着经济腾飞与城市扩张,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彼此隔阂、疏离。导演意识到了情感在社会与人的生命中的重要性,通过展现宝柱爹与小花之间纯粹、无条件的爱,展现爱的力量对原本刻薄的宝柱与香草的感化,帮助人们重新建立情感上的连接,让人看到爱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可能性,推动整个世界向越来越纯洁、有爱、简单的方向发展。与其他孤儿题材的电影相比,小花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自足。影片并没有以他者的视角渲染孤儿小花的悲苦,以高位者的姿态对她施以怜悯与同情,而是在表达善良与爱的主题同时,以主观视角切入小花的内心世界。小花既不是一个受生活蹂躏的绝望者,也不是一个屈服于命运的被动者,而是一个遭遇不幸却又拥有善心的能动者。她虽被生活折磨,却敢于反抗收养家庭的家暴折磨,主动为自己寻求新的庇护。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抵达的方向,并永远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叔叔和婶娘,进而唤醒他们的爱心。风格上,本片追求平实、真实的叙述,以质朴、真诚的姿态润物细无声。除了必要的数次移动镜头外,导演大量使用固定镜头,只是作为观察与记录者在场,而不对画面做出定义与倾向性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影片彻底放弃了在风格上的设计。在外景选取上,导演有意强调选景与人物心境的反差,与内景的逼仄及人物的悲苦命运形成对比的是自然景色的美丽和谐,以乐衬哀,人物的悲苦更令人唏嘘。(编辑:海边淡鼠)
1983年
导赏:本片是一部独具风格的蒙古族电影,由葛根塔娜执导,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摄制。讲述了蒙古族小伙潮洛蒙带领牧业承包组建设草原的奋斗故事,以及潮洛蒙与美丽的蒙古族姑娘乌日罕历经曲折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体现出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代大背景下,草原现代化转型与牧业大发展的时代特征,以及歌颂人性美、人情美,真爱,正直,坚持理想与信念的人文主义精神。影片首先映入眼帘便是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随即展开关于牧民生活与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这一核心命题,通过潮洛蒙与乌日罕的初见与误会、潮洛蒙等人与乌日罕父亲桑布社长关于建设草原的矛盾冲突展开叙事。情节生动,娓娓道来,并在结尾时达至高潮。承包组与社长达到和解,潮洛蒙与乌日罕终成眷属,历经不易后幸福美满的大团圆结局,着实令人动容。影片由此映射出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并置、碰撞、冲突与和解。草原这一原始地理空间,蒙古族独特的敬酒仪式,节日舞蹈仪式,与象征现代文明的卡车、现代化建设、人的新思想等在这片草原上碰撞,并擦出新的火花。影片由现代化建设为伊始,最终回到人本身,歌颂青年的理想、信念与坚守,歌颂新生活,歌颂生命的意义,并鼓励人们找寻生命的意义。影片将此思想内核与人文关怀散布于唯美的场景画面,考究的室内布景,平缓的镜头运动,以及情感流动与日升日落之中。兼具观赏性、人文性、时代与社会意义。(编辑: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