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兰芳

Lanfang Han

有片源
1992年
导赏:电影《狂》是凌子风导演的“封镜之作”。这部影片于1992年精心制作而成,并率先在中国香港与观众见面,而后在2004年7月14日终于登陆中国内地的大银幕,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影片所呈现的风格真实而朴素,仿佛一部生动的纪录片,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影片的核心人物郑幺姑由当时年仅二十岁的许晴饰演,她以精湛的演技展现了未嫁人姑娘的羞涩与纯真,以及初为人母的坚强与母爱。这种自然的转变令人叹为观止,也让观众对许晴的演技刮目相看。这部电影改编自现代著名作家李劼人代表作大河三部曲之一的《死水微澜》,它在中国百部小说排名榜上占据显赫的地位。另外两部长篇小说分别是《死水微澜》与《暴风雨前》,这三部小说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历史前事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四川地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完整地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革。电影的时代背景设定在十九世纪末的四川,通过一个小乡镇的细微变化,折射出辛亥革命前后四川城乡各阶层的分化与深刻变革。影片虽以伦理爱情故事为主线,但更为核心的是通过女性视角,展现了郑幺姑这类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抗争精神。郑幺姑,这位从农村嫁到镇上的女孩,她柔媚且聪明,骨子里却透露出一股倔强。她不愿被社会对女性的传统束缚所限,敢于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更敢于挑战那些陈腐的道德观念。她的形象,无疑是四川小城镇女子解放意识的一次生动展现。
1989年
导赏:《春桃》是许地山小说中非常独特的一篇,被中国第三代导演凌子风慧眼“发掘”,并于1988年改编成电影。故事背景设定在民国初期,一个战乱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原小说中,时代背景被详细描绘,以展现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然而在电影中,导演凌子风巧妙地处理了这一背景,通过“巡警”等少数带有民国色彩的角色和场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时代背景,更加聚焦于对三个劳苦大众和他们性格、关系、命运的刻画。乍看影片有着流俗爱情片中惯用的一女二男三角恋模式,然而这种常见模式在片中承载的却不是情爱纠葛,而是对伦理道德的深刻反思,由此诞生了一个敢于轻视世俗习惯,具有极强人格追求的劳动妇女形象。导演调动了诸多造型手段来刻画她,烘托她。破草帽、满是烂纸的背筐、朴素干净的衣裳、走在暗红色宫墙下的沉重的步履、“换洋取灯儿”的叫卖声,多次重复或变换着重复的画面,让人如同身受地感到春桃所受的压抑。她坚守着与丈夫间那神圣的传统纽带——拜过天地的仪式与“龙凤帖”的见证,这不仅是传统道德的恪守,更是内心深处道义良知的体现。同时,她也难以割舍与那位“伙计”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他们共度风雨,同享甘苦,那份真挚的情感与相互扶持的生计,既是她情感的寄托,也是生活温饱的坚实依靠。在两者之间,她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却都承载着无法轻易放弃的重量。在拍摄《春桃》前凌子风拍摄了经典之作《骆驼祥子》,其中塑造的“虎妞”形象深入人心,此后他还在《狂》中塑造了“邓么姑”。和春桃一样,她们虽为旧中国的女儿,但绝非祥林嫂式的弱女子,而是在社会狭隙与生存压力中挣扎不羁的强者。通过这些作品,观众能够感受到新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寻求自我价值与身份认同的强烈愿望。它们不仅是对东方文明的一次深情追忆与犀利反思,更是对新文明曙光的热切呼唤。(编辑:明慧)
1986年
导赏:《马铁腿外传》以其“轻喜剧”风格,细腻地勾勒出社会现实的一个横截面。影片以其温和而朴素的手法,展现了批判和反思的力量,同时保持了一种平实的生活质感。它巧妙地在矛盾、冲突和讽刺中游走,却不让这些元素变得尖锐、激烈或辛辣。导演运用生活化的误会和偶然的巧合,构建了一系列喜剧情景,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深刻的社会问题。影片中的喜剧冲突并不追求层层深入和激化,而是通过马铁腿三次送礼、三次碰壁的循环复现,以及他发出的无奈自问——“这关系绕来绕去,啥时候是个头啊”,展现出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马铁腿的形象,成为了社会底层市民的缩影,碰壁的三次重复,不仅揭示了社会问题,也反映了普通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无奈和挣扎。影片的高潮部分,马铁腿因失望和愤怒而患上了嗜睡症,这一病症成为了两种隐喻的载体。一方面,当马铁腿因嗜睡症住院时,紧追热点的记者们蜂拥而至,他们关注的不是马铁腿作为一个父亲的悲哀,也不是作为一个病人的困境,而仅仅视其为能够带来新闻热度的手段,隐喻着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功利性和实际上的冷漠。另一方面,马铁腿受不了三次碰壁的打击,骤然晕倒在马路上,象征着普通人在面对复杂的权力关系时的不适应和晕眩。影片中嗜睡症的典型症状——“能听得到周围的声音,但却无法做出回应”,也指涉了一种小人物的无力感。不过,影片的结局是充满希望的。导演采用了传奇性的叙事手法,为马铁腿一家带来了一个幸福圆满的结局。马铁腿的儿子通过自学考上了研究生,如愿以偿地回到了城里,在儿子的呼唤声中,马铁腿从沉睡中醒来。也因此,喜剧与悲剧元素在影片中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平衡,既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又不失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