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鸿翔

Hongxiang Cai

有片源
2013年
2012年
导赏:《飞越老人院》是一部由张杨执导,以老年人生活为题材的电影。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老年群体生活状态的深刻描绘,更是对生命意义和代际沟通的深情探讨。影片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节和人物,展现了老年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与渴望,以及他们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影片的故事起始于一个看似荒诞却充满深意的设定:一群老人从老人院“飞越”而出,踏上了一段寻找自我和快乐的旅程。这个设定本身就是对传统养老观念的一种挑战和颠覆。在老人院这个封闭的空间里,老人们的日常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被忽视。影片通过老人们的“出逃”行为,展现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对生命活力的展现,是对老年人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挖掘。影片中的老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心结。老周,由资深导演吴天明饰演,是一个身患重病却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老人。他的行为和态度影响了其他老人,尤其是老葛。老葛的角色由许还山扮演,他的转变象征着老年人在面对生命终结时的觉醒和重生。这些角色的塑造,不仅展现了个体的生命历程,也反映了老年人群体的普遍状态。影片的叙事结构巧妙,通过老人们的“飞越”行为,将他们的个人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画卷。影片中的三个节目——麻将、照镜子和日出,都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隐喻。麻将象征着老年人的社交需求,照镜子则是对自我认知的反思,而日出则代表着希望和新生。这些节目不仅是老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的表达,也是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而该片的情感深度正在于它对老年人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老人们的孤独、渴望、恐惧和希望都被真实地展现出来。影片没有简单地将老年人描绘为需要同情和帮助的对象,而是将他们塑造为有情感、有追求、有尊严的个体。这种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理解,是影片最打动人心的地方。《飞越老人院》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以老年人的生活为背景,探讨了生命的意义、自由的价值和代际沟通的重要性。(编辑:赵敏)
2005年
诱惑
诱惑

演员/

导演:潘镜丞/
主演:蔡鸿翔/苗芳/
播放正片
剧情:陈艺发现远洋公司委托南方鸿运公司购买一笔三亿五千万美金的汇购单存在明显问题的当天晚上,就在她银行宿舍楼的家里被枪杀。事发后,最先出现在现场并报案的是住在楼下的高飞、马兰夫妇。接到报案后,市刑警大队张平队长带着肖山和王叶先后赶到现场。除了陈艺死在家里外,楼下还摔死一个叫汪平的通缉在逃犯。根据陈艺死亡现场和宿舍楼顶的勘察,陈艺死于近距离枪击,汪平则是在试图跳窗进入陈艺家时被人割断绳索坠楼致死。由于陈艺的遇害现场被严重破坏,涉嫌枪击陈艺致死的凶手被初步锁定在汪平身上。但陈艺的尸检报告出来后,初步的判断被推翻,因为陈艺是被人用枪指着太阳穴一枪毙命。是谁能在陈艺睡觉的时候进入陈艺的家里?又是谁破坏的案发现场?带着这个问题,张队长一面找报案的高飞、马兰夫妇寻找新的线索,一面到工行向陈艺的上级主管李志主任,以及坐在陈艺对面的马兰了解情况。对工行的调查找到银行留底的购汇底单,而王叶在与马兰的接触中排除了陈艺死于情杀的可能,尽管此前陈艺有过恋爱经历,遭遇挫折后至今单身,马兰也反映离异后的李志对陈艺有过表示。在对涉嫌假造汇单的许流明进行调查时,许流明被人在一片废弃的工厂区勒死,死亡时,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一个玛瑙首饰。许流明的死意味着隐藏在背后的真凶感觉到了威胁,而李志的突然遇害则说明调查离真凶已为时不远。发现李志被害,让马兰和高飞进入调查的视线,因为据马兰夫妇此前反映的情况,案发当时是他们最先进入陈艺的家里。然而,对高飞和马兰的调查刚刚开始,高飞就在自己一座不被外人所知的别墅里被害。高飞突然遇害让张队长将马兰请到了刑警队,而马兰的交代最终漏出了马脚,使得整个案情真相大白。原来,高飞涉嫌走私黄金。许流明假造的汇购单被陈艺发现,马兰出于自身考虑,将情况告诉了早已与自己同床异梦的高飞。马兰和李志关系暧昧,作为交易,马兰替高飞保守秘密,以期获得高飞五百万元的离婚补偿。发现高飞要杀陈艺灭口,马兰乘机割断了汪平的绳索。汪平失手,高飞只好亲自动手,却被接到陈艺求救电话的马兰和李志堵了个正着。高飞近距离开枪杀害了陈艺,马兰和李志替高飞假造现场。在高飞先后杀害许流明和李志灭口后,没有拿到钱的马兰将即将和情人一起出逃出境的高飞杀害。谁料想,百密必有一疏,马兰和李志最终在诱惑面前,葬送了自己。 某夜,海滨某市的银行宿舍楼发生了一起离奇的命案。银行女职员陈艺被人用枪杀害在自己的房间内,但是凶手汪平被警方找到时已经坠楼身亡。从表面的迹象来看是汪平顺着系在楼顶的绳索进入陈艺的房间杀害了陈艺,自己在逃脱的时候失手坠楼身亡。但是,警方在勘察现场之后发现了许多难以解释的疑点:首先是陈艺倒地的姿态,从这个角度凶手很难用枪伤害到死者,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警方始终没有在房间中找到那枚弹头。。。。这许许多多的疑点使警方对案件的性质发生了怀疑,于是警方把侦察的触角伸进了,死者陈艺的工作和生活周围。首先进入警方视线的是陈艺在出事前一天办理的一笔外汇业务,经过拍查发现那笔业务竟然是一张伪造的汇票。由此引发了地震般的连锁反应。紧接着警方对陈艺的同事,也是单位里最要好的同事马兰产生了怀疑,由于在几个关键的问题上马兰在躲躲闪闪中,似乎一直隐瞒着什么,正当警方要对马兰进行深度调查的时候,马兰的丈夫被人害在自己的别墅里,案件的发展再次急转直下……当一起真相大白的时候,所有的结果竟然都是因为一起因爱生恨的扭曲爱情故事。
1996年
导赏:《我也有爸爸》是我国第四代导演黄蜀芹的电影作品,由吴大维、马晓晴等主演,讲述了一个患有白血病的流浪儿与足球明星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获得第17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的殊荣。在创作者真诚、细腻、抒情的镜头下,这部讲述生死议题的深刻影片给人带来童趣、诗意、积极的观看体验。片中流浪儿大志罹患绝症的遭遇令人恻隐难忘,他与没有血缘的运动健将林天海从素昧平生到相互救赎,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内心。《我也有爸爸》在传递人类的终极伦理关怀时,不仅仅讲述施助者的单向奉献、自我牺牲,还表现出弱者对于强者的友爱与鼓舞。当林天海所在足球队远征日本却败绩而归,他严重受挫、一蹶不振,大志以稚气可掬的激将法敦促他重振雄风,球队也终于取得胜利的果实,为生病的孩子们赢得善款。这种相互碰撞、相互付出的爱心交流,不仅使剧中人物彼此间真情流露,还酝酿出剧情突转的强大动力,用昂扬的斗志升华影片主旨。全片中绿茵球场与白色病房轮番作为叙事空间,结局画面是一个巨大的足球状气球将一面红十字大旗升上空中,浪漫与现实的象征互相交织,两人奇妙的“父子”情谊使得对生之希望的讴歌成为电影的主旋律,而病情发展和死亡阴影则仅仅作为副调,共同谱写出节奏轻快、明朗温馨的现代童谣。剧组创作人员曾深入白血病儿童群体进行真诚的关怀体察,此般匠心独运是电影《我也有爸爸》感人至深的原因。吴大维和王泉贡献出生动自然的演绎,使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位主角碰撞出火花;片中心地善良的护士也让人印象深刻,她从身怀六甲到诞下新生命,进一步深化了故事的生命意识,出演护士的马晓晴也凭此角色荣获金鸡奖最佳女配角称号。(编辑:曾奕琦)
1994年
导赏: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人民警察彭宝林严于律己、爱护群众,并不畏艰险地与黑社会头目进行斗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可爱又可敬的当代人民警察形象,既是一部英模题材影片,也是一部弘扬正义、传递真善美的影片。该片的主题主要围绕着正义与邪恶的对抗展开,以彭宝林为代表的公安民警象征着正义和法律的力量,致力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以区耀煌为首的黑社会势力象征着邪恶与社会阴暗面,严重威胁着治安和谐与人民安全,这种正义与邪恶两者之间的对抗,构成了影片的主要戏剧冲突与张力,并通过线性叙事的方式让冲突逐渐升级,强化了二元对立的主题。影片将多种类型元素进行融合,在影片开头表现黑社会头目区耀煌逃逸片段和结尾部分区耀煌与彭宝林相互对峙的片段时,导演王薇融入了警匪片类型风格元素,通过冷色调和暗色调的处理、人物面部特写镜头、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与剪辑节奏,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展现激战场景,呈现出暴力美学的视觉风格。而影片中的兄弟情谊和爱情元素展现了人物的侧面,彭宝林与战友陈志坚之间共进退的战友情、与叶金水之间惺惺相惜的兄弟情、与丁晓萍之间志趣相投的爱情,呈现出人物柔情的一面,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人民警察心中的柔软和坚韧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影片故事以当代社会为背景,其中区耀煌偷窃香港珠宝金行、开办歌舞厅等情节和片中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公共场景反映出当时的城市面貌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指出影片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其中提及的惠阳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更是直指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后日新月异的社会面貌。然而经济活动的繁荣和利益的驱动带动了社会治安的动荡,从而映衬出法制建设的加强和人民警察的崇高精神,传递出浓烈的时代气息。(编辑:州文)
1991年
1990年
导赏:《本命年》是一部现实主义影片,是1990年中国三部关于迷惘青年的电影之一。影片被看作是中国第四代电影人对中国影坛的最后一次大冲击,也是80年代中国电影的谢幕式。影片根据刘恒小说《黑的雪》改编,通过复杂而又独特的普通人李慧泉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存在于一代年轻人中的焦虑、挣扎、没有归宿的矛盾心理,并以此表达了对重建理想和富有凝聚力的民族精神的强烈愿望。影片风格朴实、自然,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充分展示了写实主义风格:长镜头跟拍、粗陋的场景、反唯美的光效、现场分镜头的场面调度手法、摒弃电影音乐的音效处理以及绝望的主题和男主人公死在胡同附近、戈达尔式的结尾。影片写实的手法具有强烈的穿透力,于平实的生活场景中,揭示出都市生活背面的阴影地带。影片中李慧泉的命运悲剧并非是靠好心人和时代的变革所能拯救,因而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宿命色彩,强化了影片的悲剧力量,使影片对于命运和人性的刻画具有着穿透时代的意义。《本命年》的诞生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电影的“异数”,是当时中国电影对世俗生活排斥的“反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黄土地》之后中国写实电影的又一个高峰。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大岛渚这样评价说:  “谢飞的胜利是中国电影写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胜利。”“第四代”导演赋予电影最多的是个人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关怀,《本命年》无疑强化了这种关怀的纯粹性和彻底性。如果说小说《黑的雪》有一种悲观的宿命色彩,意在展示一种自我否定的贫困灵魂的悲剧命运,那么《本命年》则更倾向于展示一个自我肯定的积极灵魂,增强了对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呼唤。谢飞是一位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电影导演艺术家,他把他对社会、时代和民族的思考化为银幕形象。表达了他对“重建思想、重建全新的富有凝聚力的民族精神的呼唤”。而这正是体现了《本命年》潜藏的意蕴。(编辑:大陆)
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