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桑华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04年
王树声征战豫西
摄影
/
导演:
安澜
/
主演:
马诗弘
/
张志坚
/
章艳敏
/
褚栓忠
/
何铁红
/
李铎
/
钟山
/
彭婧
/
李博
/
王国栋
/
播放正片
导赏:
该影片为红色经典影片,影片中的王树声将军是中华人名共和国的开国大将,该影片提取了王树声将军传奇一生的其中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进入豫西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故事。影片中,逼真的战争场面和鲜活风趣的人物塑造,使王树声大将军本来就富有强烈传奇性的革命经历更加传神而精彩。影片不仅展现了王树声司令员在战争中的英勇智慧,更体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影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有助于引发共鸣,增强民族认同感。
2000年
无关风月情
导演
/
导演:
桑华
/
主演:
王伟
/
常景茹
/
米学东
/
范蓉
/
播放正片
剧情:
何莉婚后生下一个女孩,封建思想严重的丈夫曾炎为了能有一个儿子传宗接代而另寻新欢,最终抛弃了妻子和女儿,选择了离婚。痛苦中的何莉面对的是残酷的现实:曾炎逼迫她尽快搬走,而她已举目无亲,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还要抚养年幼的女儿……绝望中的她想到了死。在电台的热线节目中,何莉向主持人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主持人劝她放弃轻生的念头,勇敢的面对生活,可何莉挂断了电话…… 这一切鲁继伟是从出租车的收音机里得知的,也许是同病相怜,因为他与何莉一样也是一个孤儿,而幸运的他却得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好人的资助上完了大学,而今事业有成的他希望将这份幸运送给其他孤立无助的人,继伟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何莉,他在街上贴出寻找何莉的启事…… 处境艰难的何莉被继伟的热情和真诚所感动,接受了他的帮助。而继伟用他的善良与执着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不解、流言与压力。在与何莉、曾贝贝母女俩的接触中,何莉的善良贤惠、贝贝的可爱和依赖都让他深感家的无限温情,终于两个人之间由热心帮助的友情演变成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1996年
大转折——鏖战鲁西南
摄影
/
导演:
韦廉
/
主演:
卢奇
/
古月
/
傅学诚
/
王兰武
/
郭连文
/
周光大
/
宁晓志
/
孙湘光
/
孙维民
/
刘锡田
/
播放正片
导赏:
《大转折》由上集《鏖战鲁西南》和下集《挺进大别山》组成,上部从1947年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重点进攻开始,讲述鲁西南战役中,晋冀鲁豫野战军如何强渡黄河,积极创造、捕捉战机,调动敌军就范,把攻城与野战、分割与围歼相结合,从而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部战线的战略部署,开辟了进军大别山的道路,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韦廉导演讲究“以工笔画人物,以泼墨挥写战争”。片中细腻地表现了刘邓二人肝胆相照的感情,他们有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共同理想,而刘伯承儒雅温厚,邓小平沉稳冷峻,两人性格上相反相成,配合默契。影片长于以造型烘托氛围,由于转折是由黑暗向光明的转折,从低谷向高峰的挺进,由失败向胜利的转折,而转折点正是从最黑暗、最困难、最艰苦的那一时刻开始的,因此开头镜头就把观众带到了陕北高原荒漠的崇山峻岭之中,在满是泥泞的崎岖山路上,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一行人冒着滂沱大雨艰难地前行,这使观众迅速感受到革命的艰苦卓绝。鲁西南之鏖战让观众感受到了“大转折”的艰险、残酷及刘邓大军所付出的重大代价,从而使我军的精神真正直面强敌而获得升华,同时也以磅礴的格局,带领观众走进历史进程的宽阔视野中,为下一部“挺进大别山”铺垫蓄势。(编辑:曾奕琦)
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摄影
/
导演:
韦廉
/
主演:
卢奇
/
傅学诚
/
宁晓志
/
孙维民
/
古月
/
郭连文
/
孙湘光
/
刘锡田
/
谢伟才
/
杨绍林
/
播放正片
导赏:
《大转折》的魅力基于历史事件的伟大,刘伯承、邓小平千里挺进大别山,把尖刀插向了国统区心腹之地,并站稳脚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彻底扭转战局。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评价此事件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在战场“武戏”与战场外的“文戏”的交织纵横之中,“挺进大别山”的过程实现了“武中有文”“文中有武”的艺术匠心,并使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旅程显得生动别致、跌宕起伏。《挺进大别山》情节不仅突出了得到老区百姓支持的重要性,而且极富深情地展现了这一过程,深刻揭示了人民与革命战争的关系。影片的高潮部分在雨后的黄色油菜花田中展开,象征着战争转折的到来和希望的重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是解放战争史上重要转折点,它的历史价值在于使人民解放军跨越了战争相持阶段,从战略防御直接进入了战略进攻,从而大大缩短了解放战争的时间,使得夺取全国胜利的进程至少加快了3到5年。《大转折》全片以突破性的雄浑悲怆美学品格创作,再现这一意义深远、构思伟大的战争过程,获得了第2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的荣誉。(编辑:曾奕琦)
1992年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
摄影
/
导演:
李俊
/
蔡继渭
/
杨光远
/
韦廉
/
赵继烈
/
翟俊杰
/
主演:
古月
/
苏林
/
郭法曾
/
刘怀正
/
马绍信
/
鲁继先
/
史崇仁
/
赵恒多
/
卢奇
/
傅学诚
/
播放正片
导赏: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片,延续了系列前作《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大事件、大场面、大制作的特点,宏观的磅礴气势与局部的精细描画相得宜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战役,此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本片巨细靡遗地真实再现了平津战役的战况进程,其中,为了完成毛泽东对于傅作义“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战略,华北野战军将士在隆冬时节横渡冰河的“下饺子”一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影片对傅作义这一角色的塑造也颇具新意,他不再是简单的敌方反派,而是一个有着复杂心理和决策过程的军事领袖,此般观念创新,使得影片更具深度和观赏性。剧情中“进京赶考”一段“创业难,守业更难”的感慨,体现了平津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建立新政权的伟大开篇。《大决战之平津战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凭借其精湛的导演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斩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荣誉,是我国战争文献故事片中的精品佳作。(编辑:曾奕琦)
1990年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摄影
/
导演:
赵继烈
/
李俊
/
杨光远
/
主演:
马绍信
/
古月
/
苏林
/
赵恒多
/
张卫国
/
路希
/
刘怀正
/
鲁继先
/
郭法曾
/
卢学公
/
播放正片
导赏:
“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成为历史,但假如我们有暇在棋盘上还原当年的黑白对弈,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布局的奇妙莫测,感受到那每一颗落子的雷霆万钧之力。”《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献礼片,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史诗巨制,本片以极高的规格逼真复现了辽沈战役这一解放战争中扭转乾坤的开局形势。影片讴歌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统帅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了我军指战员勇猛顽强、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和无坚不摧、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影片的主线表现了围绕锦州这一战略要地,国共两方在统帅部的决策、前线司令部的谋划以及战斗部队的交火等多层面进行的惊心动魄的交锋,并在其中穿插了中原战场和西北战场的战况、毛泽东与肖三回忆青少年时代、华北野战军的调动、奇袭西柏坡、蒋介石就职会、蒋经国试图经济改革等若干事件,表现出战争中矛盾的复杂性。通过深刻描摹战争中人们的精神状态,本片揭示出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所致,而是有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以及由此引起民怨沸腾的深刻根源,极具历史厚度。《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既有恢弘的战争场面,又在细节上抒情写意,构成一种张弛有度、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如序幕中气势磅礴的冰裂,和毛泽东爬上黄土高坡;塔山阵地战中用高速摄影拍摄的小战士牺牲和缓缓飘落的红围巾;万籁俱寂中铁丝网上挂着的棉絮和军号……这些具有史诗质感和情绪张力的视听造型,赋予了影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编辑:曾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