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蓬

Peng Chi

有片源
2021年
2018年
2013年
导赏:在中国电影的长河中,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意蕴,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电影佳作。这部影片不仅是对传统唢呐艺术的深情致敬,更是对匠人精神的一曲颂歌。在这部电影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还能体会到在现代社会变迁中,传统与现代、坚守与放弃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陕西的黄土高原上,这里曾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唢呐艺术传承的沃土。吴天明导演以其特有的艺术视角,将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和唢呐艺术的传承,通过焦三爷与游天鸣两代唢呐艺人的生活和抉择,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的唢呐,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更是匠人精神的象征,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百鸟朝凤》这部电影,首先以其精湛的视听语言,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传统韵味的世界。影片中的原生态影像,如广阔的秦川、古朴的村落、辛勤的农耕,以及焦三爷手里的旱烟、师娘的纺线机等,都深刻地展现了传统生活的质朴。而影片中的背景音乐,更是与情节、人物形象和心理发展紧密相连,为电影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焦三爷在生命最后时刻,为窦村长泣血演奏《百鸟朝凤》的场景,那悲怆的音乐,将人物性格的倔强和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形象地展现出来。影片中的唢呐,尤其是《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成为了影片的核心象征。它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人生评价,更是对匠人精神的最高赞誉。在影片中,焦三爷对唢呐的热爱超越了一切,他将唢呐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对徒弟看似严苛却心怀暖意。他坚持“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这种对唢呐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正是匠人精神的体现。而游天鸣作为传承人,虽然在时代的变迁中显得犹豫和彷徨,但他最终还是承担起了传承唢呐文化的责任,这种坚守同样令人动容。《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还深刻地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随着西洋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唢呐艺术逐渐被边缘化,唢呐艺人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影片中的焦三爷和游天鸣,面对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坚守与放弃的选择,他们的困惑和无奈,正是许多传统艺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真实写照。影片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引发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深刻思考。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和文化的冲击,但匠人精神依然在一些人心中生生不息。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对技艺的精益求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要尊重和保护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传统艺术。吴天明始终坚持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朴实无华地为观众讲述了这样一个地道的中国乡村故事,深沉、精准地传达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吴天明为何在晚年创作中钟情于焦三爷形象的塑造?风格即人。可以说,焦三爷形象上熔铸着吴天明对人生、对艺术、对电影的深切感悟,熔铸着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熔铸着他与底层农民的血肉真情。(编辑:赵敏)
2012年
大有希望
大有希望

演员/

导演:许同均/
主演:迟蓬/祝士彬/
播放正片
2010年
2007年
剧情:    段小梅因为考上了“一高”第一次走出农村,段母执意放弃照顾家里的孙子一心前往陪读,以期女儿考上大学,了却自己没有文化的遗憾。母女俩扛着一袋小米前往,在一个种着石榴的小院子里,和刘珊珊母女相遇。   漂亮活泼的刘珊珊从小在城市长大,喜欢唱歌和追赶时髦,对于流行以外的东西不甚感冒,尤其是父母所逼而自己深感痛苦的学习。刘母不惜放弃原有工作而为女二陪读,一心一意为刘珊珊打理饮食起居。   虽然女儿是出了赞助费才得以进入一高,但是对于女儿仍然寄予厚望,希望女儿能以自己的实力考上大学,对于女儿要求也颇为严格,甚至有些苛刻。原来刘母也不是真正的房东,也是租房而居。刘母为了节约生活开支而将自己所租的院子的厢房转租了段家母女。命中注定,两个女孩相遇了。   刘母来自城市,对于竞争深有体会,她从了解到段小梅亦是一高学生之后便要求女儿将其视之为竞争对手,处处以段小梅的表现来要求自己的女儿,引起女儿的诸多不满。同时,段母来自农村,习惯与城市大相径庭,出于对于城市人奸诈狡猾的思维定势,对于刘家母女也诸多防备与戒心。这在电表安装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刘珊珊和段小梅并没有理会母亲们的不和,成为了好朋友。   刘母和段母因为生活习性、人情事故的不同从而在生活理念的人之上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因为电表等费用问题难以解决而相持不下,索性各退一步,刘母对段家母女的苦楚表示理解,段母亦承诺不再将亲戚带往家中。终于在为女儿学习好的这一点上,两位母亲第一次达成了共识。   段母带了一堆农村亲戚来家吃饭,“洋相”百出,刘母反感与之谈判。段小梅回家,在院门口碰到了没有进门的刘珊珊,从而得知了两位母亲正在谈判的消息,两个小女生对于母亲的谈判并无多大兴趣,反而在门口摆开五子棋谱,开始大战。谈判之后,两个女孩终于得以回家,刘珊珊并未按照母亲的要求下馆子,因而十分饥饿。虽然是段家剩下的挂面和豆腐卤子,但是刘珊珊吃得分外香甜。   半夜,刘家窗台上盘踞着一条大蛇,这让刘家母女大呼救命,段小梅没用多少时间就抓住了蛇的七寸,消除了安全危机,刘母对段小梅非常感激,第二天早上直往段小梅的口袋里塞鸡蛋。刘珊珊更是羡慕不已。   刘母的朋友邀请其去新开张的酒吧管帐。段母认为其人脉广泛,请其代为找工作。刘母无奈回绝。法院寄来公函,原来刘父是因为涉嫌受贿而被起诉。刘母拿着公函,半天没有回过神来。   段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劝解刘母放开,不慎将刘珊珊在段家吃面一事说出。刘母听后认为是段母故意,加上刘父出事,心情极度低落,拿着女儿出气。话还未完,忽见院子里大火升起,急忙端着满盆子的水夺门而出。原来段家买了一辆二手车,段母在求神保佑,让刘家母女虚惊一场。   刘母出去挣钱未回,因为考试排名36,刘珊珊心情低落,约段小梅去唱卡拉OK,第一次发现段小梅的天赋歌喉。段母收购了乡亲卖不出去的疙瘩白,打算腌制成酸菜卖钱。因为在院子里招苍蝇,引起刘母的冷眼相讥,情急之下,段母以女儿的第一名来回击刘母。   刘母回到家,看到吃段家鱼剩下的鱼骨头的女儿,气急败坏,抽了刘珊珊一顿。私下里,李珊珊和段小梅交换着对于母亲的不同看法,互相鼓励与扶持着。   刘父被判入狱4年,刘母心情低沉,这也让刘珊珊感觉异常。为了减轻刘珊珊的压力,段小梅答应她下次考试名次考后点,刘珊珊感激之下为段母切酸菜,不小心切到手指。因为突然下起雨,二人打车前往段母处帮忙收拾。   刘母发现自己女儿的破手指,又心疼又责备,加上钱的问题更是生气。听到冷言的段母铁着脸拿着一半的士费过来。二位母亲的矛盾升级。   在段小梅的帮助下,刘珊珊成绩进步。刘母十分高兴,准备杀鸡庆祝,无奈自己不会,故请段母帮忙。言谈之中,段母对于女儿对自己成绩的隐瞒心存疑虑。坚持下,段小梅将数学67分的考卷拿出来,段母当场晕倒。刘珊珊看着,一言不发。两个女孩第一次发现,对于两位母亲来说,分数就是她们的命根子一样。所以,发誓相扶相持,共同进步。   刘珊珊和段小梅经常在放学以后去她俩的秘密基地――芦苇丛。在那里,两位女孩交流着自己的理想、童年经历、对未来的憧憬等等。而同时,刘母却在为筹集为结清的律师费而筹划着卖他们城里的房子。   经过了刘父突然的重大打击,刘珊珊瞬间成长,也开始理解自己的母亲。两个女孩的友谊也随着起伏的芦苇在一天天生长。刘珊珊的成绩开始有了明显的进步,段小梅也保住了优异生的地位。两位母亲消除隔阂,在除夕之夜一起包饺子。同时,特许二人偶尔放松看电视。电视上的动物之间的故事似乎就是现实中的这两对母女。四人相视而笑。日子就这样继续着。
2006年
1998年
导赏:上映于1999年的电影《春天的狂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献礼作品,由我国著名第四代导演滕文骥执导,邵兵、瞿颖、袁泉等主演,入围第19届金鸡奖6项提名,并获第5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的荣誉。影片以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为主角原型,将扎根祖国大地、汲取民族艺术滋养的作曲家赵黎明的艺术人生作为叙事主线,表现了他对音乐痴迷的追求,以及他历经挫折仍坚持创作,终于写出一首首热情洋溢、脍炙人口音乐作品的曲折经历,揭示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与群众相结合、走到生活中去的真理;并将他与苏雨的爱情故事作为剧情副线,整体节奏明快,简约而隽永。电影故事情节和音乐作品有机地溶为一体,以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等群众歌曲作为配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导演在构思这部音乐片时,并不将其作为一部完全纪实的传记片来处理,而是巧妙地通过施光南的音乐和他的人格魅力,展开自由的想象,使得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人物经历和音乐创作的关联也更具戏剧张力。比如讲述赵黎明到新疆采风以及下放到陕北高原劳动,地域性的风土人情作为视觉元素让画面显得美轮美奂,而与当地人民的深厚情谊也使得创作灵感的汲取更加自然,虽然施光南本人并没有到过上述地区的亲身经历,但创作者借此生动恰切地塑造了一个人民音乐家的形象,令其创作生涯、人生悲欢与共和国的风雨历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片中穿插耳熟能详的音乐唱出了一代人心中的豪情,引发观众思绪万千、荡气回肠的深深共鸣。(编辑:曾奕琦)
1989年
黄河谣
黄河谣

演员(饰 柳兰)/

导演:滕文骥/
播放正片
导赏:在中国电影的长河中,滕文骥的《黄河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部难以忘怀的作品。这部电影不仅是对黄河文化的深情凝望,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索。它以黄河为背景,通过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展现了黄河边上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影片的叙事结构采用乐章式段落,音乐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强画面气氛,更是文化意义上的抒发。这种写意的风格与整个画面造型相得益彰,使得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影片中的人物塑造采用意念化处理,主人公当归的一生中占重要位置的四个女性,仅仅是一组符号象征,分别对应主人公四个不同的生命乐章。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的焦点不在于个体的爱恨情仇,而是超越了个人情感,指向了更为广阔的人类命运。《黄河谣》中的黄河,不仅是自然神秘的暗示,更是黄河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象征。黄河的千沟万壑,正是黄河流过我们民族肌体留下的巨大深刻的心理烙印,它的九曲蜿蜒也是黄河边一代又一代脚户人生旋转的痕迹。黄河的文化意蕴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赋予了人们生存空间的同时,也铸就了人们的心理。影片中的主人公当归,从始至终都在黄河古道中赶着牲灵,唱着歌谣。这种重复呼应的画面暗示着人们始终无法超越黄河给我们划出的生命轨迹。黄河就是主宰一代又一代人生存的命运。影片的最后,所有人物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这种悲剧性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导演所说的那种震撼,这震撼包含了对顽强不息的生命力的高扬和对命运的无奈。《黄河谣》在情感的封闭性上,除了环境写实外,淡化了叙事背景,甚至淡化了人物姓名,使得影片更像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具有史诗风格的西部片。它拒绝社会文化的介入,有意造成了时空上的隔膜感和荒蛮感。那苍劲凄厉的命运咏叹,如同古老的黄河一样气势澎湃,悠远感人。《黄河谣》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黄河边上人们的生存状态,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索。影片中的黄河,既是自然背景,也是整个影片的主体象征,它确定了影片的情绪基调。滕文骥通过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黄河边上人们顽强不息的生命力量。这部电影是对黄河的一曲深情的咏叹,也是对人类命运的一次深刻的探索。(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