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李伯江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16年
老票
导演
/
导演:
李伯江
/
主演:
句号
/
张景素
/
孟妍
/
孙伯雅
/
类型:
家庭
/
剧情
/
剧情:
乡下阿婆进城打工,因为年纪大而无人招聘,正在一筹莫展,偏偏被朱良父子相中。朱良喜欢买奖券,手气不好,又不听劝,妻子一气与其分居。为了读书的女儿朱小丽,朱良特地招了这位上年纪的乡下阿婆。阿婆以自己的善良、勤谨赢得朱家敬重,又在无意中促使朱良夫妻和好朱良为了帮阿婆脱贫,也为了自己以后买彩票“合法”,撺掇阿婆买彩票。阿婆不相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但是,善良的阿婆为了主人高兴,委托他代买,并说定,以购买时的先后为序,区别奖券归属。
2010年
美丽的青春
导演
/
编剧
/
导演:
李伯江
/
主演:
林园
/
李玉峰
/
薛山
/
播放正片
剧情:
辛美大学毕业后响应号召来到北京郊区大山深处的金田峪村成为了首批大学生挂职村官中的一员。她的到来,得到了村书记赵有亮、村委会主任李民富以及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富民洗煤厂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金田峪村一派富裕、和谐的景象。直到有一天,养猪专业户周德财家的育肥猪不明原因的死亡了,辛美察觉到,这可能与洗煤厂排放的污水有关。经过调查,辛美得知:洗煤厂的污染正在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百折不挠的辛美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老支书的支持下,最终带领村民们走上了一条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致富之路。
2006年
叫声妈妈
导演
/
编剧
/
策划
/
导演:
李伯江
/
主演:
张妍
/
孙冰
/
张景素
/
温海江
/
播放正片
导赏:
《叫声妈妈》是由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一部小成本电影,影片一开头就交代了故事背景,一对夫妻恩爱无比,但丈夫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生命,已有孩子的妻子又患上了癌症,绝望之时,妻子不得不将刚生下的女儿苏亚男送给一位素不相识的姥姥,看着女儿的身影慢慢远去,妈妈缩在地上抽泣,悲痛万分也无可奈何。电影中的三位女性角色,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都具有以柔克刚的特点,也为此塑造出很多令人动容的画面。姥姥自从将亚男收养家中一直无微不至的照顾,从做衣服,到照顾生病的亚男,都事无巨细。为了让亚男更好的上学,姥姥加班做风筝,对自己的头疼病也无心在意,把更多的关怀都放在了亚男身上,姥姥无私奉献的精神很符合老一代的老人对于孩子的呵护与照顾。小姨的出场一直是一个面冷心善的形象,虽然一开始对收养亚男到最后都表现出漠视的态度,但默默付出了很多,为了不让姥姥辛苦放弃考上的大学,以及亚男搬去城里的生活,为了保证亚男的上学,多跑许多兼职,或许也是对当年自己遗憾的一种弥补,也许不善言辞,但内心深处的善良闪耀着光辉。亚男是人物性格最突出的角色,她真诚、勇敢、善良、一直怀有感恩的心。与同学之间谦让,与老师之间礼貌,省饭钱买毛衣为了缓解姥姥的头疼病,以小姨的名义给姥姥寄钱,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都体现出她可贵的品质,其中与外国老师偶遇交流的一幕也是侧面对亚男优秀的体现。在生活环境困苦的背景下,三位女性的精神品格像是贫瘠土壤的一颗树苗,显得弥足珍贵。电影最后亚男的发言,发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多想叫一声妈妈!是人性的光辉是温暖的臂弯更是人们追求的真挚与美好。人间有真情,影片也让孤儿问题重新引起大众的关心与反思。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自然灾害的频发是一种相随的必然结果,孤儿问题也是其结果的产物,每当孤儿孤独与无助时,总有许多善良的“妈妈”们伸出关爱之手,让孩子们感受到真挚的情感,没有血缘的真情实感也格外珍贵。
1999年
龙飞凤舞
录音
/
导演:
王亨里
/
主演:
徐卫
/
夏军
/
博泓
/
宋卫东
/
李光复
/
哈秦高娃
/
李明启
/
韩善续
/
孙桂田
/
姚泓
/
播放正片
导赏:
作为首部反应国标舞舞迷生活的电影,该片深刻反映90年代北京城人民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的佳作。它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情节和饱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下多彩多姿的快乐生活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影片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与力量。影片以青年建筑师冯岚岚的国标舞学习之旅为主线,映射出个人精神世界的蜕变与成长。冯岚岚,一个才华横溢却内心迷茫的青年,在国标舞的优雅旋律与节奏中,逐渐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自我认同。国标舞不仅是一项技艺的修炼,更是她心灵的一次深刻洗礼,让她在舞动中释放压力,在旋转中领悟生活真谛,最终摆脱了精神的困惑,收获了真正的幸福与自我实现。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颂歌,也是对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人们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影片还通过青年摄影家李力与林婕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展现了当代青年在面对爱情与价值观冲突时的不同选择。李力与林婕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也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追求个人梦想与情感归宿时的困惑与坚持。他们的故事,让观众在感叹爱情美好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价值、情感归宿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而影片中的另一位角色——普通劳动者李强,则以他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诠释了“小人物大情怀”的深刻内涵。李强虽身处社会底层,却怀揣着对舞蹈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无论身份如何,只要心怀梦想,勇于奉献,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李强的故事,是对所有默默无闻、辛勤付出的劳动者的致敬,也是对社会正能量的一次有力传递。(编辑:张昕一)
明天我爱你
录音
/
导演:
杨世光
/
主演:
潘长江
/
李明启
/
张晓燕
/
栾福仁
/
徐宏
/
于广
/
播放正片
导赏:
《明天我爱你》是一部农村题材影片,以河东村和河西村两个农村社区为背景,通过展现两个村庄的自然风光、生活场景和农民的日常劳作,真实地还原了农村生活面貌,影片一开场便是河西村村民为迎接庙会的来临而进行秧歌表演的画面,农村女性载歌载舞,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展现昂扬向上的农村风貌之时,影片主要围绕着是举办农业科技节还是古庙会的问题展开,直接触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问题,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注入现代化意识,成为一部有关记录农村变化和发展的时代记忆影片。在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互碰撞的议题上,影片从人物和道具等方面入手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影片中的郝三多和郑小玉是新农民的典型代表,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科技水平,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农耕生活,而是积极寻求科技兴农的新途径;而以老正确为首的农村村长是一个传统、保守又固执己见的守旧派,不愿接受时代变化和科技发展,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新技术的疑虑,在两者使用的交通工具汽车与驴的对比上也显现出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差异,新一代与老一代之间的代际冲突成为守旧与创新冲突的外化,而代际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成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彰显,体现了新时代的农村建设。影片在讲述农村故事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喜剧元素,建构了喜剧人物形象和喜剧性情节。潘长江饰演的郝三多从外形上可谓是一个丑角形象,他的新一代村长身份使得正统与诙谐集于人物一身,两种属性的冲突从而赋予了人物诸多喜剧笑料,例如在影片中他成为老正确的集中调侃对象便可提供佐证。喜剧人物形象与喜剧性情节常常相辅相成,老正确作为一个老顽童用纸筒望远镜窥察女儿小玉与郝三多嬉笑交流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其与郝三多之间斗智斗勇、相互较劲的情节也常常成为喜剧爆发点。而影片中的喜剧音乐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运用欢快的旋律、轻松的节奏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在喜剧段落之中加入欢快的音乐便可以强化喜剧效果,使影片带有情景剧、小品式的快感。(编辑:州文)
1998年
不见不散
录音
/
导演:
冯小刚
/
主演:
葛优
/
徐帆
/
预告播放
导赏:
《不见不散》作为冯小刚的第二部贺岁影片,延续了第一部贺岁影片《甲方乙方》的叙事主题,即表现人物的欲望,并想象性地解决欲望。《甲方乙方》以面为单位展现群体的欲望,其中包括权力欲望、明星欲望和物质欲望等,《不见不散》探究的是爱情欲望,以穿针引线的方式在爱情主题之下又提出其他多个欲望,徐帆饰演的李清作为一位在美国生活的女性,追求的是物质优渥的生活条件,爱情欲望与金钱欲望交织在人物身上,然而物质欲望受挫的她所面临的是一个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男性,影片通过塑造男性不拘一格的性格和幽默的人生态度解构了女性物质欲望的追求,最终爱情取得圆满结局,使影片回归了爱情主题。影片折射出导演关注社会现象的一面,八九十年代的“出国热”浪潮衍生了诸多影视剧作品,影片《大撒把》同样作为冯小刚的导演作品,讲述了出国热潮背后的“留守男士”和“留守女士”,《不见不散》可谓是大撒把的姊妹篇,在内容题材、风格基调和人物设置上均有相似之处,只是空间场域从国内转向国外,人物从留守人士变成留国人士。该片讲述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通过将严肃的问题游戏化、玩笑化反映人情世态和人物的价值观取向,但影片依然采用纪实手法用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生活,呈现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最为突出的便是在光效处理上使用自然光的手法,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展现空间,室外阳光明媚,室内光线昏暗,从而意指室外空间是美国式的,是属于他人的,室内空间是中国式的,是属于自己的,反映出人物在异国他乡惆怅迷惘的心境和情绪,在美国的刘元和李清并未实现理想,反而屡屡受挫,文化环境的不同又体现出人物在空间场域下的尴尬,突出人物在环境面前的无力感,影片以现代人的困境折射社会现象,在调侃背后带有一丝清醒。(编辑:州文)
1997年
甲方乙方
录音
/
导演:
冯小刚
/
主演:
葛优
/
英达
/
何冰
/
傅彪
/
李滨
/
刘蓓
/
徐帆
/
冯小刚
/
叶京
/
刘震云
/
预告播放
导赏:
《甲方乙方》是一部由冯小刚导演的具有浓厚本土性文化色彩的喜剧电影,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由主演葛优、刘蓓、何冰、李琦等饰演的角色,呈现了市井百态小人物的温馨感动,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回忆。四个年轻人从造梦者,最后成为圆梦者,最初以盈利为目的,最后以慈善为信念。影片采用“小品串联”式的结构,六个不同的小品式段子代表了六种不同阶层的人的梦想,而这正是影片的弧光,表现出小人物的生命哲学。《甲方乙方》既契合了当时的时代氛围,也体现出冯小刚电影的独特气质,兼具讽刺与幽默,既有现实主义又有夸张手法,对社会问题作出深刻揭示的同时情感依旧细腻入微。从《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凭借独特才华和深厚文化底蕴,创造了极为特别的“冯氏幽默”,一种“大荒诞,小真实”的荒诞美学。这部影片正是用幽默喜剧的方式折射出人们不懂得珍惜当下生活、人际冷漠的一面,而荒诞中同样有着真实的生活和人情冷暖。冯小刚将市井小人物的温暖感动以一种平淡的叙述方式传递的如此真切,同时,又将严肃而略显戏谑的社会主题以一种看似幽默诙谐的表现方式传递给观众。《甲方乙方》这种小品式俗套的逗乐形式和杂耍式戏剧张力的影片的出现,无疑是中国喜剧电影的一大进步,而在给予国产喜剧频繁笑点的同时,也蕴含着强大的人文关怀的社会表达。影片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取得了巧妙的平衡,不仅斩获了第21届百花奖三大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更夺得1998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同时,《甲方乙方》作为内地第一部“贺岁片”,为中国观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中国内地电影开始具有明确的电影档期的概念,进而加速了中国电影的商业化步伐。“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甲方乙方》台词),这便是贺岁档的意义。(编辑:赵敏)
1994年
冼星海
录音
/
导演:
王亨里
/
主演:
哈斯高娃
/
夏和平
/
张志忠
/
华明伟
/
廖京生
/
胡明
/
孙雪梅
/
吴竞
/
江平
/
播放正片
导赏:
《冼星海》是导演王亨里拍摄于1994年的人物传记片。影片以冼星海本人的日记以及张光年、马可等人的著述为依据,详细刻画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辗转法国与中国多地的人生经历,用大量的细节描摹还原他创作《黄河大合唱》等不朽名篇背后的点滴故事。影片在摄影上别具匠心。王亨里是摄影出身,对画面的内容、色彩、角度具有良好审美,这使得本片得以通过摄影建立起维度丰富的现实与心理世界,用空镜头、特写镜头增加氛围上的诗意。在法国的生活是富足且小资的,此时影片色调明媚、温暖,伴随冼星海出入各个富丽堂皇的场合。可温柔乡阻止不了他回国的决心,返回中国后,人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冰冷、昏暗的环境中,各种人、物作为前景将他的身体和表情遮挡、困锁。他因国家的苦难而痛苦煎熬,因创作上的卡顿而焦虑失落。直到他站在西北的土地上望向黄河,滚滚江水奔腾而过,希望充盈了他的心灵,他的身体在光芒中完完整整地显现在银幕上,他获得了真正的创作自由。作为一部以音乐家为主体的传记电影,本片并未简单剪接冼星海的作品,而是克制地加以选取,使作品为人物形象的呈现服务。影片前半段仅挑选了2-3首冼星海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并将其放置于故事的发展中自然呈现。它们经由高音歌唱家或人民合唱团唱出,既体现了冼星海极高的音乐素养,又展现了音乐创作对鼓舞士气、团结民心的重要作用。在情节高潮处,影片也仅配以无人声的旋律,不过分宣泄情绪。直到最后,一曲《黄河大合唱》激烈奏响,一切拥塞的悲伤、愤怒、喜悦、期望都倾泻而出。本片的音乐运用使电影空间与现实空间发生交汇,仿佛在岸边等待巨浪,长久的沉寂只为最后海浪滔天的瞬间。(编辑:海边淡鼠)
永失我爱
录音
/
导演:
冯小刚
/
主演:
郭涛
/
徐帆
/
剧雪
/
播放正片
导赏:
《永失我爱》是冯小刚执导的首部电影作品,于1994年上映。本片是他从编剧到导演的重要转型,以王朔两部小说《永失我爱》和《空中小姐》为蓝本,通过细腻的影像呈现、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塑造,传递了对生死、爱情的深刻思考,构建了一个既浪漫又悲凉的爱情故事。《永失我爱》以苏凯的人物内心独白实现时空转换和情节的推进,回忆与现实交相辉映,不仅增进故事的情感层次,搭建一个跨越线性时间的情感空间,其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自我剖析更使观众得以洞察苏凯复杂的内心世界,对他的辛酸无奈和痛苦挣扎产生强烈共鸣。影片在视觉风格上细腻自然,冯小刚除导演外亦担纲美术设计,不仅以横移镜头展示城市的温柔暮色,营造旖旎的氛围,更巧妙用光影和色彩的变化来暗示人物内心、塑造情感氛围。影片前半部分展示苏凯与格格初遇并坠入爱河时画面色彩鲜艳明丽,影调也十分明亮,三人开车游玩与水中嬉戏时画面散发着温馨的金色光晕,令人联想到黄昏时即将落霞的美好时刻,静谧安宁的氛围令人沉醉,是对往事的深情怀念,说明回忆和爱人在苏凯心中永远美好如初。苏凯被确诊为绝症后,画面的明暗对比更为明显,影调更为厚重沉郁,苏凯常常处在阴影中,不仅预示了两人的悲剧结局,也暗示了苏凯阴郁绝望的心境。影片中的空镜头,如公路上的汽车驶过、小木屋外的自然风光和窗口倾泻的日光等,都暗喻了时间的无情流逝与生命的消减,为影片增添了诗意与哲思。《永失我爱》中郭涛、徐帆、剧雪塑造的角色亦将本片推向了另一个情感高度,三人鲜明的形象均体现了对“爱”的深刻理解。郭涛饰演的苏凯幽默乐观,爱好插科打诨、略带痞气,在爱情面前是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战士,身患绝症的他渴望保留个体尊严,拒绝成为他人的拖累,不惜牺牲自我求得他人幸福,对于死亡的深切思考使他的形象更为立体而真实。徐帆饰演的林格格时而泼辣时而温柔,率性可爱也敢爱敢恨,对苏凯的爱意大胆、执着而深切;剧雪饰演的杨艳在苏凯生命即将走到尾声时对他不离不弃、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对苏凯超越了简单的友情和同情,不图回报的纯粹和无私使她具有人道主义光辉。《永失我爱》生动地描摹了苏凯和林格格之间相见恨晚、轰轰烈烈的爱情,不失浪漫的遐想和人生的肆意,同时使人振奋于到旺盛的生命力和相爱的甜蜜,人生无常的苦涩亦让人审视生命的尊严,既是一曲浓郁炽烈的爱情颂歌,也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切探索。(编辑:刘若能)
1993年
云南故事
录音
/
导演:
张暖忻
/
主演:
林健华
/
濮存昕
/
吕绣菱
/
东静子
/
孙鹏
/
陈淑芳
/
杨立新
/
播放正片
导赏:
《云南故事》是一部反映中日历史纠葛的影片,张暖忻导演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日本战争遗孤的问题。该片是对当时国际政治背景下中日外交关系的一种人文关怀与反思。《云南故事》以日本女性加藤树子为核心人物,描述她在二战后因战乱滞留中国云南的曲折故事。树子的故事,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历史交织的缩影,她身处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社会环境中:一边是饱受日本侵略战争之苦的中国民众与作为中国军人妻子的她,另一边则是作为侵略者后代的她,这种身份的双重性,让她的生存境遇充满了挑战与矛盾。张暖忻导演通过树子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异国他乡女性如何在陌生土地上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影片不仅关注树子作为个体的命运起伏,更通过她的经历,探讨了跨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共通之处,以及不同民族间理解和宽容的可能性。树子的故事,是对一个异国女性在中国土地上寻找归属感、渴望被接纳的深情呼唤,也是对战争造成的伤痕与隔阂的一种温柔抚平。影片中也表现了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细腻关怀。树子,不仅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女性,她的树子的孤独、寂寞、无奈、无助以及在逆境中的坚强与韧劲都被生动的呈现了出来,映照着战争对个体心理的残酷影响,以及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困境。此外,影片中对云南特有奇特民俗与医学相对落后状况的呈现。如神秘的庆祝、惩罚仪式、独特的服饰装扮、以及世代相传的夫妻观念。这些元素为树子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充满云南独特风情的文化背景,然而,与这些的民俗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中国偏远地区匮乏的医疗资源。(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