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君

有片源
2012年
导赏:《冰雪11天》是一部根据南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公安民警成功疏散蜂拥而至的百万春运旅客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主旋律题材电影。电影中那些真实的春运场面,当下现实的展现,特别是加入了大量当年滞留广州火车站时的实拍画面,这种真实画面结合电影艺术处理的手法,给人带来很强的带入感。从不同阶层的旅客及广州火车站周边居民在面对灾难,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视角与态度,展现了春运承载的爱之能量。而导演不错的节奏掌控,也让影片充满了悬念。本片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首先,这部电影是一部“人口纪实片”,也只有21世纪的中国才有这种奇观:人山人海,很容易发生人潮海啸。如果要在这部影片里找二元对立关系,那么其中一元是维稳,另一元是随时可能发生巨大波动的人潮。“人潮”和“维稳”在这部影片中形成二元对立的戏剧冲突,而这二元不是那种你死我活的状态,是既有潜在冲突又是唇齿相依的状态。这部电影可以送到世界文化博物馆,作为一个21世纪中国的文化纪实被收藏。如果说当年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来记录宋朝的社会生活画卷的话,那现在的“广州车站图”就是反映21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画卷。其次,这部电影也是一种文化纪实,中国是几千年的农业国,中国农民几千年以来都与土地绑定在一起。进入21世纪后,中国急速地向现代化、工业化迈进。工业化进程中的大迁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大迁徙。与社会结构的急速转型相对应的是顽强的中国文化。中国虽然已经由农业经济转型到商品经济,但是中国人的习俗和传统并没有随着这一转型而产生丝毫变化。“过年回家”依旧是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毋庸置疑的情结,无论天灾人祸都没办法阻扰中国人民过年回家团圆的心愿。每年过春节我们整个国家都要进行一次民族大迁徙,这是一个世界奇观。影片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巩汉林饰演的角色,他近乎疯狂地在广播车上唱着:“我要回家!”他唱的是现代流行歌曲,表达的却是古老的心声,古老和现实在这里发生了如此激烈的碰撞,导致了巩汉林这个人物跳上广播车后的疯狂。最后,是该片的气质纪实。这部影片并没有走我们司空见惯的老的套路,而是从善的心愿出发,尽量做到自然地奉献。不假英雄,不假崇高,电影中所有人物塑造很平实、自然。实际上,如果从纯粹的善的理念 出发,找到自然平实的善的表现并不好找。电影中的哥儿几个塑造得都有人情味,人物关系处理得也非常自然,细节也极有分寸感,如果这个度没有把握好,就会流于滥煽情。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现在处于一种转型期,转型期的人物关系都非常复杂,多元型社会的人物关系 也是多种多样的。电影中对这一点也有表现。影片中的 人物关系既包括传统的同事关系、夫妻关系、子女关系,还有新型的比如老板和打工仔的关系、有雇主和小保姆的关系、出外务工的同乡之间的关系,在电影中都有所表现。表现人物之间的情感状态也非常自然,比如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冯远征饰演的方局和他的上级面临巨大的压力,都崩溃了,两个人突然脾气爆发,争吵起来。这个细节很真实,不难想象,争吵背后也说明一种平等,这两个人不是“命令和服从”型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影片中这种自然的表达俯拾皆是。
2010年
导赏:电影《第一书记》是关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的传记片,在小岗村任职的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勤奋务实,扎根基层群众、竭诚为民服务,改变了小岗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榜样。与常见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不同的是,沈浩的角色设定突破了模式化,在一心铺在工作上,为人民办实事的同时,也直接表达了自己在机关工作18年,还在原地踏步,想要“和小岗村一起突围”等对自身政治前途的考量,自己报名下乡而留在省厅的老同学荣升副厅级他又借酒浇愁,这些关照现实的情节,拉进了角色与观众们的距离,使角色更为立体,成为了银幕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剧情上,《第一书记》采用了倒序的方式,开篇直接展现沈浩的离世,再通过时间线顺序,将沈浩到小岗村后发生的事情罗列出来。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平行叙事的方式呈现,伴随着修路、修房、架桥、迁坟,沈浩在小岗村获得了村民的认可,而在家庭生活中角色的缺失则引发了家人越来越多的不满,两方面的情节设定为观众们展现出了角色的选择,以及在留任过程中心态的转变。此外,影片的演员阵容也是一大看点,不仅杨立新成功演绎了沈浩一角,徐帆也将任劳任怨但对丈夫下乡有点小情绪的妻子角色表现的淋漓尽致。何冰、蒋雯丽、王刚、王景春等人更是把握住了角色特点,践行了“没有小角色”的工作态度,留下了可圈可点的银幕形象。《第一书记》的成功也对同类型题材创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获得了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提名。(编辑:刘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