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德远

Teyuan Mu

有片源
2006年
2005年
导赏:《网络少年》是一部反映网络时代青少年真实生活的儿童片,以真实的情感、现实的生活讲述了青年女教师索拉拉通过自己的爱心和网络专长,引导学生们摆脱网瘾,重新认识网络并找回温暖与爱的故事。影片的剧情紧凑且贴近现实,成功地刻画了一群沉迷于电脑游戏的少年形象。他们虽然电脑技术高超,但因缺乏自控与自律能力,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降。索拉拉与他们的相遇虽然是过于老套的老师与一群调皮孩子的相遇剧情,初相遇索拉拉就受到了电脑被黑的下马威,这也让她意识到孩子们对于网络突出的掌控能力。与传统教师一板一眼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是,索拉拉用智慧与充满爱意的相处方式,引导学生们合理利用网络,树立了新时代教师的典范。这一情节设置也体现了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深刻思考。在角色塑造上,影片中的角色个性鲜明。特行独立的耿小乐、娇生惯养的宋欢欢、内向倔强的向大伟以及内心叛逆的蓝洋等学生角色,通过他们与家长和索拉拉的相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殷桃饰演的索拉拉率真、智慧成为了学生们的引路人,这与她之前的角色形成反差,她与孩子们一起讨论,一起拍DVD,一系列活动都生动地体现出她作为老师的个人魅力,她的老师形象也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电影通过索拉拉与孩子们从隔阂到愉快相处的过程,突出了影片的主题与现实意义。在师生相处的外壳下通过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探讨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影片强调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以“蹲下身子与孩子们对话”的姿态,艺术地展现和分析了存在于青少年当中由于网瘾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也从侧面折射出,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以及反思。大多数孩子将自己裹挟在网络中,是在网络的世界找到了快乐与意义。然而大人时常想改造孩子,将自己的美好愿景强加于孩子身上,但孩子也随着成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与想法,这矛盾着的双方如何宽容与融合,必将触及到生命的本源,创造着痛苦与快乐。电影引导学生们正确对待和运用网络,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一部寓教于乐的影片。(编辑:王晶)
导赏:《我的法兰西岁月》是第一部艺术地再现青年邓小平光辉形象的青春偶像片,是激励广大青少年成为“四有”新人的榜样激励片,也是各界群众重温伟人精神风范的纪念缅怀片。电影记载了邓小平同志早年远涉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的一段历史,艺术而浪漫地化作银幕上活生生的历史形象。电影以老年邓小平的主观忆述和历史的客观再现两个视点的结合,将青少年时代的邓小平有远大抱负的思想性格、挚爱人民和祖国的深沉情感、不服输和乐观的个性心理,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代青年革命者的斗士风采,化入那激情澎湃的岁月,映现给今天的观众。电影借助青春偶像片元素,突出邓小平青年时代的风采,为塑造共产党人形象寻找着有特色的电影语汇,在风格样式上尽力有别于中规中矩的传统模式,努力达到思想性的艺术化和艺术化的思想性。该片在表现手法上,该片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说教模式,不但将青春的浪漫激情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融为一体,而且将追求信仰的坎坷给予了如诗般的展现。该片并不是对一段重大革命历史进行面面俱到的表现,而是精心塑造人物的艺术形象,特别是邓小平的形象,追求以人带史,以史带诗,体现着在邓小平心中所蕴藉着的更为深沉的诗情。全片时空跨度大,前后达四年之久,场景、音乐,无不显示出该片的大气和伟人自年轻时就具有的风采。(编辑:大陆)
2003年
剧情: 故事发生在令人难忘的1998年夏天。某集团军转战湖北,担负长江荆沙林水段的抗洪任务。军长张子明与儿子张成文产生矛盾,批评儿子不该提出转业,找个人前途。红军团长周尚武准备到国防大学报到。亿万富翁林同生的独生子林为群这时从军部机关下到红军团四连当兵,随部队开赴荆江。长江洪水暴涨,龙嘴湾民垸突然溃堤。林为群和代理连长等上百名官兵被洪水冲走,一万多群众被洪水围困,情况万分危急,刚刚回家与妻子韩梅团聚的团长周尚武奉命回队。常委会总工程师韩盛元院士向周副省长汇报,长江上游已形成特大洪峰。 军区李司令和许政委赶赴灾区,向抗洪部队传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指出抗洪已成为全党全军当前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军长张子明得知四连代理连长赵建平等6名官兵牺牲的消息,深感内疚,因其所代理的正是儿子张成文的岗位。他赶到四连驻地,看到张成文正率大学生后援队来支援抗洪,当即命令儿子:以列兵身份归队参战。江岸村群众欢迎子弟兵到来,魏老兵见到盲奶奶,她用数玉米粒的方法鼓励开车的孙子多拉快跑。韩总工程师教训儿子韩松,担心他承包的江堤工程有问题。 长江第四次洪峰来临,沙市水位高过54年分洪时的水位。韩盛元力主不分洪,数万军民艰苦奋战,使洪峰安全通过林水。张成文表现出色,红军团党委决定恢复他四连连长职务。九江大堤决口,周尚武奉命率红军团星夜驰援,连续奋战五天五夜,协助大部队堵住了决口。九江群众为红军团送别,两位老战士看到一双双血手,感慨道:“九十年代的兵也能打仗,我们放心了。” 面对第五次特大洪峰的到来,韩盛元提出用水库泄洪蓄水的办法错过洪峰。同时要求集团军必须在48小时内把林水段子堤加高加厚30公分。在加高子堤的奋战中,林为群劳累过度,牺牲在大堤上。林同生夫妇悲痛欲绝深明大义的他们却将抚恤伞转给孤儿小虎子。 为防万一,国家防总要求做好分洪准备,灾区群众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魏老兵在分洪区意外发现管涌,他奋力抱起一麻袋玉米,纵身跳入江中壮烈牺牲。韩盛元怒斥儿子……魏老兵的遗体返回江岸村时,他的战友们不约而同的摁响汽车喇叭,向魏婆婆致敬。长鸣的喇叭声使盲婆婆老泪纵横。    在抗洪斗争最关键的时刻,江泽民同志亲临大堤视察,慰问抗洪部队,发表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林同生在电视里看到江主席上了长江大堤,深受感动,毅然穿上儿子的军装来到抗洪前线“父承子业”,在生死牌上庄重地写下了一个老兵的名字。特大洪峰到来之前的深夜,军长张子明接到中央领导同志的电话:“请你告诉我能不能守住大堤”三分钟的沉默之后,张子明低沉然而坚定地回答:“能守住。”江主席发布命令:“全体抗洪军民一律上堤,严防死守,确保长江干堤安全。”在大堤即将决口的情况下,张子明果断地指挥红军团用载重大卡车堵决口,一辆、二辆、三辆……千钧一发之时,周尚武飞车冲向决口……大堤终于保住了!受伤的周尚武被直升机救起。江天一线处――红日冉冉升起。数万军民在江堤上静静地睡了。孤儿小虎子迎着第一缕朝霞,在人筑的长堤上蹒跚地走着。“人的长堤”象征着一种民族精神在延伸。
2001年
导赏:《相伴永远》是一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传记体故事片,讲述了李富春和蔡畅两位革命前辈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经历和深厚感情,歌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该片与以往反映革命领袖人物的影片有所不同,第一次将领袖人物鲜为人知的爱情生活搬上了银幕,没有任何说教意味,而是用真情实感打动观众,将一对革命伴侣对革命的忠诚和对爱情的忠贞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该片中出现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李富春和蔡畅爱情的展现,革命交织着爱情,爱情的专一和坚贞跟革命目标相辅相成,赋予一种家国一体化的叙事策略。除此之外,影片以爱情叙事来贯穿全篇,划分四个板块讲述李富春和蔡畅的革命和爱情故事,以全景式的角度展现领袖之间的美好爱情。革命和爱情交织而叙,影片一方面讲述革命的历程:共产党的成立、大革命的爆发、新中国的建立,与此同时温情刻画李富春和蔡畅的爱情道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述革命形势,加之浪漫主义的想象,革命和爱情相辅相成。该片着力于一个“情”字,描写了李富春、蔡畅两位革命前辈的爱情生活,而且是从他们少年相恋到白头偕老。这在塑造革命领导人形象的影视创作中是个突破。在该片中编导不仅没有离开主人公的革命行动去孤立地描绘他们的爱情,而且是把他们的相知相爱紧密有机地跟他们的革命事业融合起来的。他们的醇美爱情随革命的征程与时俱进;他们的革命意志在夫妻深情的陶冶下历久弥坚。这使一对革命家的形象更加绚丽丰满,使他们的人生更加灿烂多姿。此外该片的取材是源于生活的,其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互动,增强了对观众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编导把一对伟人的革命事迹同婚恋生活融为一体,都是以李蔡二人的形象塑造和性格阐发为座标的。在李蔡二人身上,革命道义和婚恋深情都源于坚贞的脾性。他们二人性格的核心在于坚贞二字。比翼双飞的爱情,深深地发自二人铁肩共担的革命道义之中,凝成一股坚贞不拔的毅力。这种坚贞的毅力,鼓舞他们在革命大业中共担道义,也引导他们在人生爱河的航行中风雨同舟。该片编导用写意手法把他们的革命活动几笔描出,而用工笔重彩刻画了他们夫妻间心心相印的情深义重。特别是编导采撷的一些各具特征的细节,颇具神来妙笔功效。该片中表现他们的三次拥抱,每次的情状均不重复,却都产生了奇丽的视觉效果。
1997年
导赏:该片是一部极具民族特色的剧情片,编导以历史人物成吉思汗为蓝本,精心打造了一部传奇人物故事。影片不仅生动细致地再现了成吉思汗自出生至统一蒙古草原的成长历程,更在情感细腻、场面恢弘的叙事中,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蒙古族英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影片的主题深刻而宏大,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英雄成长的史诗,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情感和价值的深刻探讨。成吉思汗的成长历程,是克服内心狭隘、残忍,逐渐成长为坚毅、豁达、有胆识的军事型人才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磨砺,也充满了对生命、对价值、对爱的深刻思考。导演通过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让观众在感受英雄气概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影片从铁木真母亲被父亲也速该抢亲讲起,一直到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被人们尊称为“成吉思汗”为止。这个过程中,影片阶段性地选取了几个有代表的重要情节,如部落之间的争战、抢亲习俗、葬礼场面以及神话崇拜长生天等具有民族奇观性的文化礼仪。这些情节的选取和展现,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运用了大量的运动镜头来表现规模宏大、壮观激越的战争场面,这些镜头的运用使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并深入地了解了蒙古族人民的英勇和坚韧。同时,影片的音效也极为出色,它巧妙地运用了音乐、声效等元素来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让观众更加沉浸于影片的世界中。影片采用“成长——英雄”的叙事模式,着重描述了铁木真在母亲的影响下,从年少稚嫩到成熟威武,从天真幼稚到勇敢深沉,从残酷无知到心胸开阔的成长及变化。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丰富的视觉元素,将这一成长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巧用历史文本和影片拍摄的关系,既不完全抛弃历史,也不被历史文本所禁锢。而是将蒙古族人民对英雄铁木真的理解融入到影片中,更多地贯注了人情和人性的意义。成吉思汗这一角色被塑造得立体而生动,他不仅仅是一个英勇的战士,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人看到了成吉思汗内心的挣扎和成长,也看到了他身上的宽容、博爱和坚韧不拔。这种角色塑造的方式,让观众更加容易地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成吉思汗这一历史人物。(编辑:张昕一)
1993年
剧情: 田震、邢栋和毕克明三人从奔驰车上下来,径直走进一家装潢气派的时装店。田震热情地与店老板赵青凯打着招呼。然而,毒品走私犯赵青凯并不相信他们是三哥的手下,借口货没带,约田震第二天在燕莎商城见。田震如约前往,赵的妻子陈美兰指着一辆空轿车,递给田震一只对讲机。告诉他到时会有人为他指路。车内,田震一面听对讲机里赵青凯为他指路,一面用另一对讲机与后面警车里的邢栋、毕克明联系。轿车停在钢铁厂废料堆前。田震手提密码箱向前走去。突然,轿车后盖里跳出赵青凯,他钻进驾驶室用对讲机告诉田震他而去。一场全城大搜捕开始了0夜晚,田震他们发现丁陈美兰和赵青凯的弟弟赵青山‘,搏斗中,陈美兰被俘,赵青山被摔死。这一切被刚偷工作服回来的赵青凯看在眼里,他忍痛悄悄溜走。几天后,赵青凯被一藏民捕获’,田震在押解赵回京的途中遇车祸。当他醒来时,赵正用枪顶着他。凶狠的赵青凯拧开车的油箱盖,点燃了汽油,车爆炸了。一家车马店内,赵青凯等众匪徒聚集在这里。掌柜的来报,发现有个满脸是血的人急着要打电话。赵青凯断定是田震,派匪徒分路去追杀。田震躲进一个小村庄。在月妹姑娘的帮助下。他们到镇上的邮局打电话,不料陷入匪徒的埋伏。二人逃进喇嘛寺,为使无辜的教徒免遭伤害,田震被匪徒抓走。月妹找到民兵队长林长贵,林让其弟去通知村里的民兵,自己和月妹一起向匪徒追去。交火时,林长贵中弹身亡,田震趁匪徒不备打开手铐与月妹逃走。谁知在沟底再次与匪徒遭遇落入敌手。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田震,忽听到直升飞机的声音。邢栋等从房顶跳进敌穴,经过一场殊死的战斗,正义的手铐终于戴在赵青凯的手腕上。
1992年
导赏:《中国人》通过这一波澜壮阔的叙事,深刻展现了新的历史时期下,党和人民之间那种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该片由才华横溢的青年导演穆德远匠心独运执导,携手资深表演艺术家李保田领衔主演,汇聚了一众实力派演员。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城市危机与救援的纪实作品,更是一曲当代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讴歌了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电影的主人公钟强市场由李保田饰演,他瘦削干练的外形、略带苦相却充满智慧与坚毅的面容,颠覆了以往影视作品中市长形象的既定模式。他用细腻入微的表演塑造了一位性格反差鲜明、风度翩翩且极具领导魅力的干部形象,他说实话,办实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凝聚人心与力量。特别是在“万人围攻市政府”的震撼场景中,李保田以精湛的演技,营造出一种超越言语的信任与依赖,极具感染力。而“市长急赴塌方现场”的片段,更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李保田通过一系列紧张而流畅的肢体动作,如奔跑中紧握大哥大焦急询问、不慎从玻璃门摔出的瞬间,不仅生动刻画了市长在危机面前的果敢与忧虑,也深刻传达了其对人民安危的深切关怀。李保田的表演让观众深切感受到角色背后的复杂情感与坚定信念,为新时期改革开放背景下领导干部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宝贵的艺术探索与借鉴。《中国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艺术探索与创新的又一里程碑。影片以现实中的引滦入津工程为背景,是反映引青济秦等水利工程建设生活的主旋律佳作,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与触动,为同类题材影片的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这种“新”并非仅仅源自于引水工程这一题材本身打破了传统架桥铺路等常规市政建设的故事框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影片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那份不可分割、相互信赖的情感纽带,以及这种信赖如何成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编辑:明慧)
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