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兆冀

有片源
2012年
剧情: 高粱五十年代初期出生在西部某城市一个工人家庭,因为他家邻院是一家电影制片厂,小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和小朋友们爬墙钻洞混在制片厂的道具库房、摄影棚里了。虽然电影没少看,但书却是没多读。高粱的父亲因工伤事故早逝,母亲也很快瘫卧床榻,小小年纪的高粱,家务活扬言拿得起放得下,经常在小朋友们面前炫耀,事事成了小朋友们的好帮手。高粱爱面子就得受洋罪,嘴里却还振振有词的。在那个年代,原本与他无缘的事都让他赶上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社教、文化大革命都稀里糊涂的把他扯了进去,帮着张家砸铁锅,带着小朋友在红薯地里打牙祭,替出身不好的谋谋担写歪诗的罪名……那个年代,那条街上,那个小院,谁都认识高粱,谁都蛮实心地说:高粱那是个好人。 社会开始变化了,大家开始考大学了,提干要文凭了,入党不唯成分论了,但高粱为人的个性一点也没有变。刚结婚那阵子,谋谋要考大学,说让他带几天孩子,他没二话,一带就是三个月;电影厂里的小春,啥本事也没有,长的奇丑无比,但因为演坏人演绝了,声名大噪,戏约不断,也求高粱照顾他的老娘,这点事,算啥呀,你娘就是俺娘,谁让咱是发小,是哥们呢?高粱的老婆怀孕反映强烈,但高粱忙朋友的事给疏忽了,老婆生孩子时,他正帮着大海的弟弟张罗婚宴当主厨,他没有手机、传呼机,等老婆出事了,火速赶到医院时,两个亲人只剩下了一个。紧接着,卧病的老娘也走了,高粱抱着刚出生的女儿悲悯欲绝,发誓以后要好好抚养女儿,再也不管别人家的闲事了。因为老婆名桂花,她给女儿取名花子。老婆一生的理想是考大学,他发誓,一定要让花子长大了上名牌大学。 有一阵子,院里的、街上的熟人知道高粱的苦楚,就是有点事也不好意思再找他,高粱也没觉着什么,可那天下着小雨的傍晚,他刚把花子从幼儿园接回家,就碰上了谋谋两口子为谁带孩子发生争吵,一个说要上戏,一个说要考试了,都认为对方不支持自己的事业。高粱看见了,二话没说,抱着谋谋的女儿回了自己的家。一个羊是赶,两个羊也是赶,高粱家里不知不觉又多了几个朋友的孩子。虽说隔三差五有变的,但高粱热心肠帮人忙的德性显然是变不了啦,他也似乎乐在其中。打那儿以后不管谁让他帮忙,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开口,不觉得有什么。一句话,谁也没拿高粱当外人。 岁月就是流水,不知不觉得街道变宽了,楼变高了,谋谋成了世界闻名的大导演,大海当了省政府的厅长,阿猫阿狗都出息了,邻家的女儿成了歌星,听说出场费一天就能顶一辆车,小春的电话是经济人拿着的,连老娘打电话都要预约……在花子的眼里,什么都在变,小院里天天都有新闻,在花子心里,只有高粱没有变,她的心里有一块大大的石头,她不敢说出来,但却下意识常常表现出来。她本想让别的同学到家里来,怕别人看到自己家憨厚无能的父亲。在班上,花子有一张和谋谋的合影照片,还有一张小春签名的剧照,她被同学们热眼羡慕,下课后,她总是在教室里自习很久,等别人走了很久才走。有一天下阵雨,高粱想到花子没带雨伞,骑着自行车冒雨赶到中学门外的小报亭,等候花子放学。高粱看到校门外停着许多小轿车,花子和同学们在校门口分手时,有个同学叫花子上她家的车,花子微笑着说,不用啦,我家的车停在前面边。花子冒雨冲过马路,避看同学们的视野,走了好远才又返回马路这边,冲上公共汽车……高粱看着这一切,完全被惊呆了,这时,他才意识到,这个世界变了,才感觉到,女儿的自尊心是怎么回事,才发现花子和自己的距离居然如此巨大。 这一晚,高粱和花子都因淋雨而感冒发烧了,两个人的冲突比高烧来得更猛更剧烈更震撼。高粱觉得,他已全然不认识花子了。坚持中,高粱只有一个信念:做人,首先要做个好人,有钱没有钱不重要,有财有才都必须先做个好人!花子也在坚持:好人有什么用?!你好,人家考大学,你帮人家带孩子,结果呢?人家成了名,当了官,你还不就是你?提干分房子,出国拿大奖,哪一样不风光,哪一样跟你这个好人有关系?说到伤心处,花子终于说了:你当烂好人,把俺妈都搭上了,你还不回头不敢甘心啊! 高粱听到这儿,山一样的汉子轰然倒下了……从此,父女俩人间有了深深的隔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花子也一天天长大,从大学毕业到进入社会,花子一天天的成熟,然而和父亲间的裂痕却始终没有愈合,但是他们默默的关心着彼此的生活,割不断的亲情纽带将他们的心紧紧相连。 新的世纪到来了,祖国山河发生着更加剧烈的变化,申奥成功了,“神六”上天了…… 电影制片厂庆祝建厂五十周年的活动,打破了高粱和花子平静的生活。谋谋、小春、大海纷纷回到了曾经生活的地方,既是为了厂庆,更是为了看望高梁这个老朋友。这些以前只能在报纸电视上见过的“大人物”竟然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而且与自己的父亲握手言欢,谈笑风生,开心地聊着儿时的往事,这样的场面令花子几乎不敢相信。在自己眼里很没用的父亲竟然受到这些“大人物”们如此的尊敬,她的内心受到了深深地触动。 谋谋他们又走了,喧嚣结束,生活再次归于平静。高梁和花子经过多年的隔阂之后,重新坐到一起进行了一次长谈,父女俩的心渐渐靠在了一起…… 花子终于明白,改革开放不仅需要弄潮儿,更需要无数像高粱这样默默付出的平凡人,而他们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的一切,是不会被遗忘的。
1998年
1997年
1995年
征服者
征服者

演员(饰 饰 老龟)/

导演:滕文骥/
类型:剧情/古装/
导赏:滕文骥是中国“第四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以电影风格多变、创作激情持久扬名海内外。他的作品既传承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精髓,又贯穿着新颖独特的艺术表达手段,以质朴、厚重、深沉的创作心态反映出他对社会、对历史、对人性的反思。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出现了关于变革与守旧、文明与愚昧的讨论,掀起“历史文化反思运动”的热潮。在上世纪90年代初,滕文骥尝试对杨争光的小说《流放》进行改编,创作出以清朝中叶白莲教大起义为背景的影片《征服者》,展现了起义和教徒们因失败流放的完整过程。在演员人选上,滕文骥考虑到了商业运作因素,最终选择了陈红和巍子作为主演,以白莲教运动最终失败后“留种”作为主题,对相关题材和主旨进行了一定的艺术探索。也可以看做是“第四代”导演在面对商业片的冲击后进行的创作尝试。作为演员,由陈红作为主演的电影并不多,不少观众通过《征服者》认识到了陈红的表演,也见证了她从演员转变为制片人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对白莲教的深入研究,已经认定清代白莲教的活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但是并不包含反封建的革命因素,在观影时还需进行思考和甄别,更不能将影片与真实历史混为一谈。纵观滕文骥导演的创作历程,《征服者》并不是最为著名的一部,但他基于人道主义的社会批判和对中国社会中人的关照始终贯穿在作品中,对其作品的研究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在1995年举行的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征服者》一举夺得最佳美术奖和最佳音乐奖两项荣誉,证明了这部电影在相关领域做出的成绩。(编辑:刘方舟)
1994年
家丑
家丑

演员(饰 十一斤)/副导演/助理导演/

导演:刘苗苗/崔小芹/
播放正片
导赏:《家丑》上演了一出血淋淋的家族悲剧,复杂的家族关系和人物命运的刻画入木三分。层层递进的剧情逐步揭示家庭成员之间深藏的秘密与矛盾,充满争斗与背叛,探讨了欲望、背叛和复仇在家族中的代代承袭承。影片塑造出朱华堂这一典型的封建大家长。作为家族的掌舵人,朱华堂对外应对家族生意上的风波,贪婪成性;对内始终心系家业的后继有人,自己死后能如王公贵族般享有“口塞”,令尸身不朽。儿子朱辉正的纨绔让他失望,为了家族的延续他就决定纳阿芳为妾,取消朱辉正的继承权。最终他的行事将家族推向了难以回复的深渊。而其子朱辉正作为影片中另一个反派角色,其堕落的过程与家族的衰败密切相关。他为了个人的享乐而抛弃阿芳,继而背弃所有的责任,是家族内在的腐败与堕落的代表。田七身上则具有复杂的色彩。他起初忠诚于朱老板,但欲望却随着机遇的接连而至不断增长与扩张。他对朱华堂表现出顺从的姿态,但内心潜藏心机与算计。他为达目的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屈辱与压迫,这来源于内心的阴险与冷酷。尽管他对阿芳存有一定的情感,但这份情感依旧无法与他追求利益的欲望相比重,在与自己利益冲突时,他果断抛下。田七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个人欲望的膨胀,展示了权力斗争中的冷酷与无情,揭示了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为了达到目标所付出的道德代价。这种人物的复杂性,使他成为故事中的关键推动力,让他成为一个发人深省的角色。《家丑》是一部结构紧凑、情感丰富的家庭悲剧影片。它深入挖掘了家庭成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并通过对权力、贪欲、复仇等主题的探讨,呈现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家族画卷。影片既是一部情感剧,也是一部社会寓言。(编辑:颜诗雨)
1992年
导赏:《杂嘴子》是一部儿童片,但又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片,以一个直率天真的孩子民生的视角,观察成人世界,民生机敏话多的性格特征,让他总是在无意之中撕开成人世界的伪装,有的大人恼羞成怒,有的大人担心不已,在磕磕碰碰之中他逐渐对成人世界的“浅规则”完成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感知过程。影片中对民生这个孩子的人物形象塑造相当亮眼,民生不是一个典型的、扁平的“孩子形象”,不是不可理喻的邪恶魔童,也不是至真至纯的天使儿童,这个孩子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他会仗义执言,会打抱不平,但也会在自己受挫的时候踢小狗泄愤,导演赋予了他完整的人性,有直率真诚的一面,也毫不隐藏他因无知而残酷的一面。刘苗苗导演尽最大可能让这个孩子自己的观察视角显影,而非强行通过儿童的形象来承托成人的视角,这需要成年人强大的感性想象和共情,蹲下来,平视这个孩子,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审判。不仅是对西北高原上的这群孩子,导演也无意审判成人世界,无意审判任何人,每个人的生活都那么难,谁又能真的说得破,各种琐碎纠纠缠缠,人伦变故这么多,导演没有过分强调悲剧中的痛感,反而是用幽默的语气消解掉了很多,日常的悲剧性太多,乐观,应该就是过惯了严酷的生活。宁夏,是刘苗苗导演生长的地方,也是她的创作源泉,《杂嘴子》是她在宁夏西海固隆德县拍出的第一部代表作,影片中对于西北农村的儿童生活之所以能够描绘地如此细致、鲜活、富有生气,均是来源于导演切身的生命经验和生活记忆。虽然这部影片是导演的早期作品,但在表现手法上已经相当成熟而克制,导演为这个故事选择了精简、准确的艺术形式,正如刘苗苗导演自己所说:“生命就是在残缺中,给人以想象和期待的空间。至于在拍摄手法上,孔子早就说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就是‘辞达而已矣’,所以,我并不注重戏剧化的叙事,而是去挖掘生活本身。”(编辑:许雨婵)
1990年
导赏:张艺谋的电影《菊豆》是一部深刻揭示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法秩序对人性扭曲与摧残的作品。影片通过菊豆、天青、天白三个人物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个体欲望与社会伦理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对人性的深刻影响。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农村,一个封闭、落后的小镇染坊成为了故事的主要舞台。这里的环境,如同一个微观的社会,反映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染坊的主人杨金山,一个冷酷、残暴的封建父权象征,对妻子菊豆的虐待,以及对养子天青的压迫,展现了封建社会中权力与性别的不平等。菊豆的形象则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受压迫的女性,她在欲望与伦理的夹缝中挣扎,试图寻找自我解放的可能。而天青的角色则更为复杂,他既是封建伦理的受害者,也是其执行者,他的性格缺陷和软弱无能,最终导致了他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菊豆》在视觉艺术上的表现力尤为突出。张艺谋巧妙地运用色彩、光影、构图等电影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视觉世界。影片中的红色染布,既是染坊的主要元素,也是对人物情感和命运的隐喻。红色在中国文化中通常象征着喜庆和热烈,但在《菊豆》中,它却成为了悲剧的预兆,染布的色彩变化与人物命运的起伏相互呼应,增强了影片的戏剧张力。影片的听觉艺术也同样出色。传统乐器埙的声音贯穿全片,其深沉、哀婉的音色,与影片的悲剧氛围相得益彰。埙的声音仿佛是从远古传来的叹息,诉说着人物无法逃脱的命运。此外,影片中的音乐和音效,如染坊中的水声、脚步声,都精心设计,以增强场景的真实感和情感的传达。《菊豆》的叙事结构紧凑而有力,通过菊豆、天青和天白三个人物的命运交织,展现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影片的结尾,菊豆在绝望中放火烧毁了染坊,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封建伦理的反抗,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接受。这一场景的视觉冲击力极强,火焰的红色与染布的红色相互映照,形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菊豆》是一部深刻揭示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对人性摧残的电影。它通过精心构建的视觉和听觉艺术,以及紧凑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悲惨的命运。张艺谋通过这部作品,不仅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对人性、伦理和社会制度提出了深刻的思考。该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编辑:赵敏)
1989年
导赏:《代号美洲豹》在张艺谋的作品谱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标志着他对于商业片类型探索的开始。在1989年这部影片上映的年代,中国电影市场中对于商业片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让这部作品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误读,也对张艺谋的创作之路产生了影响。《代号美洲豹》的故事杂糅了动作电影、政治电影的一些元素,讲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因阻止劫机事件携手合作,共同消灭了恐怖分子的故事。演员葛优作为男主角首次挑战了残忍的恐怖分子一角,在劫持私人飞机飞往中国大陆后提出要联系中国台湾当局释放被捕的匪首刘庭君的条件,谈判过程中,不惜杀害人质。与张艺谋多次合作的巩俐则在片中饰演飞机上的女护士,作为内应参与劫机,在目睹人质被残忍杀害后,陷入了良心的谴责。影片最大的看点来自反劫机的过程和海峡两岸的故事背景,张艺谋在封闭的机舱空间内和谈判过程中成功营造出紧张的氛围,特战队员的牺牲和人质遇害更塑造出恐怖分子残忍的一面,为最终歼灭战打下了情绪基础。在画面风格上则有着张艺谋一贯的粗犷,多次出现的停机坪杂草和在如血般红日中直升机起降的画面极具美感。伴随着突击队员前行的手持摄影跟拍和狙击手夜视仪中的场面则有了一些探索的意味在其中,是同时期中国电影中并不多见的。这部电影被人津津乐道的是照片蒙太奇的使用。受制于拍摄条件限制,对于驻京外国记者对事件的反应、两岸人员密会和中国台湾地区、韩国等地街景的呈现都是用照片快速剪辑在一起的,延展了故事的空间。但是这部电影中人物背景交代不清、故事情节编造痕迹明显的问题也是很突出的,使之未能进入张艺谋早期经典作品的行列。(编辑:方舟)